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2期>>本页       
 
国际时政报道的舆论引导艺术


(2004-12-15 14:36:14)

武汉大学新闻研究生 屠 苏

近两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战争、冲突、反恐、大选……一直是国际新闻版上的“家常菜”。如何让读者品尝出其中的“味道”,是摆在每一位国际新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编辑是报纸的主要发言人,发言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编辑思想好比调料,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添加的“调料”不同,做出的“菜”的“味道”也就不同。

2004年7月,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受审,武汉市两家报纸登出了两则意思大相径庭的新闻,一家是《“肢体语言”泄露老萨秘密 专家:老萨内心已承认失败》;另一家是《肢体语言表明“不甘失败” 萨达姆“余威犹存”》。仔细一看,两家报社采用了相同的稿源,但由于编辑的新闻视角不同,对稿件的处理有别,致使同一条消息的传播效应截然相反。编辑的舆论引导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如何正确地引导舆论,将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在国际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传达给读者,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把握政治格局、分清“敌”“我”呢?笔者有几点想法。

一、舆论引导的基础

1.坚持党性和阶级性

作为国际时政大事与读者之间的传播媒介,国际新闻编辑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应当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而不能含糊其辞。18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帕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不变的只有我们的国家利益。”目前中国报纸林立,但无论是哪一类报纸,都是党的喉舌,都应该打上“国家利益”的烙印。

与国内新闻不同的是,目前我国国际新闻的自采能力还比较薄弱,西方主流媒体在信息源上占有强大的优势,我们的新闻稿件很多是译自西方媒体。由于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别,西方媒体的许多思想和观念与我国的国家利益相背离,有的甚至会有损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从中国的角度考虑问题。《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黄晴在谈一些敏感的国际问题如何处理时曾说过,“第一,对这个问题要进行一种事实判断。第二,通过这个问题,要了解中国的有关政策和精神,要判断这个问题对国家的利害关系可能会发生什么影响和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一些对问题的解说。”

2.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基调保持一致

新闻发言人的实质是一种新闻发布制度。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或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政府或部门回答提问,解疑释惑、澄清事实。

而作为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尤其需要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和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进行通报,并表明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因此,对于国际新闻工作者而言,外交部发言人的谈话又起着确定宣传报道口径的作用。

例如,最近一段时间,日本高官纷纷出国、到处“拉票”,乘安理会进行改革之机,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就日本的这一举动表明了中方的立场。他肯定了安理会应该进行改革,但同时强调“安理会的改革应该优先考虑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日益扩大,但在安理会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在对日本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所采取的种种行为进行报道时,国际时政新闻编辑就不应该投“赞成票”。

3.了解国际问题的历史渊源,把握国际政治的总体形势

对于国际形势及其变化,国际时政新闻编辑的心里要有“一把尺”。

不可否认,9·11事件带来了国际格局的变化:美欧分歧正日渐显现;美日关系似乎又回到了“蜜月期”;中美关系也有所缓和,在反恐、朝核等问题上的合作加强;美俄关系一度因阿富汗战争迅速升温,但随着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北约东扩、伊拉克问题以及车臣问题上的分歧,两国关系又急转直下。了解了国际关系的整体脉络,编辑在处理具体的新闻稿件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比如,9·11发生,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最新的反恐怖主义决议,授予美国对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采取军事行动的权利,使反恐战争师出有名。媒体在报道时,不能抹杀反恐战争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应客观地传达美国打着反恐大旗滥杀无辜,乘势巩固其在欧亚地区势力的野心这一信息。而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由于美国对伊动武的合理性一直未被世界承认,在战争之后也拿不出开战的有利证据,所以,编辑在进行报道时就应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口径,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予以谴责,而不能给战争套上“光鲜的外衣”。

了解国际问题的历史渊源同样重要。为什么巴以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如此棘手,难以解决?就是因为它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阿拉伯国家的大量领土,也成为美国在中东称霸的一个“棋子”。也正是在美国的默许下,近年来以色列频繁入侵巴领土,国家恐怖主义也愈演愈烈,成为中东地区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国际时政新闻编辑在报道的时候,要对以色列领导人逆和平之流的行径进行谴责,从舆论角度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同时,要本着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对哈马斯等巴勒斯坦武装派别搞恐怖爆炸,杀害以色列平民的激进做法予以反对。

二、舆论引导的方式

1.有针对性地选择稿件

每天,国际上的大小新闻层出不穷,编辑在选择稿件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可读性、时效性、显著性等,还要注意新闻的舆论导向性,对一些捕风捉影、不符合客观事实、不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或与我国的外交政策相背离的稿件要坚决地舍弃。

比如,原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阿富汗民众于1980年2月24日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原苏联的《真理报》把阿富汗民众反对占领的斗争,说成是“一大批经过专门训练的间谍匪徒干的”,而对原苏联军队的入侵一字不提。同一天,新华社就同一事件播发了《强烈抗议苏联入侵 阿富汗喀布尔举行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市》。两家媒体站在各自国家的政治立场,报道截然不同,而我们国内的媒体毫无疑问地都是转载新华社的稿件,如果选择的是《真理报》的那篇报道,就会导致报纸宣传政治上的失误。

