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社 杨先理
在实践中,为何有的记者只能写出平庸的报道,而有的人能写出深度、厚度和力度俱佳的新闻佳作?区别之一就在于后者具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模式。它就像雷达的天线,以一点为依托,思维呈多维、放射性扩散,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创新因子。它是一种科学的、全面的认知和反映社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也应是记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新闻题材的开拓和新闻品质的深度、厚度和力度的追求,与记者的思维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散思维具有求异性、多角度、多样化、展开式等特性,存在于新闻采、编业务的全过程。记者运用发散思维,才能自觉求异求变,发现更具价值的新闻,增加新闻的厚重感,对同一新闻源独辟蹊径,清理出独特的视角和报道思路,不断创新新闻的载体。在实践中,记者要主动、灵活地运用发散思维。
1.观照——就是用全面、客观的方法,观察、记录和反映新闻事件(事实)变化的全貌。
记者在采访中不能单一的、孤立的看待新闻事件的表象,而应放大观察的目光和视觉范围,以获取新闻事件的全貌和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因为我们在采访时,观察到的是新闻事物的一个时点或时段的面貌或变化,并非是事物的全貌,难免有失偏颇。记者需要全面掌握情况,才能不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全面、准确。
2.前瞻——就是对报道的新闻事件(事实)潜在的发展动态和方向要有科学的预见性。
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新闻事实相对来说是静止的,进行发散思维的记者能从中发现端倪,预见事物发展的走势,在报道中予以关注,启迪和引导受众。如《深圳特区报》记者从邓小平南巡在深圳的谈话中,敏感地预见到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的到来,写就了名篇《东方风来满眼春》。当时,邓小平的南巡活动没有明确的报道要求,如果记者没有前瞻的思辨力、观察力、洞察力和判断力,这条好新闻就会失之交臂。
3.展开——就是以当前事件(事实)为基点和依托,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思辨和探究,以此把握事件(事实)的后果以及与其他人和事的关联。
新闻工作者通过“展开”,去探求新闻事件(事实)的本质和规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全方位解剖、分析。如本报记者接到一新闻线索:某幼儿园学生时兴在班上集体过生日,但家长反映存在铺张和攀比的问题。如果单就此事可作一单薄的“问题报道”。如果由此事展开思考,思维就会开阔。虽然集体过生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友爱观念,但是,从幼儿身上反映的铺张和攀比问题也是其他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思考、教育、引导。这样,可运用多种新闻的形式,展开新闻主题,吸引受众参与,社会关注面广。
4.质疑——就是对已发生或已报道的新闻事件(事实)进行质疑和反证,以发现其中的疑惑或破绽。
记者的思维不要迷信和盲从,特别是对不合情理或不正常的新闻事件(事实),不妨设疑,并努力追寻,或许有新的发现和收获。2002年前后,省内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一外地男子辗转黄冈等地收养十多名弃儿(女),成为“慈善者”的典型形象。《鄂东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疑点,展开调查,揭露了真相:当事人以收养为幌子,行欺骗敛财之实,涉嫌犯罪。
5.比较——就是将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事实)置于同类事件(事实)中,进行权衡、比较和鉴别,以发现事物之间的优劣异同,从而遴选和凸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事实)新、活、特等新闻特性。
当新闻事件(事实)呈现在面前时,记者必须把握住“闪光点”,即其中最具新闻特性的事实,进行重点挖掘和突现。
6.联想——就是创设事物的多种形态,由新闻事件(事实)为关联点,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和事所作出的相应的反应,产生联动效应。
报道一事或一人时,还要兼顾与此相关的人和事的联系和反应,不能听一面之辞,作孤立的评判,同时要联想到另外的当事人的反应,进行全方位的采访,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公正、客观。有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形态,因此,记者的思维应散发开来,进行联想、预测和正确把握。
7.求异——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奇异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求异的精神,敢于对公众的认知和判断进行反向的思辨,寻求新的发现。
记者运用求异思维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热(冷)中求冷(热),静(动)中察动(静),是(非)中寻非(是),小(大)中见大(小),等等。这样的成功例子很多。
8.辩证——就是把握事物内在规律和相互的逻辑关系,辩证地观察事物、反映事物、评判事物。(编辑: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