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1期>>本页       
 
新时期报纸文艺宣传规律探讨


(2004-12-09 15:24:36)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提要】报纸文艺宣传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报纸文艺宣传,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大局,勇于探索,不断开拓,与时俱进,为党的文艺和新闻宣传事业的繁荣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文艺,是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一种反映,更是影响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精神力量。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要求。研究和分析报纸文艺宣传的规律,是为了积极有效地引导文艺宣传舆论,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敏锐地把握文艺宣传动态,提高报纸文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时期报纸文艺宣传流变

检视新时期报纸文艺宣传20多年来的历史演变,探讨其中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我们把握报纸文艺宣传的规律,引导未来的报纸文艺宣传主流意识,提高报纸文艺宣传水平。

一、服务政治大局:为文艺界思想解放营造氛围

新时期文艺以“四人帮”覆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其肇始的标志。文艺界和其他领域一样,处于一个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历史阶段。文艺不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有着鲜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一时期的报纸文艺宣传敏锐而富于激情,有力配合了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文革”结束不久,全国各地报纸刊发了大量报道和文章,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其篡党夺权的反革命行径和反革命路线;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声讨极“左”的文化专制主义,为众多蒙冤受难的作家及其作品平反昭雪。“四人帮”一向惯于以文艺为工具进行反革命活动,文艺界成为重灾区,因此这阶段的报纸文艺宣传在全国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1978年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在文艺界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报纸刊发了大量的结合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工作实践,宣传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报道和文章,反思“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总结文艺界历史教训,澄清理论是非。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也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和报纸文艺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代表党和政府在《祝词》中宣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此后,他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不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1980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和《人民日报》社论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作为党的文艺的基本方向和政策确立下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自然也是新时期报纸文艺宣传遵循的指导方针。

在文艺界从政治思想和理论上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作家、艺术家以敏锐的感觉和艺术勇气开始冲决几十年来束缚艺术创作的思想枷锁和理论教条,高擎现实主义大旗,反映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心声。这一时期的报纸文艺宣传积极关注文艺创作现状,反映文艺创作的新面貌,评介文艺创作的新成果,参与文艺论争。在有关伤痕文学的论争中,报纸刊发了争论双方的一些代表性文章,是文艺的“双百方针”在报纸文艺宣传中得到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卢新华的短篇《伤痕》,刊发于《文汇报》(上海,1978年8月11日)显示了报纸副刊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回归本位:为繁荣文艺鼓与呼

报纸文艺宣传具有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传递文艺信息,表达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的建议和意见的作用与功能,它的中心和重点也必然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而进行调整和转移。在新时期文艺发展初期的几年里,在揭批“四人帮”“阴谋文艺”的罪行和危害性,宣传和推动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方面,报纸文艺宣传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发挥了独特的政治功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党摒弃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不断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尊重文艺创作规律,为文艺创作营造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气氛,文艺创作逐步走向繁荣。自此,报纸 文艺宣传的重点转向宣传和促进文艺事业繁荣的正常轨道上来。

