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8期>>本页       
 
【专论】浅谈报业集团的十个基本关系


(2004-12-30 11:18:43)

毕志伦

编者的话:这是毕志伦同志到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一年来,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报业集团工作的根本指针,总结国内报业集团成功经验,联系报业集团工作实际,对集团全局工作从指导思想层面上的一些思考,阐述了报业集团发展中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10个方面的基本关系,现予刊登。

十个基本关系为:

1.办报与经营的关系

2.母报与子报刊的关系

3.办报与发行、广告、印刷的关系

4.引进人才与盘活人才存量的关系

5.自我发展与开放发展的关系

6.内部挖潜与扩大增量的关系

7.持续发展与改善福利的关系

8.“本土”经营与域外扩张的关系

9.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0.搞活与管住的关系

报业集团是以报纸为主业的新闻传媒集团。在我国,报业集团既是事业性质单位,又是经济实体;报纸既是大众传媒,又是党的喉舌;报业集团的职责既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抓好经营谋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报业集团工作,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其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 办报与经营的关系

经济文化一体化是世界传媒发展的基本态势。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既要宣传,也要经营”。这一重要指示,精辟概括了报业集团的两大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大众传媒定性为单纯的“上层建筑”,或当作纯粹的舆论工具来看待。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逐步认识到,新闻媒介具有双重属性,即既有上层建筑的性质,又有经济基础的性质,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引入传播领域,而且必须用市场的办法推动传播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传媒产业化。因此,经营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方面。

把经营摆到重要位置是报业集团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1)政府完全“断奶”。报社已经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2)报纸成为报业集团经营的主导产品。不仅小报一开始就完全市场化,而且母报(党报)也必须植入经营理念,深化改革;(3)报业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即由传统的主业经济———发行、广告和印刷等领域,向子报系列化、媒介立体化和跨行业多元化扩张;(4)产业正在走向成熟,集中化开始,竞争更趋激烈。所以,经营是决定报业集团兴衰存亡的重要因素。

但是,办报始终是报业集团的首要任务,在报业集团中,“报业”是关键词。没有报纸,就没有报业集团的产生;没有报纸,也就没有报业经济。且不说广告经营直接取决于报纸的影响力,即使其他经营,也无不以报纸为依托。特别是党报的巨大政治影响力和公信力,为经营提供了丰富的无形资产。同时,社会主义传媒还有其特殊性。把政治生命意识放在首位,履行好“喉舌”职能,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搞好正面宣传的同时,要搞好舆论监督,是报业集团存在的前提,是报业集团的生命。因此,离开办报谈经营是毫无意义的;无论是履行政治职能,还是搞好经营,办报都是根本、是基础、是前提、是源泉。

把经营思想植入党报,与加强党报的政治属性并不对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报加以科学定位,把党报的着力点放到传递政策、引导舆情等方面上来,放到增强思想深度力度上来,更有利于党报凸显自己的特色,为党政干部、管理人员等特定读者所需求,从而更响亮地打出党报品牌,更好地为党的事业服务。

必须强调的是,经营要注意规避风险。这里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的关系。由核心业务向其他业务跨越,推动规模扩张,一方面为报业集团发展拓宽了道路,但同时又增多了不确定因素。市场经济的真谛是“不熟不做”、做大先要做强。频繁地进入陌生领域,只会使投资过于分散,其结果不仅可能实现不了规模经济的目标,还可能累及主业经营。报业集团应该更多地采取同向发展的思路,并综合考虑项目的熟悉程度、发展前景和经营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总之,办报与经营是推动报业集团列车前进的两条轨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报纸,报业集团就是无源之水;没有经营,报纸就没有经济支撑,就难以持续运转。我们必须把办报与经营协调、统一起来,既始终强调报纸的政治宣传职能,又十分重视报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两手抓、两手都硬,实现办报与经营的良性互动。

第二、母报与子报刊的关系

现阶段,认识母报与子报刊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两个重要问题:

