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文化湖北>>原创精选>>边缘人生>>本页       
 
【冰点焦点】揭秘武汉“蛙人”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朱安璋 通讯员刘隆林)

在漆黑的水底,对身穿75公斤重的潜水服的潜水员来说,“手就是眼”。从水底57米深处返回水面,要5次停下来减压,总耗时1小时30分钟。潜入水下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因为水底危险重重……

武汉王牌“蛙人”

在武汉,有一群鲜为人知的“蛙人”,他们专门在水下从事通信、供水、输油、爆破、沉船打捞、水库大坝维修等工程施工,他们就是华中水下工程公司的潜水队员。今年64岁的耿显恩说:“这支队伍是靠打捞沉船起家的。”

1959年,以汉口、汉阳、宜昌等个体、民间打捞组织为班底组建的湖北省打捞工程队,专门从事打捞长江水域沉船,为当时大炼钢铁提供原料。

创业初期,潜水员根本没有潜水衣,只戴着防毒面具到深水探摸打捞,更谈不上水下通信设备。当水深超过10米时,打捞时就用“类似打气筒一样”的设备,人工在岸上打气给潜水员供气。潜水员一下水,岸上的6人就要一刻不停地打气;当水深超过20米时,就需要两台压缩泵串联、12个人同时打气。耿显恩当时专门负责打气,掌握着潜水员的生命线,一直深受潜水员的尊重。

1970年,这支打捞队共有200多人,其中潜水队员有40多名。随后,打捞队伍的装备越来越先进,有了轻潜、重潜设备,起吊能力超过1500吨。

1998年初,打捞工程队所在的省打捞公司改制为华中水下工程公司,并逐渐转向水下工程施工。当年,在长江抗洪战役中,这支专业潜水队伍为保卫大武汉屡立战功,被称为武汉王牌“蛙人”。随着水下工程业务的拓展,这支“蛙人”队伍的足迹东至舟山群岛、北至锦州、南至太平洋中的汤加王国、西至河南三门峡水域。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蛙人”共打捞沉船200多艘,价值数千万元。其中,有盛载大量银元的侵华日军军需供应舰,有长航集团的1500吨油驳。就连华航属下的鄂航6码头的两艘正在使用的趸船,也是由打捞起来的沉船改造而成。

协助打捞中山舰

一提起长江打捞,不能不说一代名舰中山舰的打捞。而错失打捞中山舰,则成了华中水下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周寿年的永远遗憾……

1970年,22岁的周寿年瞒着家人参加湖北省打捞工程队的潜水员考试。当时参加报名的有60多人,考试当天,在长江金口段———中山舰沉没的长江附近水域,应试者能下到江底到沉船上捞一个炮弹上来即被录取。因胆小不敢下水或因身体瘦弱坚持不住的,就被淘汰了50多人。周寿年一个猛子扎进江水里,抱上来两个炮弹。就这样,他幸运地成为一名“科班出身”的“蛙人”。在实习期间,他们经常在金口水域训练潜水,因此对这一片水域比较熟悉。

1994年3月底,海军和湖北省决定打捞中山舰,并派出潜水员进行实地探摸。时任省打捞公司业务主任的周寿年,主动为海军提供探摸定位船和发电机等设备,并亲眼目睹了潜水员找到“中山”铜舰牌的情形。

1994年底,包括湖北省打捞公司、武昌船厂、长航打捞公司等数家单位的代表汇聚一堂,商谈中山舰打捞方案。会上,省打捞公司递交了由周寿年等人制定的打捞方案,并得到专家组的认可,初步决定由湖北省打捞公司负责打捞中山舰。

然而,遗憾的是湖北省打捞公司筹不到前期急需的数百万元资金,一时陷入尴尬。而打捞中山舰事宜已如箭在弦不可耽搁,也就在这个时候,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斜刺里杀出”,提出“双驳抬撬,整体打捞”的打捞方案,并有“万事俱备”的自信。

