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8期>>本页       
 
“记者换位看湘鄂”体验


(2004-12-30 11:18:48)

编者按:从5月9日至6月8日,湖北日报和湖南日报记者历时一月,行程6000多公里,足迹遍布湘鄂边界的20个县市区,采写并在两报同时刊发文字报道50多篇(组)、图片报道50多幅。与此同时,两省主要网站荆楚网、湖南在线同步刊出相关报道及背景材料。报道以中央确立的中部崛起战略为背景,紧紧围绕两省边界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展开,鲜明地提出“中部崛起边界有责”,激起了不少读者、网民的思想共鸣。“记者换位看湘鄂”,开创了省级党报联手进行战役性报道的先河,是落实新闻“三贴近”要求、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尝试。这次报道,无论是策划、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都有一定创新性,引起新闻界和读者的关注。两省记者换位采访获得成功,对党报开阔视野,适应市场化和全球竞争,改进新闻宣传和提高影响力,都有一定启示。报道引出的“首届湘鄂边界经济研讨会”及建立湘鄂边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倡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策划和参与这次报道的同志的体会文章一并刊发,以飨读者。

创新天广地阔

 ——“记者换位看湘鄂”的启示

宋汉炎

由湖南日报社、湖北日报社发起组织的“记者换位看湘鄂”大型跨省采访活动,曾于采访结束的6月8日在赤壁召开过一次研讨会。那次稿件尚未发完,邀请了沿途县市主要领导参加,会议偏重于“边界经济”的探讨;6月24日,湖北日报编辑部再次组织研讨会,如果仅就采访活动本身,似无太大必要,但如果着眼全局,致力于从中引出一些启示,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那就很有必要了。

那么,这次采访活动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报道的视野可以而且应该更开阔

地方媒体,最易受地域限制,以省界为界。省报主要在一省之内活动无可非议,但在开放时代、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提倡媒体“双跨”的今天,报道还限于省界之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显得封闭、狭隘和不合时宜了。经济活动的广泛联系、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向、市场无所不往的触角和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向往等等,决定了今天报纸必须打破封闭。事实证明,跨出省界,见识外面的精彩世界,呼吸新鲜空气,会使记者的思维、视角、参照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深刻变化,给报道、报纸生出新的色彩,给读者异样的感受和满足。

这些年本报为“走出去”作过一些努力,如去年“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专题组织的几次省外采访,“南水北调中线踏访”赴全国六个省市的采访,“湖北赴浙江挂职干部采访记”在浙江全省的采访,都取得很好的报道效果。但总体看仍然比较封闭,不如外报,不如子报。

二、报道的形式可以而且应该更多样

这次报道从形式上讲,除两省联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换位思考。即改变本省记者写本省县市的传统做法,反过来,采访一起进行,但写稿是湖北的记者写湖南,湖南的记者写湖北。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相同刺激长期作用于同一部位,容易产生感觉疲劳,办报也是如此。陌生的环境、不同的参照、新鲜的刺激,打下的烙印就新鲜、深刻得多。这次许多事情给记者的感觉,以及许多报道给读者的感觉,说明了“换位思考”是一个富于创意的设计。

在报纸竞争越来越激烈、好点子会马上被“克隆”的情况下,任何一点创意包括形式的创新都值得格外珍惜。

三、报道思想可以而且应该开掘更深

有了“换位”这个好构思,那么换位之后看什么?可以看风景,写成见闻稿;也可以看变化,写成成就稿;也可以再加进一些分析研究,写成有些深度的报道。我们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由采访地区地理上的特殊性想下去,于是想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边界现象,又想到改革开放中特有的经济即边界地区经济,大胆提出了“边界经济”的新概念,再把这个概念放到我省大力提倡的县域经济中考察,放到全国经济布局和“中部崛起”的战略中考察,确认了这一概念的可成立性和重要性,最后决定全部报道就聚焦于边界经济,从而使这组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含量而且具有思想容量,不仅能传播信息而且能传播一些新的观念,因而具有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省委机关报要发挥主导舆论的作用,越来越需要思想、理性作支撑。省委俞正声书记肯定我们一些报道“有深度有力度”,本报一些报道能在全省全国获大奖,也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我们大量报道的差距也恰恰在这方面。