新时期的文艺创作经过思想解放的洗礼,在回归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上,逐步迈向开放多元的繁荣格局。作家艺术家通过借鉴“五四”新文艺传统和西方现代文艺的观念手法,文艺观念得到更新。新的表现手法、技巧得到运用,文艺的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形成了众多新的文艺创作潮流。这个时期的报纸文艺宣传紧密跟踪日益活跃繁荣的文艺创作现状,以大量的篇幅版面刊载有关文艺方面的新闻消息、人物访谈、文艺评论,为新时期文艺的繁荣推波助澜,也为文艺在这一阶段的繁荣历程留下了丰富完整的记录。但同时也可看出,面对斑驳陆离、纷杂繁复的文艺新象,报纸文艺宣传作为舆论,总体上对传统的创作风格、传统的思维方式给予了较多的褒扬与肯定,而对具有创新意识、尤其是借鉴西方艺术的作品和人物,则保持了审慎和警惕的态度,甚至批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商品经济格局在中国逐步形成,到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众消费文化基本发展成型,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需求,并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工业形态的运作方式。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报纸文艺宣传力度总体上比前一时期有所弱化,文艺报道在重要版面减少,文艺副刊萎缩。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形势和读者兴趣的变化,报纸文艺宣传也在不断改变观念,革新完善宣传方式、手法。在新闻报道方面更加关注大众的文化消费兴趣和需求,副刊方面的显著变化则是增强趣味性、实用性、生活化。很多报纸在传统的文艺副刊外新辟各种“星期刊”、“周末版”,有幸存留下来的文艺副刊则以刊发贴近读者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的散文随笔为主。在九十年代大众消费文化的格局中,报纸文艺的重要性得到突现,并对文艺创作和评论带来重要影响,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散文随笔热的兴起、持续以及“媒体评论”(即报纸通过新闻报道、刊发评论形成的对作家和作品的评论)受到关注。散文是九十年代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体裁。散文创作的繁荣和散文热的形成是九十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上述报纸副刊的革新和调整显然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八十年代,一般读者对文艺作品的了解主要是依靠评论家的意见来实现的,而在九十年代,随着(专业)评论的“缺席”和评论家的“失语”,读者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则有赖于“媒体评论”,同时有越来越多作家、艺术家借助媒体宣传增加市场影响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新闻出版、影视广播、文艺演出市场、书刊市场、群众文化活动等在八十年代中期后逐步活跃繁荣,政府的文化体制和文艺体制改革也渐次迈开步伐,报纸文艺宣传不断拓展宣传的新领域,使报纸文艺宣传的范围涵盖了社会文化、文艺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在九十年代开放多元的文化、文艺格局中,报纸文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宣传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品格和鼓舞人民昂扬乐观的力量,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艺创作,有力地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健康繁荣。

当前报纸文艺报道特点

繁荣文艺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发展、繁荣文艺,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纸文艺宣传不但关注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文艺宣传报道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文艺报道应做到“润物细无声”,通过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一、文艺报道的开放性特点

当前,随着文化建设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文艺报道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报纸的“配角”,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报纸容量的增大,中央各大报、省委机关报、都市报等在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宣传基调的同时,对文化报道的分量有明显增加;全国140多家晚报中,绝大多数的晚报都有“文化新闻”的版面。

近几年,文化建设和文化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彰显,文化已渗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各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上掀起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传媒业、出版业、网络文化业、演出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都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市场经济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接受主体,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他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引领着文艺生产的指向;多种力量进入文化领域,这种创作主体、投入主体的多样化,以及文化经营者的介入,给文艺生产注入了强大活力,使文艺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新思潮、新观念纷至沓来,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对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新的科技元素进入文艺领域,传统文艺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艺形式的空前多样,文艺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文化视野的日益拓宽,使报纸文艺宣传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宽广。

这个时期的文艺宣传视野的开放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信息沟通的便利和现代化为这种开放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文艺资讯,都有可能及时在报纸上刊登。互联网使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冲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打破了民族、种族的隔阂,成为报纸域外文艺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这反映出国内对外开放的思想和力图追赶世界文艺潮流的态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世界强势文化的影响力抑或侵略性。这是全球一体化在文化领域的伴生物。

二、文艺报道的地域化特点

文艺宣传的开放性也决定了文艺宣传必须具有的选择性。在海量的文艺信息面前,报纸容量的可限性决定了它必须有所选择,有所舍弃。地域化就成为一般报纸文艺宣传选择的最可能和最可靠的途径。所谓地域化,就是报纸根据受众的地域分布情况和文艺本身具有的地方性特点,选择最易被接受的文艺信息发布。

地域化是由于报纸本身的地域化决定的。任何报纸受众都是一定区域内的读者。该区域的文艺具有多种共通性,具有文化上的同质性,那么在这种同质文化影响的受众当然具有某种共同的文艺创造、文艺欣赏的一致性,如地方戏曲就是最能说明文艺的地域性特点的。报纸文艺宣传自然会以本区域文艺为报道重点,故北京地方报纸以“京味文艺”为重点,广东报纸以“岭南文化”为重点,湖北报纸是“荆楚文化”为重点。

地域化即是本土化。本土化是报纸文艺宣传“三贴近”的必然要求,是贴近群众生活、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是本土群众的情感需要。本土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成为报纸文艺宣传的主角,能更好地鼓舞人民群众增强作为本土人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他们参与创造本土文艺、享受本土文艺的自觉性。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报纸文艺宣传必须思考的。对本土文艺的宣传是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保持万紫千红的中华文化多样性。

文艺宣传的开放性和地域性的共存,实际上就是文化本身的交融、文化个性的张扬。这不是一种文化融化到另一种文化之中,导致这种或那种文化的消失,或使本土文化受到削弱;相反却是在这种交融中,使本土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气勃勃。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取代,相反却变得根深叶茂,创造出新的、更有活力的中国文化。报纸文艺宣传最根本的目的也在于此。