“可惜啊,这正是我们打捞方案贯穿的思路。”至今,一提起痛失打捞名舰的机会,周寿年依然惋惜不已。

1997年1月19日,中山舰整体打捞出水。谁知,在被运上岸时突发意外——中山舰被缆车在底部托起上岸时,突然缆车被压垮,中山舰随即向江中倾斜,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当时在现场提供技术支持的湖北省打捞公司潜水队队长吴转运(现为华中水下工程公司副总经理)主动请缨,跳入刺骨的江水中,探摸缆车底部的损伤情况。

“当时,缆车下面的进出空间只有50多厘米高,且随着舰体下沉变得越来越窄。”尽管如此,吴转运和其他潜水员各自抱着50多公斤的机械顶,摸索着在缆车底部立起两个机械顶,重新修复焊接好缆车,一场虚惊才得以化解。’

98抗洪屡立战功

1998年,长江突发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武汉几成一片泽国。

7月的一天正午,抗洪指挥部突然接到险情报告:“府河东风闸突发管涌!”

险情就是命令。指挥部立即命令随时待命的潜水队队长吴转运前往查看险情。现场已经有数百名战士在殊死填堵管涌,但水越来越深,险情在继续扩大———如果不在堤内找到发生管涌的上水口,光在大堤外堵是堵不住的。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冲刷,大堤随时有发生垮塌的危险。

吴转运首先查看了管涌的情况,估摸着上水口的大致位置。为了能用身体感受到上水口水流的细微变化,吴转运脱掉衣服,只穿一条短裤,戴上轻潜头盔,下水摸索起来。

10分钟、30分钟、60分钟……一个多小时后,吴转运的双手突然感觉到一小股水流的变化,用双手一按河底。“不冒水了,不冒水了!”战士们大喊起来。吴转运双手一松,管涌又出现了。“找到了,找到源头了!”岸上的人群欢呼起来。随后,沙袋被准确地填进河底,险情立即被排除。

那时,吴转运带领潜水队伍每日奔波在长江湖北段的各险段,随时准备抢险。

一天晚上9时,吴转运刚带队从簰洲湾抢险回到指挥部,还没来得及吃晚饭,突然接到险情命令:火速带队到滠口抢险。队员们在车上囫囵吃了盒饭,10时赶到事发现场。只见周边居民正在转移,不少人只穿着内衣。现场一片汪洋,又漆黑一片,到处弥漫着刺鼻的煤气味。

原来,滠口水位猛涨,冲垮了堤防,将一个储存数千立方米的大煤气罐漂起来,并扯断了下端的数个进气管,引起煤气泄漏。如不及时处理,煤气浓度将越来越大,一旦遇上明火就会引发爆炸。

经现场紧急研究,吴转运指挥上十名潜水员,先关闭水下的各个管道阀门,然后切断所有连接管,以免巨大的罐体浮力把管道都扯断,引起更多煤气泄漏。

为防止明火引燃泄漏的煤气,现场不准照明。漆黑的夜里,上十名潜水员在水中摸索,直到次日凌晨4时排除险情,潜水队员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指挥部。水下作业危险重重

相比在陆地施工,水下施工属高危作业工种,随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20多米深的水下,即使在白天,能见度也几乎为零。潜水员一般都是“闭眼”作业,全靠一双手摸索,对他们而言“手就是眼”。

水下作业时,潜水员只有双手露在外面,戴着一双很薄的保护手套。在寒冷的冬季,在水底待不到10分钟,双手就冻得麻木了,手指、手掌被水下尖锐物划破更是家常便饭。

打捞沉船是“蛙人”普通的工作,但也危险重重。在打捞沉船时,首先要冲刷干净船舱里的厚重泥沙,以减轻沉船的打捞重量。潜水员作业时,要穿着70多公斤重的潜水服,除脑后拖着供气管外,手里还要持一根直径有20多厘米的抽沙管,在错综复杂的舱室里移动。而这时,潜水员碰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必须从原路返回,否则供气管被其他物体缠住、或者在漆黑的舱里迷失了方向,就会有生命危险。

