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图片 | 视频 | 手机互动
 
首页>>新闻专题>>2004>>聚焦中部话崛起>>中部聚焦>>山西>>本页
 
 
[聚焦中部话崛起]能源大省的腾飞路(图)


(2004-12-20 07:09:29)

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谢慧敏 曾遗荣 杨伟鸣


一条河,蜿蜒曲折,自然流淌,让太原这座古老的城市充满了勃勃生机。

198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尽快把山西建成强大的能源基地。

24年后,山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提出:建设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从能源基地到新型能源基地,增加两个字,承载的是一个能源大省的坎坷历程。

山西省长张宝顺说:这是山西经过多年探索,在经济结构调整认知上的一次升华。

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山西迎来经济“暖冬”

12月14日,太原。尽管已进寒冬,三晋大地仍阳光普照。“往年的这时候,山西早已大雪纷飞了。但今年阳光似乎格外偏爱山西,给了我们一个暖冬。”与“聚焦中部话崛起”采访团见面,山西省委副书记金银焕第一句话便叫人感到温暖。

其实,让山西人倍感温暖的远不止天气。牛仁亮,山西省副省长。谈起山西今年的经济形势,这位经济学博士掩饰不住高兴:“经济总量和增速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串串上扬的数字,给这个概括提供了注脚。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增幅创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的增幅分别位居全国第2位、第11位和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第31位升至第22位。

在山西省发改委副主任王赋看来,所有经济指标中,要数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最有说头。“山西的这个指标,1999年是69,现在高达145.5。这充分反映山西经济运行质量的好转。”他强调说。

这样的好形势从何而来?牛仁亮回答四个字:结构调整。

1999,能源大省遭遇“寒冬”

每4分钟,就有一列运煤车驶出山西。一位有心人士的统计数据,是山西作为全国能源大省的真实写照。

山西118个县市,其中94个产煤;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2724.99亿吨,占到全国1/3;大小煤矿4760多个,产量占到全国的1/4。

截至目前,山西运往省外的煤炭总量将近49亿吨,占全国外运煤的七成以上。

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用山西外运的煤炭修筑截面为49平方米的城墙,可以建成49条万里长城。

然而,在为全国经济“输热”的同时,山西自己却跌入了发展的“寒冬”。

1999年,全国煤炭市场陷入低迷,山西煤炭工业随之一蹶不振。“一个大同矿务局,上万名职工,每人每月的收入竟不足200元。”回想当时的情形,山西煤炭工业局办公室主任丁钟晓至今仍觉心寒。

成也煤炭,败也煤炭。对煤炭资源的过分依赖,让山西人体会到了“煤衰城衰”的辛酸。

就在这一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出现了1986年后的第一次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跌至全国倒数第一。

还是这一年,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山西占了13个,而且包揽了前5名。

震惊、失落、反思、阵痛,在上世纪末交替刺激着山西人的神经。

11月,运城。在一个不产煤却是当时全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里,山西省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限小扶大,“煤炭航母”出海

2001年10月,以山西煤电集团、汾西矿业集团、霍州煤电集团为主体,我国最大的焦煤企业——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宣告成立。

这个“煤炭航母”的横空出世,拉开了山西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此前,尽管煤炭业创造了全省GDP的近三成,但小、弱、散的毛病,山西煤炭企业一个也不少。“当时,全省7500多处煤矿,年产煤3.1613亿吨,平均一个煤矿年产煤仅5.65万吨。”丁钟晓介绍说。

落后的采掘方式,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一个乡镇煤矿,回采率只有20%-30%,资源回收率则不足15%。如此作业,让山西在20年内累计浪费煤炭资源量近300亿吨。”

限小扶大、淘汰落后。1999年,在大刀阔斧关闭小煤矿的同时,山西决策者开始酝酿整合省内资源,打造“煤炭航母”。

重建后,焦煤先后并购、改造了晋中、吕梁、临汾等12座地方煤矿,率先走上了一条大矿联合改造地方小矿的新路子。

3年来,公司没有投产一个大矿井,但煤炭产量却比2000年翻了一番,销售收入增长1.7倍。

今年上半年,他们再度出手,吸纳山西中南部骨干焦煤企业,目的就是:打造中国最大的焦煤生产基地。

与焦煤集团并称为山西煤炭“双子星座”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完成重组、以晋城无烟煤集团为核心的中国最大无烟煤生产基地分步组建……三大“煤炭航母”扬帆远航,山西煤炭业宏图再展。

5年间,山西矿井数量减少了近4000个,煤炭产量却从3亿吨左右增长为5亿吨,资源回收率提高9.2个百分点。

“皮筋效应”,晋煤延伸产业链

皮筋在松弛的时候没什么力量可言,但只要把它伸长拉紧,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山西煤炭产业链延伸的“皮筋效应”正在显现。

过去,山西近一半的煤炭作为原煤外销,附加值极低。“一吨原煤,价格是150元,而一吨洗精煤却高达近600元。如此高的差价,竟然都被外地人赚走了。”这笔账,副省长牛仁亮算得痛心疾首。

怎样让遍地的“黑煤”变“黄金”?山西人走延伸产业链的道路。

“如果一吨原煤的产值按200多元算,变成焦炭和化工产品,产值就要达到2000元以上。”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副总经理薛道成说。

今年9月,焦煤集团牵手焦化集团,建立焦化工业园区,迈出了由原煤生产向煤焦化转化的第一步。

这一步,焦煤集团每吨原煤的产值至少增加10倍以上。

由煤到煤焦,到煤焦化一体化;由煤到煤电,到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让山西人品尝到“点煤成金”的甜头。

拥有煤电铝完整产业链,山西焦煤集团不仅把洗煤的钱全部“截留”下来,就连洗煤遗留下来的中煤、煤泥、煤矸石也不浪费。集团旗下的坑口电厂,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每年不仅能吃掉600万吨洗煤垃圾,还能为集团的电解铝生产提供充足的电能。

不断拉紧的“皮筋”,让晋煤“效应”尽显。2003年,山西火电装机容量已达1577万千瓦;电解铝产量达33.3万吨,氧化铝141.6万吨,占全国的23%,居第二位。

“1311”工程,托起山西发展新平台

今年8月举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会上,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讲了一段小插曲:前两年,吴邦国同志来晋视察,回头就问田成平,“除了煤,你们山西还有什么?”田成平接上话茬,“我们山西还有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有全国最大的氧化铝厂及镁工业基地……”

除了煤,还是煤,丰富的煤炭资源,一度让外界模式化了山西的产业形象。

为改变这个产业形象,2001年9月,山西开始实施“1311”工程:重点扶持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工业潜力产品、10大旅游景区和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3年后的今天,随着“1311”工程初见成效,山西人可以骄傲地说:除了煤,我们还有钢铁、还有高科技、还有旅游……

曾经自嘲为“钢铁的块头、面捏的拳头”的太原钢铁集团,2003年不锈钢产量达66.37万吨,规模居世界不锈钢企业第8位。

山西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原镁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10,镁合金生产和出口均占全国总量的1/4强。

富士康企业集团、松下电工、广日日立电梯……一个个世界500强高新技术项目的落户,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山西经济中的比重由4%提升至14%。

副省长牛仁亮骄傲地告诉记者,1995年以来,煤炭工业在山西税收中的占比下降了13.6个百分点,而电力、钢铁、高新技术、旅游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

几十年前,有人曾把山西比作新中国蒸汽工业时代的发动机;几十年后,在中部崛起的大潮中,山西人说,我们还愿意当发动机,但要当性能全新的发动机。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