三、创新成为文艺报道的基本追求

历史的规律表明,凡是文化创新活跃的时期,必定是文化大发展、经济社会盛极一时的时期,而中国历史上的落后,则处于思想封闭、创新停滞的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的形势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创新是文化发展最真实、最深刻的动力因素。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了文化创新,指出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因此,新时期报纸文艺宣传将创新作为关注和表现的重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总体上说,尽管存在表现手法、语言形式和风格等不同,但报纸时刻以敏锐的嗅觉,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观念、新现象加以捕捉,进行思辨,予以引导。

观念创新。过去,我们一直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对经营性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足,成为束缚文化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现在,这种传统观念正得到突破,赋予文艺报道与以往不同的视角。

体制创新。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以及迎接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如何理顺政府与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公益性文化单位如何实现从“养人”向“养事”的转变?经营性文化单位如何培育市场主体,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目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以不可抵挡之势卷来,波及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事物、新现象,这些都成为文艺报道的新鲜素材。

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文化艺术种类大大增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同时,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后,萌发出新的生机。如广播影视业中出现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流媒体等高新产业;现代出版业的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改变了传统业态,等等。创新,成为报纸文艺宣传取之不尽的“新闻宝库”。

四、文艺报道娱乐化特点

娱乐化倾向则是当前文艺报道的另一个鲜明特点。这股潮流甚至从市民化报纸逐渐蔓延至往日以权威、严肃著称的主流媒体。

娱乐化倾向的表现是,许多报纸提高了对文艺界名人趣事、日常事件甚至“花边新闻”的报道比例;在版面编排上,让国学大师、文坛巨擘或著名艺术家与好莱坞、港台明星交相辉映;从报道形式和表现技巧上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如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强化新闻事件动情或富有悬念的因子。

文艺报道呈现的娱乐化一方面是由于文艺活动本身的娱乐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文艺报道本也身在其中。

这种倾向有其积极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有利于突出体现文艺报道与其它报道不同的特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艺术自身内涵的丰富性,使文艺报道的涵盖面非常深广,并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情趣性、审美性等特点,不仅能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还能为他们带去不同层面的审美享受。新闻报道适度娱乐化,加入人情味因素,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好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娱乐化倾向有时也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种人文关注。以往一些文艺报道以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主,现在则更尊重受众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角度,对文艺人物、文艺事件、文艺现象进行报道。例如,很多时候在报纸上,名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将笔触伸向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表现丰满而真实的立体人物形象。过去,文物考古报道专业性很强,目前也正在通俗化、情趣化,满足市民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人类历史文化探究的渴望。

文艺报道的这种娱乐化倾向降低了文艺所具有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淡化了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的格调差别。现在有些市民化报纸对常规、健康的文艺新闻不感兴趣,但一遇到明星的绯闻或隐私,就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有意无意地在读者中刮起“追星热”,甚至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有的报纸相当慷慨地为宣传西方文化提供版面,却对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无动于衷,使文艺报道不自觉地沦为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推销者、鼓吹者。如果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不仅易导致低级趣味、媚俗等现象时有发生,还可能造成夸大其词、新闻失真等后果。

为了防止这些不良苗头,报纸文艺报道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既做到“三贴近”,以生动灵活、富于趣味的形式表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新闻,又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在满足受众娱乐性需求的同时也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趣味。

文艺副刊的现状

副刊是报纸文艺宣传的重要阵地。中国报纸的副刊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报纸特有的品种,副刊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回顾100多年的副刊史,从1897年《字林沪报·消闲报》创刊一直到文革结束,这80年时间里,报纸副刊的内容自然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仅观其形式,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报纸副刊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几乎在每次副刊学术研讨会上都要对“副刊”的定义进行一番争论。五千多种各类报纸上出现的五花八门的副刊,远不是我们传统的副刊概念所能概括的了。

撇开概念之争不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基本的现象,那就是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但副刊仍然在每一份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革后副刊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文艺副刊是报纸文艺宣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副刊可以说皆是文艺副刊,因为当时的副刊都是文人铺写棋琴书画的场所。而今天所说的文艺副刊,则特指跟文艺、文化有关的副刊,从而跟报刊上其它诸如理论周刊、汽车周刊等副刊、专刊有所区别。文艺副刊既是副刊之“祖宗”,也是副刊之“正宗”。即使现在提到副刊,人们往往想到就是文艺副刊。