一、如何认识子报刊的功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委机关报———母报是唯一的纸质媒体。它既要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又要走进千家万户,各个层次的读者都要考虑到。反过来,读者也没有其他选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报纸的数量与种类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读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一张报纸包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这种情况下,母报加以调整,由一张内容大拼盘式的“杂报”,回归到专做政经主流新闻上来,把剩下的市场让给子报刊,就成为报业集团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报刊是母报经营战略布局的结果,目的是要在报业集团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报系,从而既扩大党的舆论阵地,又增强媒体经济实力。从发展实际看,大报是旗舰,是旗帜,是方向,拥有政治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为子报刊发展提供着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子报刊拥有平民化优势、市场化优势,是母报的补充、辅助、延伸和发展。母报对子报刊起着孵化器的作用和风险防波堤的功能;子报刊对母报有着宣传的辅助作用和经济的反哺功能。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如何认识当前母报的“弱势”?社会人群构成是一座金字塔。主流媒体的读者是这座金字塔上部的主流人群,即政府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业家阶层等等。毫无疑问,党报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国的主流媒体。它的发展道路是通过吸聚高端读者,做影响社会发展的“质报”,从而发挥舆论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母报影响的对象或发行量“少即是多”。这是它与子报做大众化“量报”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在发达国家,主流媒体所占市场份额只有3%,而它的社会影响力和广告的份额却占30-40%。我国是一个发展、转型中的国家,小报繁荣是传媒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和传统机关报深化改革到位,党报一定会迎来新的成长期,母报一定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回报,从而更好地发挥旗舰作用。

从整个报业集团的构成看,母报与子报刊是核心业务,是报业集团发展的基石。他们有共性———都姓“党”,都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他们有差异———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内容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既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又是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必须清醒地看到,江河再深长,没有源泉不能奔流;枝叶再繁茂,没有主干不能成长。做大做强子报,目的与归宿都是巩固母报的地位,都是服务于母报品牌,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决不能本末倒置。这不单单是一个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问题,而是报业集团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报业集团命运的原则问题。

第三、办报与发行、广告、印刷的关系

媒体是报业经济的源头,发行、广告、印刷则是报业经济的内核。

总的说来,办报与发行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关系。一方面,办报是报业业务链的起点,决定着发行的产品。在“读者主导时代”,办报必须首先考虑给谁看———即发行问题。只有定位准确,发行才有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发行是报业业务链的终端,决定着产品能否销售出去。因此,发行是报纸价值的重要实现方式;发行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报纸的市场占有率、社会影响力和对广告市场的吸引力。一句话,发行对办报有着不可低估的反作用力。

发行战略、发行方式、发行规模,都影响着办报。至少表现在:(1)零售是报业集团了解读者需求、认识市场变化的基本“窗口”,是调整办报思路和内容结构的重要依据;(2)正确处理订阅与零售的关系。如果订户稳定地占到整个发行量的三分之二,那么,说明报纸已为读者接受;如果只靠零售,那么,说明读者还在观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适销对路性。所以,获得相对稳定的订户,是报纸的重要追求目标;(3)合理的发行量。发行需要成本。发行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新增效益大于发行的新增成本,发行量的增加才是必要的。当然,发行量过小占领不了市场,也不可能有广告量,也就没有效益;(4)低报价是一种竞争力,但不同媒体应该有不同的价位。主流媒体应该有自己的“价格品位”。所以,发行决不是站在街头把报纸简单地“一卖了之”。它是报纸了解市场动态的前哨,是报业集团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沿战场。在传媒市场对外开放、发行业务竞争加剧的条件下,我们既要认真研究报纸的市场定位,实现办报的差异化,又要深入思考、探索、改革发行方式,培植发行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报业集团发展的坚实基础。

办报与广告同样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任何报纸经营,都包含着“两次售卖”,即第一次把报纸低价卖给读者,第二次把报纸凝聚起来的读者群“卖”给广告商。换言之,报纸为广告提供载体和读者群,广告为报纸提供经济支撑。所谓“杂志靠发行,报纸靠广告”,道理就在这里。报业经济的源泉在广告。因此,办报必须考虑广告源,即广告商对自己的读者群的关注度有多高。