2.通用标题引导舆论

读者阅读报纸,标题是第一看点。标题是新闻与评论的结合点。标题可以或显或隐地表明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看法,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标题对新闻的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1)用事实“说话”。一条新闻里往往包括好几个新闻点,可以将其中最能表达编辑观点的新闻点选入标题。比如:《朝鲜建坝炸山 西方浮想联翩》、《又一驻伊记者倒在美军炮火下》。前者昭示了西方国家对朝鲜的严密防范达到了草木皆兵的敏感地步,后者则揭露了美军在伊拉克的暴行逆施。(2)借他人之口“说话”。有的新闻稿件里含有某种对所述新闻事件进行评价的声音,恰好代表编辑的观点,在标题中可以直接引用。比如《“为什么要为战争开辟道路?”--日本舆论批评东京都选用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主题就是引自东京都教育委员会的一位委员的一句话“弄不懂这本教科书为什么要为战争开辟道路。”(3)带有感情地“说话”。编辑可以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在标题中对新闻事实发表议论、进行评价,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观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如就上述日本东京都选用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一新闻事实,另一家报纸的标题就是《美化侵略历史 误导年轻一代 日新教科书颠倒黑白》。还有一些标题,如《美导演古巴与巴拿马断交悲剧 墨报指美国在反恐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一周内连发数次恐怖袭击 俄罗斯面对没有战线的战争》等,都直接抒发了编辑观点。

3.通过分析与评论引导舆论

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是提高报纸品位、强化报纸思想深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重要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发生后,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报纸对单个事件的全面、快速的报道,还需要编辑通过评论对事件产生的原因、可能导致的结果等做出分析和解释。新闻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造了一个读者所需要的舆论的场所,把隐藏在单纯事件背后的复杂问题挖掘出来,提供给读者一个可供思考的理性启示。比如,8月15日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战败日。2004年8月15日,在这个反思战争的特殊时刻,小泉内阁的4名成员和50多名国会议员竟然再次参拜供奉着日本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针对日本政要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中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进行强烈谴责,如《京华时报》、《新闻晨报》等纷纷根据新华社的评论文章,编写了《警惕日右翼“神经战”》、《日本政要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意欲为何》等评论,揭露了日本右翼势力和民族主义势力处处处心积虑,妄图为日本发动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翻案的险恶用心。由此一来,读者不难看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并不仅仅是参拜二战亡灵那么简单的事,而是军国主义的“招魂术”。

4.通过带有情感的图片引导舆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时事版的图片一直只是起点缀作用。近几年,随着西方新闻观念的引进,国内的一些时事新闻编辑逐渐提高了对图片的重视程度,突发性强的、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富有情感、动人心弦的图片开始成为版面的“主角”。由于图片具有文字无可比拟的形象性优势,因此一张好的图片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很多编辑宁愿少发点文字,也不愿意把一张好的图片缩小,抹杀它的亮点。

2004年,恐怖主义在俄罗斯频频抬头。恐怖分子继制造连环空难之后,又闯入一所中学劫持人质,成百上千名儿童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恐怖主义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死亡的威胁,还有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在俄罗斯军队武力强攻学校解救人质的第二天,很多报纸的头版都不惜篇幅地发出巨幅现场照片,有的报纸的照片以俄军强攻为主题,显示出现场的紧张气氛;有的则以孩子为主题,突出了恐怖主义带给孩子们的莫大伤害。相比之下,笔者认为后者更胜一筹,相信当那一张张因惊吓过分而显得苍白无助的小脸见诸报端的同时,也一定会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令人对恐怖主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5.通过版面语言引导舆论

要想使新闻传播达到最好的效果,新闻内容固然重要,版式设计的作用也不可轻视。稿件安排在版面的不同位置、运用不同的编排手段,在无形中就会显示出编辑对稿件的不同评价。编排手段包括字号、字体、线条、色彩等。比如,在战争、恐怖袭击等事件上,用黑体标题、粗线条表示出沉重、哀悼之情;相反,在对世界的繁荣和稳定有促进作用,或表现社会真、善、美的事件上,标题则可以套红。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时政新闻编辑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应该把握好分寸,在报道上要坚持以事实为基础,可以“寓情于中”,但不能“滥用感情”,否则过犹不及,不但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还会引起读者的反感。比如,对于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一事,有人欢喜有人愁,作为伊拉克战争“非当事者”的中国的媒体,应站在中立的立场报道各方反应,把握好平衡。然而,国内一家报纸就此事推出了10个整版的特别报道,其中一个版面的主题竟是“普天同庆”,内容全是各方对萨达姆落网一事的兴奋反应,这显然与事实不符,犯了一边倒的错误,影响了媒体在读者心目中客观、公正的形象。(编辑:徐蟾桂)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