冯并在《中国文艺副刊史》中说:“副刊的独特的社会作用,确乎是它经久不衰的内在推动力。没有这个推动力,纵有幼芽,其生不速,或至多沦为真正的报尾巴。”

那么现在副刊的“独特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呢?这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承。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先进文化的传播,需要文艺副刊的独特作用。

副刊是相对于正刊而言的,但总体来说,二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互为两翼,可谓珠联璧合,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即便是从传播新闻的角度,副刊虽较少承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任务,但她可以通过深度特写、扫描、透视、评论等等形式,延续新闻事实,扩大新闻含量,深化新闻内涵,解析新闻背景,而这些功能.都是新闻版难以担当和承载的。此外,报纸副刊具有与时俱进的独特品质,缤纷多彩的地域特色,其丰富的知识性,周到的服务性,浓郁的艺术性,健康的娱乐性,高雅的趣味性,凝聚成“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尤其是报纸副刊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对社会生活进行的广泛渗透,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的及时参与、评析与指导.对大众百姓的衣食住行乃至“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等等涉及生存、发展状况的人文关怀以及情感世界的密切关注,造就了她能读、可读、耐读、必读的优势,如此等等,都十分自然地恰到好处地水到渠成地使副刊为报纸大增光彩,进而促进报纸融人市场大潮走进千家万户。

报纸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资讯也越来越透明,传播越来越便捷,使文艺新闻信息报道出新越来越难,大都大同小异;文艺副刊的特性决定了它有着无比广阔的创新的天地。全国五千多家报纸的副刊相互雷同的现象很少出现,各家报社倾力打造副刊的独创性,使之成为打造报纸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人民日报》的《大地》、《国际副刊》,《文汇报》的《笔会》,《羊城晚报》的《花地》等知名副刊,都成为了其母报的重要“识别码”。

二、新时期报纸文艺副刊的特点

1.超稳定的“老大报”副刊。

从延安时期开始,共产党陆续创建了一批报纸,并逐渐壮大成熟,构建了中国当代的新闻格局,至今它们都是中国报业的主流报纸。这些“老大报”开辟的副刊,通过几十年对读者的耳濡目染,为读者所耳熟能详。

“老大报”的副刊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老全国性大报的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国际副刊》,《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笔会》,《羊城晚报》的《花地》,《解放日报》的《朝花》等。这些副刊的质量最高,影响也最大。许多副刊的母报是区域性的,但其副刊就其读者和作者来说,都是全国性的。第二个层次是省市党委机关报的副刊,如《湖北日报》的《东湖》、《长江日报》的《江花》、《广西日报》的《花山》、《辽宁日报》的《鸭绿江》等,这些副刊皆有较高的水准,也各具地方特色,有较大的区域性影响。

这些历史悠久大报的副刊,在“文革”后其内容当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就其形式而言,却都不约而同地保持了极强的稳定性。其原因主要有:A,这些副刊的形式已相当成熟;B,都将抓文章质量和版面内容放在最重要的地位;C,这也是出于跟正刊风格保持一致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副刊已成为了其母报独特性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不可能轻易发生大的变化。

2.求新求异的“新大报”副刊。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新报,其中少数报纸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报。如《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等。这些“新大报”的成功,其副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跟传统的副刊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新大报”副刊的共同特点是,不断以新的形式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北京青年报》几乎每年都在调整其副刊版面,目前该报共有16个文艺副刊,《非常感受》、《人物在线》、《城市部落》、《绿色生活》、《观点广场》、《百姓神探》,等等,仅其刊名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南方周末》的副刊以专栏的形式出现,显然是受了台港和海外报纸的影响。沈宏菲在《南方周末》开设专栏长达数年,为《南方周末》赚得了不少人气。

3.贴近性可读性增强。

不论是“老大报”还是“新大报”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脉络,那就是副刊的贴近性和可读性不断增强。“假大空”已很难出现在副刊版面,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成为了副刊的主角。许多杂文直面社会生活,揭露阴暗,解惑释疑,深受读者欢迎。

另一方面,报纸文艺副刊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有的副刊为追求卖点炒作“隐私”、“绯闻”等庸俗的花边新闻,格调不高;有的片面追求娱乐性,忽视艺术性;有的副刊盲目扩版,水分较大,缺乏名牌栏目和精品力作。