我国报业已进入“厚报时代”,报价大大低于报纸成本,报纸实现良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已经战略性地转向主要依靠广告上来(广告收入一般占报纸资金来源的70%)。从发达国家报业集团的经验看,无论怎样多元化发展,广告始终都是经济支柱。比重最高达到86%,最低占41%。目前,我国广告投放量仅占GDP的0.8%,距离1.5%的国际中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广告经济”不仅潜力巨大,并且将始终是报业经济的源泉。提升广告工作的竞争力,是报业集团发展的重要保证。

还要看到,广告的功能还体现在帮助打造报纸品牌上。比如,封杀不良广告,以提高媒体的品位和公信力;通过关注度高的广告活动,起到推介报纸、提高报纸影响力的作用。事实证明,精良的广告,是报纸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以赢得“广告读者”,获得“广告发行量”。

最后,谈谈印刷。印刷决定着“报相”,是报纸的最终生产者和化妆师。印刷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报纸在市场中的“第一印象竞争力”。

归结起来说,办报与发行、广告、印刷构成了报纸的基本生产链,是四位一体的工作。但办报是其他三者之本。只有报纸成为相当规模人群必需的学习和生活工具,才能赢得订户,才能争夺广告。说到底,发行、广告、印刷,都是为报纸的存在和发展服务的。

第四、引进人才与盘活人才存量的关系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播者。传媒集团与其他企业集团的最大差异在于:既要像一般企业那样进行市场运作,又要提供高品格的精神产品。因此,它是经营人才与编写人才混合实力的竞争;尤其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

随着国际优势传播产品的进入,对传播产品的国际化标准要求日益迫近;随着市场的细分,对既有专业素养又懂得市场规律的记者的需求日趋迫切;随着报业经济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既懂传媒运作规律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显得特别稀缺;随着改革的深化,名专栏、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名专栏作家等"明星记者"的多少,成为传统机关报能否打造成为现代主流媒体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建设优秀的团队,用好人才,是报业集团乃至所有传媒集团都面临的紧迫任务。

现在,在人才使用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即盲目“崇外”,忽视内部人才;或者实行“关门主义”,一味排斥外部人才。前者的代价可能是:既为引进人才付出了巨大成本,又造成内部人才的巨大浪费;后者的代价可能是:把稀缺人才拒之门外,造成“武大郎开店”的困局。结果,都影响事业发展。

在我看来,盘活内部人才是报业集团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立足点。一方面,报业集团的确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另一方面,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内部人才对企业情况比较熟悉,“根”深“叶”茂;使用一人,必然对集团内潜在人才产生激励。如果既有人才不能很好使用,那么,引进人才恐怕也是徒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报业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破除论资排辈,破除障碍人才成长的清规戒律,建立健全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要让现有人才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和使用,要让有潜力的人才能够把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因此,领导层的责任首先是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创新人才观念,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不唯身份,切实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以较小的成本,干出较大的事业。

但是,也必须看到,人才总是稀缺的,任何单位、企业都不可能全部拥有所必需的人才。适当引进人才是报业集团解决人力资本不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同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管理日益开放,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才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国际化,这就为我们引进人才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纳和使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这里,关键是要认真分析内部人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把报业集团人才结构优化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把引进人才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从而使引进人才与盘活人才协调统一,相得益彰,为报业集团发展注入活力。

第五、自我发展与开放发展的关系

一般说来,企业规模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自我做大”模式,通过利润积累滚雪球。其好处是内部资源整合度较高,但由于积累的速度往往赶不上竞争规模迅速扩大的速度,往往会付出难以估计的机会成本,让到手的机遇擦肩而过。二是“开放发展”模式,即实行企业资产重组,变“单机”为“航母”,这是现代企业规模扩张的一种基本模式。

