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2期>>本页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平民视角


(2004-12-15 14:36:28)

武汉大学新闻研究生 万杏华

这两年,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受到观众的空前欢迎,很多省市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电视民生新闻,从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到两年后在全国各地形成的燎原之势,这种带有新闻改革性质的电视栏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它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主持人所拥有的平民视角不无关系。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视角在主持模式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是否能成为成功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关键。

视角分单一视角和多视角。单一视角,是指主持人站在一个角度去报道。而多视角则是从事物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看问题,这样认识事物更全面,让受众对事物的认知更丰富。我们现在应该提倡一种风气,尽量少一些从上而下的单一视角,多一些既有上面又有平民的多视角报道。民生新闻尤其如此。

视角上的转变就能变单一公告式的新闻为多视角的融合。我们的社会本来就不是单层面地存在着,而是十分纷繁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如果仅以单一的,比如只站在党和政府的视角来播报新闻,总是程序式,公式化地说些大话,套话,就给观众不可相信,不真实的感觉,所以有些看似生动的点评因为视角的问题也会出现类似说教的内容,令人不快。

敬一丹在主持新闻节目的时候之所以有亲和力,这与她的平民视角有关。例如,她主持的一期《焦点访谈》时,编导给她的开头语是这么写的:“国务院今天发布通告,我国的人口普查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如果将这几句话读出来,敬一丹就轻松顺利地完成了工作。多简单的事儿呀,照着提示器把这几句话念完完事。但敬一丹没有这么做,她想了想,对着镜头说出了这样几句话:“观众朋友,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可能就会有人敲您的门,他们就是人口普查员,从这时起,您就参与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两种说法的意思没什么不同,传播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敬一丹本来很被动的地位,被这几句看似简单平常的话变得主动起来。把本来是政策宣读式的新闻播报变成了平和亲切的信息传递。

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平民视角还有助于将硬性新闻软化处理。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在内容上关注民生新闻的同时也并不排斥硬新闻,但它强调的是把硬新闻软化处理,也就是寻找更小的切口,更低的视角,把时政新闻平民化,从而让老百姓更喜欢看,更易于接受。比如前段时间,杭州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市民的纳凉问题,向市民开放了防空洞。这是一条硬新闻,但《阿六头说新闻》做这条片子时,主持人就是这样说的:“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两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接着就说防空洞的开放以及老百姓的反映,但新闻的视角始终从个体反映群像,这样的处理就是把政府行为用个人感受表现出来,从而发掘出政府行为中最让平民百姓关心的兴趣点去组织和编排新闻内容,让时政新闻更贴近平民的生活。

主持人在节目中注意多运用平民视角报道,力争贴近百姓生活和平民心理,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主持人不再以板着脸孔的姿态出现,表现出了浓浓的人情味。特别是对好人好事的报道,既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又用真挚的情感感染人。其突出的做法就是:对先进人物不过分拔高,不空洞类化,报道内容细节丰富,有血有肉。这种主持方式既表达了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又因为突出了人情味,淡化了宣传味,使受众更乐于接受。

《南京零距离》的节目内容包括3个方面:实用资讯、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既有作为社会新闻的逸闻趣事,又有以生活投诉为主要形态的批评报道,还有百姓的生活常态,展开了看,是一幅反映大众生活的动态清明上河图。主持人孟非的平民化的评述视角一改传统新闻“我播你听”的主观灌输为“你想知道什么我尽量满足的”双向交流。其主持风格的“零距离”有三层内涵,即与百姓的心理零距离、空间零距离和时间零距离,“平民电视”,“百姓新闻”的定位缩小了横亘在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节目中,你经常听到、看到的是孟非这样的新闻评述:

比如,2003年8月20日,孟非在当天“孟非读报”中,选择了两件与车辆有关又相互对应的新闻。一条是一对男女在一辆奥迪车里行苟且之事,被警察看到,结果他们一踩油门,把警察撞伤了,奥迪车挂的是省级机关的牌照。孟非这样评述: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一对有家室的男女关系暧昧,而是一个司机在面对自己的隐私有可能曝光的情况下,敢于拿车把警察撞伤然后逃逸,这两个后果之间他宁愿选择后者是为了什么,他开私家车牌照他敢吗?他开外地车牌照他敢吗?我们关注的是在法律面前的权利。紧跟着的是一个的哥救一个孩子到医院抢救,连闯了5个红灯。孩子得救了,而的哥却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孟非话锋一转:同样是司机肇事,一个人们愿意放他一马,另外一个,人们决不能放他一马。什么原因?一个是影响了特权和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个,你如果不放那个闯5个红灯的一马,也可以,但是这会影响很多的司机,以后在面对救助的时候,他心里就会有一个权衡:如果我帮你的忙不损害我什么,那我就帮,如果损害我什么,我犯得着吗?

主持人这样的新闻评述关注的对象是平民百姓,反映的是大众的所思、所做、所惑,是大众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这样的评述视角不仅变传统的“俯视”新闻为与百姓平视的“对话”新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主持人的平民视角转变不仅拓展了新闻的外延,而且有益于将正确的舆论导向寓于平凡的故事中,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北京电视台《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的主持风格也是视角转换的一个成功典型。 《第七日》是深受北京观众喜爱的一个新闻评述性节目,主持人元元亲切随和、带着京味娓娓道来的主持风格是其标志,她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点评,成为不少北京人评判身边大事小情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第七日》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普通人在生活中遭遇的尴尬、困惑和无奈,展示他们的朴素智慧和坚韧精神,元元恰当的串联和评述把人文关怀和思想内涵蕴涵于一个可塑性的故事当中。《第七日》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在北京人中间极具亲和力,体现着对老百姓生活的关注,表达着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心,经常把话说到了人们的心坎里,让人看了特别熨贴。

主持人在播送和评述新闻过程中采用的平民视角,使主持人的表达方式和叙述结构中实现了话语权的社会下移--由文化精英到普通大众,彰显民生新闻的大众价值取向和草根情节。在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节目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并且百姓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维护。在这里,每一个个体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各种观点又相互冲击碰撞,形成话语空间的多元属性,而主持人的作用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百姓观点的表述者和多元话语顺畅交流的组织者。百姓从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新闻信息的主动讲述者的转变,实际上是对传统 “传-受者”传播模式的颠覆。在这种角色转换和模式颠覆中,百姓提升了自我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节目制作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来,从而实现了栏目操作的良性循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并不代表“小市民化”、“世俗化”。节目应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有三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平民意识的强化不等于世俗化。不要小看老百姓,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见解也是很深刻的。二是五光十色的丰富不等于杂揉。在做节目的时候还是要廓清脉路。三是信手拈来的轻松不等于没有章法。看似信手拈来的报道,也要做得很有内涵,应该贯穿一种与观众的约会意识。(编辑:潘宗信)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