三、文艺副刊式微原因

值得重视的是,文艺副刊近二十多年里呈不断衰落之势。文艺副刊式微成为了许多副刊学术讨论会的热门话题。冯并在《中国文艺副刊史》中尖锐地说:“目前,部分报纸‘砍掉’或‘挤’掉了文艺性综合刊和文艺副刊,这是不可取的,也是对‘五四’以来进步副刊传统的舍弃。”

这种式微有三种表现,一是许多文艺副刊尤其是文学副刊的“地盘”减小;二是相对近年来新闻版和各种专刊专版的不断增张扩版,文艺副刊在报纸上的地位显现出下降之态,报纸的“文气”在减弱;三是文艺副刊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正在缩小,老化。

导致文艺副刊式微的原因,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现象。

在改革开放以前,文学的社会地位曾经被抬到了一个不恰当的高度。我们过分看重作家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文学刊物动辄发行几十万、数百万,一篇有个性的作品会引来社会的议论。改革开放后,随着以经济为中心的“一个中心”的确立,人民生活逐渐多元化,文学的地位开始下降。这个下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文艺副刊的式微,便是这种“理性回归”的产物,也是它的一部分。报纸也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自然要增加经济的版面和分量,这很正常。

科技的发展,导致资讯的发达。过去报纸是绝对的第一传媒,而且报纸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报纸成为了全国第一流文化人发表作品的首选。随着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文化人有了更多的“表达的选择”。这导致了报纸文艺副刊作者的分流,同时也造成了读者的分流,从而对报社的影响力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艺副刊的式微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甚至可以说,这种式微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对于文艺副刊来说,不必对这种式微作悲鸣之态。更应该看到的是,只要纸质媒体存在,副刊就有它的一席之地,因为社会永远都需要文学艺术。关键在于,要在精心耕作这块有限的园地,使之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这种“精心耕作”的方式应该是:个性、创新和高质量。

当前报纸文艺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报纸文艺宣传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特点,也有每个时期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目前文艺宣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积极寻找促进问题解决的对策,能使我们今后继续更好地正确把握文艺宣传导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让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成为报纸文艺宣传的主旋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带来的空前活跃的文化生态。面对这样的生态环境,我们的某些文艺报道出现了偏差,即对民族文艺宣传报道的弱化。在所谓的“文化一体化”的标签下,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顶礼膜拜,对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缺乏应有的警惕。在开放性的文艺宣传中,凡是美国文化似乎都代表着世界文艺潮流,对别的文化形态报道不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加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这是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这是这一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当任何一种文化失去其“民族性”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低俗化倾向是当前文艺宣传另一问题。默多克说过,如果报纸的格调低一点,读者数量会多一些。走向市场的媒体把受众看作消费者,甚而视为上帝,着力于满足他们。更严重的是,某些报纸娱乐新闻为吸引读者,不惜违背职业道德,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刻意制造假新闻,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其实这些媒体错误地估计了受众的审美趣味,广大群众对这种低俗甚至恶俗的娱乐新闻是极为反感的。

实际上,在文艺事业日趋繁荣的今天,可供报道、也值得花大力气去追踪和研究的文艺新闻是大量存在的,文艺新闻也可以做到趣味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引导文艺的健康发展、对于提升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将是大有裨益的。

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

中华民族历来充满文化自信,虽然我们文化自信力曾在历史的风雨中受到过磨损。没有文化自信,就不会有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自我意识,它是维护民族团结、生存,贯穿于民族延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带持久性的根本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是促使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

文化是无孔不入的,是滴水穿石的。人的思想、心灵、意识和精神总是要被某种文化所占据,区别只在于这种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和属于谁的文化。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中,民族文化一旦被弱化,其他文化便会乘虚而入。我们在报纸文艺宣传中需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一是因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受到严重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因为面对西方文化渗透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保护措施。这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需要,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只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使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和交融过程中保持清醒,为我所用,使中华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因,从而使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文化的多样性,为世界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三、改善文艺宣传手段