那么,现阶段报业集团发展应该遵循哪一种模式呢?应该说,取决于产业发展实际。对此,我们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宏观政策层面。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两个文件,即《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两个文件都提出了推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组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新闻集团的目标。二是报业实践层面。在我国,报业集团已经走完“系列化模式”阶段,进入立体化、多元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媒体“过剩”,竞争加剧,同时资本密集的产业特点凸显出来。不仅直接用于办报的投资门槛抬高了(由于规模化,投资动辄数千万元、上亿元),而且生产条件(包括印刷和新闻采写工具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报业规模竞争的实质在相当程度上是资本规模的竞争。因此,以股份制为基本的实现形式,走开放发展之路,是报业集团跨越资金门槛、规模门槛的客观要求,也是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报业集团之间,以及报业集团与其他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将成为我国报业未来发展的潮流;谁先行一步,谁就能够“先入为主”,切割更大的市场蛋糕,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但是,报业集团目前在观念上对外来资本存在着一种认为异己甚至抗拒心态。事实证明,资本不是祸水。任何资本都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和基本政策的框架内经营,资本才能够获得回报。同时,它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其一,弥补了机关报的资本不足;其二,把一部分责任经济化。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能够剥离的部分在效益上实现自我和他人的“双赢”;其三,投资主体多元化。既加快发展,又分散风险。因此,报业集团首先要在自身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阔视野,牢固树立不求独有、只求发展的观念。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自我发展,不要自主性。第一,开放本身靠实力。没有自我发展,就会消亡或被人吞掉,也就谈不上开放。自我发展是赢得合作或在合作中掌握主动权的先决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由于报业集团的特殊性,开放是有条件的:(1)对报纸编辑业务的控制把关;(2)对集团发展战略的主导;(3)主要发展项目以我为主;(4)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创造品牌,建立读者忠诚度,建立报纸影响力,是报业集团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媒体经营不能简单地期待“当年种当年收”,更不可能依靠一时的火爆,而需要付出长实践的持续努力。

所以,报业集团的发展在严格实行“宣传经营”两分开的前提下,完全可能也完全可以对外开放,让外部资本为我所用。

第六、内部挖潜与扩大增量的关系

无论是自主发展还是开放发展,从面上看结果都是“增量”———增加报业集团的经济产出。但从实现的过程看,“增量”的途径并不等于扩大投入。

内部挖潜是扩大产出但不需要扩大投入的有效方法。其重要内含是降低成本———让运行的资本更多地产生效益。为此,“湿毛巾理论”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一条湿毛巾开始可以拧出许多水来;后来,一个人拧不出水了,让四个人来拧,仍然可以拧出水来。这就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企业包括报业集团的成本是可以有效压缩的,关键是作用力的大小。应该看到,报业集团的内部潜力很大,其成本管理、资本结构、人力资源成本等等,都还存在一些漏洞,这就为降低成本留出了空间。还应该看到,降低成本建立在对内部各个方面透彻了解基础之上,既需要制度相应配套,又需要足够的执行力。因此,降低成本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提高效率、获得经济产出上,更重要的是它优化了内部管理,提升了企业素质和增收能力。

盘活存量是内部挖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质是:把死掉的资本变成“会生蛋的鸡”。因此,降低成本与盘活存量的结果殊途同归,即不增加投入,却可以获得相应收益,故而是任何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那么,报业集团要不要增量投资呢?当然要。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也是硬道理。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投资,如何投资。(1)要把增量投资与盘活存量有机结合起来,以存量诱导增量,以增量带动存量,增量要能够提高存量的收益。决不能把增量投资简单地等于铺新摊子;(2)铺新摊子是有条件的。一是无存量可“盘”,或盘的新增收益少于新增成本;二是增量投资必须是报业集团新的增长点,能够代表集团新的发展方向,结果既有利于集团经济总量的增加,又有利于资本结构优化和发展后劲的增强。

总之,增量投资有必要,但增量投资必须理性。决不能把盲目铺新摊子与干事业等同起来,决不能把“拍胸脯表态、拍脑袋决策”当作“有领导气魄、有开拓精神”的体现,决不能为了所谓“政绩”而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资金总是有限而十分珍贵的,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让每一个铜板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保证报业集团积极、稳妥、健康发展。

第七、持续发展与改善福利的关系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任何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必须着眼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可以反过来说,改善福利既是检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又是为了更好更快更优地发展。报业集团的发展当然不能偏离以人为本。

