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1期>>本页       
 
都市报主流化的几个误区


(2004-12-09 15:25:08)

陈国权在《当代传播》杂志2004年第5期上撰文说,1998年3月,报人席文举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理论观点,并全面诉诸办报实践。一时间,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开始打出“迈向主流媒体”的旗号。然而,在“迈进”的过程中,由于各家都市报“主流化”的起点、目的不同,有的都市报不由自主地“迈”进了“主流化”的误区。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精英媒体等同于主流媒体。二是把减少社会新闻等同于提高报纸品位。三是把增加时政报道等同于增强报纸权威。四是把增设评论栏目等同于引导舆论。五是把“迈向主流媒体”等同于报纸发展的唯一道路。

事实上,很多都市报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行量来实现“迈向主流媒体”这一进程,一哄而起只是出于其强烈的功利渴求。它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追求真正的“主流媒体”,而是希望通过报格的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带来市场畅销的结果。因此,其主流化呈现出的是一种表面化,花瓶式的状态。不走出这些误区,不光成为主流媒体的愿望不能成功,甚至连原来的市民生活报也维持不下去。

新闻与形式主义:帮凶还是克星

李霞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形式主义的“父母”是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它只重表不重里,只重虚不重实,只重看不重做,只重现在不顾将来,只重形式不顾内容,只重上级不顾百姓,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具体表现,老百姓总结为“三有”--只图电视上有形象、报纸上有文章、广播里有声音。可见,媒体在形式主义倾向中充当了多么不光彩的角色。

媒体传播形式主义,做了形式主义的帮凶,其后果是恶劣的,损失也是不可限量的,有时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对媒体自身而言同样如此,它不仅败坏了文风,形成了令人生厌的新闻八股文,而且产生了新闻腐败的温床,败坏了媒体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要在全社会形成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良好风尚,就必须坚决反对、克服、消灭形式主义。对此,领导作风的转变是重要因素,媒体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要成为形式主义的克星,是一项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目前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要真正按新闻规律办事,即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二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三要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坚决同各种形式主义作斗争。四要抵御各种利益诱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五要健全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下狠心端正作风和文风。

让社会新闻立起来

赵志强在《新闻实践》杂志2004年第9期上撰文说,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一直有误区:一是认为社会新闻就是登一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二是认为社会偶发事件特别是灾祸、事故、凶杀、猎奇怪异的事是有价值的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是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抓好社会新闻的报道,树立社会新闻“大”有作为的观念。第一,社会新闻是个大概念,它应该是包罗万象地反映大千世界;第二,社会新闻完全能体现“主旋律”,有很多是“主流新闻”;第三,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的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令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让社会新闻在我们的观念上立起来。

其次,社会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必须是全面的,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最大限度地“立体化”,向人们提供现实生活的完整图景。绝不能有闻必录、不加选择。在内容上立起来,就要立足“主旋律”,挖掘社会新闻的权威性;关注民生民意民情,提高社会新闻的亲近性;讲究品格高雅,体现社会新闻的趣味性;适度舆论监督,再现社会新闻的真实性。

此外,还要让社会新闻在报纸的版面上立起来。一张报纸对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最终集中体现在它的版面上。怎样让社会新闻在版面上立起来?办法是“内外兼容、全面开花、不拘一格”。

“搞传媒”还是“干新闻”?

汤耀国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当问及职业时,则答“搞传媒的”,使得人不得不再问一句:“是不是干新闻?”往往大都点头而已。为什么不直接称“干新闻”而代之以“搞传媒”?我想可能是与“传媒”一词的日渐走俏有关。当新闻仍是一项有待追求的事业时,传媒已迅速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白领职业,这一职业名称因其宽泛性而缺少了新闻的独特性。“搞传媒”在外延上可以包含“干新闻”,但其内涵却大有不同。传媒,在我看来,基本上是一种市场理性主导下的趋利行业,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良性现实,也理应如此。不过,就个人言之,它总缺少新闻的某些理想情结,主要是说事实、讲真话的公共服务情结。那么,前面的事实就很可能意味着市场理性的逐渐增长与理想情结的逐渐缺失。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二者俱进步,但何其难矣。

“既懂新闻、又懂经营”的“传媒复合人才观”,我认为它的可取之处主要在于教会传媒的经营者要懂新闻,但若反

过来,教真正“干新闻”的记者编辑“懂经营”,很可能会导致过多的经营考虑牵制新闻追求,乃至演变成利用新闻去“经营”,即有偿新闻之类。往大处讲,“搞传媒”要求多,往深处讲,“干新闻”其实更不容易。(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