文艺是对客观生活的美学把握,生活是文艺的惟一源泉。客观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文艺本身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从受众学的角度看,由于我们的宣传对象在文化水平、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欣赏能力等方面都很不一样,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的报纸文艺宣传,无论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品种形式上,或是在风格情调上,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所以,我们的文艺宣传报道要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但另一方面,我们在把握上又必须要有一个主旋律,必须要有一条贯穿线。主旋律要求我们的全部宣传内容要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没有主旋律的多样性就会使整个文艺宣传变得杂乱无章,甚至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文艺宣传要有主旋律不是要限制文艺宣传报道的选材范围,更不是要取消文艺宣传报道的欣赏性和娱乐性,把所有节目都搞成一个“高调门”。主旋律和多样性并不互相排斥、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文艺新闻要注重时事报道,体现出新闻性,拓宽文艺报道领域,全面公正、客观、详实地报道文艺文化界的整体动态,让受众及时得到相关信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与独特的视角,关注和剖析文艺文化界的事件和现象,引导受众正确地认识和了解。

文艺新闻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娱乐化。娱乐化并不是低俗化,而是包括四个因素:悬念,幽默,激情和惊喜。我们曾经吃过的苦头是过于追求精英化,忽略了大众需求。如果将最大众的读者屏蔽在我们的报道之外,那么我们的报道甚至报纸也会被读者所屏蔽。我们在把握主旋律的前提下,必须重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欣赏娱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提倡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和高尚的艺术情趣,绝不能单纯讲娱乐性而忽视了思想性和倾向性。对于外国的、

港台的文艺节目一定不要盲目推崇,不要只看其艺术性和新鲜感,而要根据把社会效果放在首位的原则加以选择。对群众的欣赏娱乐给以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四、提高文艺宣传队伍素质

我们的新闻宣传包括文艺宣传,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的是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我们的报道中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服从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是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并要认真做好的。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必须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反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东西,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文艺报道也要帮忙不要添乱。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艺思潮涌现,很容易产生热点,文艺报道要在热点引导上把好关、把好度。新闻聚焦热点,热点产生效应,这符合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问题在于怎样正确引导热点。对待热点要政治坚定,头脑清醒,正确分析,妥善引导。该热的要热,该稳的要稳,该冷的要冷下来,不该热的坚决不能热起来。哪些该热、哪些该稳、哪些该冷,不能看是否有轰动效应,而要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决定,决不能从小团体利益或个人感情出发。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统一部署的重大报道任务,要有目的地热起来,形成舆论强势,产生宣传效应;不能任意炒作和渲染。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正确的舆论,用主流媒体影响非主流媒体。

要在宣传格调上把好关。格调品位也有导向,表明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高格调、高品位能激发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给人们送去美好的精神食粮;低格调、低品位会涣散人的斗志、麻痹人的精神,给人们灌输丑陋污秽的东西。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要做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讲究宣传艺术,以增强宣传效果。要使正确舆论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必须要使新闻宣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新闻宣传不可能强制读者接受,不可能靠生硬的说教和灌输,而需要用生动活泼的事实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吸引读者,从而引导读者,提高引导水平。

文艺新闻宣传报道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超的宣传艺术结合起来。要达到较高的宣传艺术,从事文艺新闻宣传的记者编辑必须提高以下几方面的业务水平:要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根底,要下大力气打好新闻专业根底。要认真学习新闻理论、新闻知识和新闻采编技巧,努力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和写作水平,苦练新闻业务基本功,熟练驾驭各种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手段,才能不断提高新闻宣传效果;要有良好的知识修养。报纸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报道和编辑稿件时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宽,要想对其应付自如,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从事文艺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对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法律、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广泛涉猎,还要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才能适应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如果记者、编辑的知识水平较高,那么采写的稿件、编辑的报纸就会更具知识性和可读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增强新闻宣传的影响力,提高宣传效果;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把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奉献给读者,报纸的记者、编辑就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多出精品的意识,在新闻宣传中要有新的见解、新的创意、新的追求、新的面貌,不断开拓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挖掘新的题材,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作品,从事文艺新闻报道,形式上的出新出彩更为重要,要用多姿多彩的报道来反映多姿多彩的文艺;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敏锐性和新闻鉴别力,在求新、求深、求活上下功夫,使文艺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同时在报纸文艺新闻的整体策划、版式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也要求新求异,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报纸的文艺新闻宣传更加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在喜闻乐见中自觉接受正确的文艺导向,寓教于乐。

从事文艺宣传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不断潜心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文艺新闻宣传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执笔人:江作苏 杨耕耘 熊唤军 刘蜀鄂 王晶 韩晓玲)(编辑:徐蟾桂)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