而氧中毒、氮麻醉,则是潜水员面临的又一考验。吴转运介绍说,长时间在深水下施工时,如果潜水服内氧气过多,会使潜水员血液中的氧细胞过度饱和,从而使人头昏眼花、恶心,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如果氮气过多,则会对人的脑神经形成压迫,造成神志不清。

而减压病则是潜水员要经历的最大考验之一,它会导致手指弯曲、关节粗大、肌肉麻木、耳鸣耳聋,一般发生在重潜施工中。在加压舱经过长时间的加压、减压后,才能慢慢地消除。

重潜服内藏有玄机

最初的潜水者,是凭着自己的水性,憋一口气潜入水底。这种屏气潜水的方式入水时间不长,至今为止,人类憋气的极限时间也只有3分钟。随后,人们从口衔空心的芦苇秆下水受到启发,发明出与水面相连的长呼吸管。

后来,聪明的人类发明了重潜:让潜水员穿上完全密封的服装,原理与太空服相似,潜水服有呼吸管直通水面,内部充满与大气压力相同的空气,潜水员因此就能自由呼吸,并且任意停留。

潜水有轻潜与重潜之分,理论上以下潜40米为界限。在海洋馆和其他休闲潜水活动中,看见身着紧身衣、头带蒙面帽、身背氧气瓶、腰系重铅块的“蛙人”,采用的就是自携水下呼吸器的常规轻潜。潜水员轻潜时,只有露出水面才能与岸上的队友互相联络。

而重潜则需穿上特制的重潜服(铜盔、铅鞋、防水衣、导气管、压铅等组成),重量超过75公斤。另外,导气管内植有通讯导线直通头盔,“蛙人”可以与水面保持联络。而在水底升降,则通过头部轻触头盔右后方的排气阀来控制。

虽然重潜能延长潜水工作时间,但因潜水员的生理机能等原因,在深水的停留时间、下潜深度都会受到限制。目前,呼吸空气重潜的下潜极限为60米。但因需要减压的原因,在30米-60米深度作业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在25分钟左右,否则,返回水面的减压过程会更长。

以下潜57米工作25分钟为例,潜水员要5次停下来减压,分别是:花5分钟从57米处上升到15米处,停留9分钟,然后在12米、9米、6米和3米处各停留12分钟、14分钟、20分钟和24分钟,总耗时1小时30分钟。

若在水底持续作业45分钟,则减压过程要花2小时30分钟。或者直接出水后,迅速进入减压舱减压相同时间。


   【链接】记者“体验”重潜

为了体验重潜的感受,记者试穿上全套重潜设备,打算到长江里“实战”一次。

华中水下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吴转运爽快地答应了记者穿上重潜服,但断然拒绝了“实战”要求———没经过半年的专业训练,连队员都不允许贸然下水。记者只好选择在岸上体验了。

吴转运先搬出一套如帆布一样的连体制服,让记者站到一把椅子上,脱掉鞋子。两名队员一左一右架起记者的双臂,从脚到头“装”进肥大的制服内,只露出脑袋和双手。当天温度在10摄氏度左右,记者一接触厚重的制服,就感到腿脚冰凉。无论冬夏,重潜时都要穿上毛衣毛裤,否则在冰冷的水下作业会让人冷得受不了。

随后,记者穿上重量超过25公斤重的铅鞋;在胸前和后背的四个铜环上,分别挂上10公斤重的铅锤;将两个半圆形的铜环,套在脖子四周的铜栓上,用来固定10多公斤重的头盔;最后戴上沉重的头盔,头盔上牵着一根手杖粗、缠绕有铜线的供气管。

记者艰难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使劲地迈动双脚———脚上的铅鞋和身上两块铅锤,压得记者几乎喘不过气来,每走几步都很困难,因为整套装备的重量超过了75公斤。

而按照重潜的程序,下水前还要往制服里充满空气,全身要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再用肥皂水检查制服的气密性,确保完好后才能下水。在进行切割、爆破等水下施工时,潜水员还要携带上探照灯、电焊机、水下录像机等设备。

记者无法想象,在漆黑的水底,全副武装的潜水员是如何克服急流、摸索着作业的。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