但在具体的发展中,发展与改善福利又存在矛盾。因为任何发展都离不开投入。而投入就意味着即期福利的相对减少。因为投入来源只有三个:信贷、合作和自我投入。前者涉及负债率必须适度的问题,合作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自主性问题(比如控股),所以自我投入就成为任何市场主体的重要投资形式。我国传媒业正在成长过程中;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景良好;同时它的连续生产性,又要求报业集团具有持续投入能力。所以,处理好消费和积累的关系,保证投入,是抢抓机遇,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当然,不能因此而忽视福利或搁置福利。改善福利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改善福利能够使员工看到发展前景,从而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吸纳人才;改善福利必须启用新的机制,与绩效紧密挂钩,否则大锅饭的福利起不到作用;在改革的关键时期,保证基本福利,即保工资、保正常运转、保改革需要(养老保险等),更是发展的基础。因为没有人心的稳定,发展就是奢谈。从这个意义上讲,福利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投资。

强调福利其实对投资也有约束意义。因为,效益是最好的动员令。只有投入不断获得效益,并有效促进福利的提高,员工才会支持压缩即期福利而支持投资。

可见,既要保福利,又要保发展,投资和福利都要适度,不能走极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晴带雨伞,饱备饥粮。长远发展应该说代表着员工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科学确定投资与福利的比例,实现投资与福利的良性互动。

第八、“本土”经营与域外扩张的关系

何谓“报业集团”?《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的解释是:“一种同时在两个以上地区、拥有两种以上报刊的报业托拉斯”。这就从经营范围、经营种类两方面,对报业集团作了“量化规定”,也间接提出了本土经营与域外扩张的问题。

毫无疑问,“本土经营”是报业集团的发展基础。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接近性。而接近性的本质就是本土化报道。媒体这种先天的本土化特点,使不同区域的媒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因而能够不同程度地满足本地区读者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本土优势”。我国报业集团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域组建的,报业集团的形成可以说是几十年本土经营的结果(本文的“本土”等于“本省”,域外等于省外)。

问题是,在信息社会,人们关注的又并不仅仅是本土新闻,他们还关心整个“地球村”;任何仅仅关注本土新闻或局限于本土发行的媒体,不可能是有影响的主流媒体或名牌媒体;仅仅局限于本土经营的报业集团,也不可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媒集团。从世界经验看,海外一些知名报纸,虽然在某一城市出版,但它覆盖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从产业发展规律看,通过跨区域、跨行业兼并,最终形成几个全国性的大型综合传媒集团,是一个国家传媒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在美国,4家超级报业集团控制着全国76%的报纸、83%的发行量。我国现有38家报业集团,报纸1000余家,具有明显的分散性。所以,跨地区规模扩张,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报业浪潮;

经常分析报业市场,不断研究报业市场,适时推进域外扩张,是报业集团未雨绸缪、统筹协调,争取主动、加快发展的必要选择。

事实上,我国报业集团域外扩张早已开始。其途径主要有三个:直接投资、兼并联合、异地发行。目前,异地发行是主要形式,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南方周末》、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特别关注》,走的都是异地发行的路子。这些异地发行的报刊,既传播了集团品牌,又构建了全国销售网络。众所周知,流通网络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报业集团域外扩张的命脉,它能为报业集团更多的子报刊进入市场提供通道。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报业集团都习惯于按传统的行政区域来经营。这实际上是划地为牢、作茧自缚。市场是没有边界的。你不出去,人家要进来。仅仅满足于本土经营,迟早要被动。因此,我们提出本土经营与域外扩张的话题,就是要立足本土,放眼全国(全球),展望未来,未雨绸缪。一方面,扎实搞好本土经营,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为域外扩张准备资本、品牌和人才;另一方面,及早谋划,适时行动,使域外扩张成为本土经营的自然延伸,并通过成功的域外扩张,反过来强化本土经营,从而二者良性互动,拓展报业集团的发展空间。

第九、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业已论及,传媒具有复合性。第一,政治属性。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报业集团与其他企业集团及西方报业集团的根本区别。第二,知识属性。没有优秀人才,就没有一流的传播精品。第三,商业属性。报业集团是事业性质的企业。所以,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报业集团工作性质的客观要求。

首先,政治工作是根,业务工作是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不单在中国,即使在西方,传媒也不是一种纯粹意义的商品;传媒集团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也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企业运作形态。所以都必须强调新闻职业道德,强调社会责任。

我国报业集团更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项学习教育”作为对人的重要投资,在每个人心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事实证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讲政治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总开关。要坚决反对“唯业务论”的倾向,坚决反对思想政治工作过时或可有可无的观点。传媒的工作质量总是与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联系在一起。只有政治过硬,才能正确观察社会,才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才能爆发出创造力,同时倾注到每一个版面、每一篇作品中。报业集团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活动贯穿于报业集团全部工作的始终。否则,业务工作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业务再过硬也会出偏差,既影响报纸,又影响记者成长。

报业集团是事业单位,但报纸经营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因而不仅要牢牢把握导向,还必须勤政廉政一起抓,勤政廉政一起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偿新闻和腐败新闻的发生。

其次,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实践告诉我们,新闻业务工作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只有把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尊重报

纸运作规律、新闻采写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报纸才能避免空洞说教,办得既有深度力度,又有艺术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总归起来说,“21世纪的新闻媒体是信息社会的核心领域之一,是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周光召语)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体现了报业集团的双重属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保证报业集团健康发展的两个支点,二者不能偏废。否则,发展就会出现跛腿。

第十、搞活与管住的关系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报业集团存在着一个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子报刊、子公司越来越多,工作面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组织结构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存在着“搞活不够但往往乱套,管住不够但常常管死”的问题。因此,在保持传媒事业性质和传媒“喉舌”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报业集团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和运行机制,是当前报业集团改革的迫切任务。

按一般理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建立有限公司制度。我国报业集团一般也都是按照有限公司制度组建挂牌的。因此,报业集团的制度创新,主要是落实企业法人制度,建立有限责任制度,完善科学管理制度,即实现“搞活”与“管制”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对此,我们必须从三个层面来思考。

传媒业是不同于工商企业的特殊产业。报业集团改革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党对报业的绝对领导。因此,党委领导下的董事会负责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探索方向。其基本思路是:(1)报业集团的董事长由党委书记兼任,党委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核心,承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职能;(2)按照《公司法》成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平行机构;(3)董事会作为集团投资主体或最大股东,在党委领导下对集团的政治、经济、人事等负总责,但董事会在经营管理上必须有职有权;(4)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整个集团分为编委会和经管会两条战线运作。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样,就构建了整个集团运行的总框架,每个机构都在自己的职能轨道上协调运行———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必须根据新闻规律、企业运行规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集团与子公司、集团与子报刊的关系,使“统”和“放”都明确、规范起来。总的说来,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层级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对集团所属经营部门进行公司制改造。(1)除媒体之外的子公司剥离后可以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2)报业集团也可以向外投资,甚至募集股份成为上市公司;(3)有些子报刊可以同企事业单位合资经营(但后者不能干预编辑事务)。因此,集团与子公司、子报刊的关系,在经济上以资本为纽带,在政治上以指导为重点,是调控与管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具体说来,(1)“统”重大原则问题,保证集团的紧密性。比如,掌握各个经济实体的控股权,抓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导向,把握重要人事安排、重大财务决策,通过广告、发行的“统”达到“经营报纸”的目的,等等;(2)“放”具体经营权,以调动、保护子公司、子报刊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包括用人用工权、日常财务开支权、完成上交任务后的分配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是,要从制度上保证集团职工在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公司制改革后,可以建立包括年薪、期权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使职工与报业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让经营者、每个职工的利益追求与集团的战略追求相一致。还可以设立新闻奖、政工奖、集团奖、标兵奖、董事长奖、集团特别奖、目标责任奖、项目奖,等等,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建立各个层次的风险机制、淘汰机制,使每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从而使其行为得到约束和规范。

处理好搞活与管制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导向,该管制的一定要管住,丝毫不能含糊;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内部机制搞活,把经营搞活。积极探索如何把“管资产管人管导向”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是建立新型报业集团的关键。在搞活与管制之中,要做到决策之中有民主,决策之后讲纪律,做到“慎决策,快行动”,只有这样,报业集团才会成为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集体。

总之,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报业集团工作的根本指针。只有如此,报业集团的工作才能越做越好,报业集团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编辑:肖曜)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