四、报道影响可以而且应该做得更大

这次报道引来的一个未曾预料的结果,就是在采访结束当天召开“边界经济”研讨会。前方记者围绕边界经济采访思考,在实践中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越来越感到仅仅采写报道还不足以完成使命,于是动议发起组织这么一次研讨会,立即得到沿途县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大家都感到有话要说,有问题要研究,有太多的领域可以合作,所以踊跃赴会,会议开得很成功。有的还提议成立“湘鄂边经济协作组织”,定期不定期开展活动,及时解决边界纠纷,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合作领域,共促边界经济发展。

刚召开的中国媒体竞争力研究会,提出在“办报”向“经营报纸”理念转变后,还要

明确“经营报纸”实为“经营报纸的影响力”。省委机关报的巨大影响力如何经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这些年集团子报通过开展吸引市民参加的众多活动,极大地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大报的活动太少,今后要加大探索力度。如“边界经济”这个课题,就可以通过与河南日报联手采访、促成湘鄂边经济组织成立、开展边界经济深度研究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本报影响力。

五、纸网互动是扩大影响的好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一种媒体即纸媒体的策划与组织。这次是一个专题,两种媒体,一起策划、一起操作、一起实施,优势互补。网上报道以纸媒为依托,以大报记者每日主稿为主稿,但网络也绝不被动,体现在,其一,授予一名高级记者网上签稿权,每日稿件照片可以成稿即上网,快于报纸见报。其二,报纸见报稿件受版面限制,容量有限,网上却可以充分利用海量储存,配以大量资讯。如这次每到一县市,即将该县市在接受采访中所提供的资讯,含文图表格,悉数上网,还配以省报近年对该县市的报道,链接该县市网站,极大地丰富了网页内容,也给县市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服务。其三,因报纸发行不出省,而网上可以任意遨游,通过上网邻省读者可以及时轻易看到对方的报道。其四,网上的互动性非报纸可以比拟,荆楚网上的“东湖社区”论坛和每篇报道必有的“发表意见”,给本次报道及时收集了大量意见建议。其五,报道在报纸上每日见报,每天看一篇,集中起来不易,而网上所有报道、资讯集中在一起,读起来十分方便,等等。

荆楚网隶属本集团又建有远程发布系统,为我们进行纸网互动创造了条件。去年《长江日报》两会报道与汉网互动,令人耳目一新。去年我们的三峡报道也因网上同时发布而扩大了影响。但总体看,大家想到并利用网站的不多,今后集团各报刊、各部门都要建立“纸网互动”意识,发挥多媒体作用;记者也要由单纯的文字记者学会摄影、录像、网上发布,争做懂得多种传播手段的“现代传媒人”。同时网站也要增强新闻敏感,提前介入,主动跟踪,发挥优势,自成一格。

六、拉练、打擂是锻炼记者的好方法

报纸天天进行着无形又是无情的竞争,两报联手采访更是同台打擂,近距离比拼。这次前方记者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精神、团队精神、采访作风和业务素质。这次活动形同部队“长途拉练”,历时一月,行程万里,山路难行,天气炎热,但记者们不畏艰苦,坚持深入基层,坚持走完全程,填补了两报史上走完湘鄂边界全程的历史空白。大家分工协作,友好竞争,日行夜写,保证每天有稿件见报。工作中,他们勤于观察,敏于感受,深入思考,落笔成文,文笔流畅,保证了稿件质量和风格的统一,体现了快速写作能力和“倚马可待”的才气。特别是最后7篇综述,体现出相当的概括力和思辨色彩,为万里行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月中,大家吃了苦,付出了牺牲,也显露了才华,经受了锻炼。

为应对报业激烈竞争,如何带出一支能征善战、勇于创新、能够摘金夺银的队伍?这次活动也提供了新的启示。应该说,我们各媒体、各部门都不乏这样的优秀记者,但人数太少。我想,每位同志都应该想一想,自己能否当此重任,如果不能就赶紧努力。

七、坚持“三项学习教育”和新闻改革不动摇

经过一个月高强度采写和同台比拼,前方记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些年编辑部抓新闻改革、抓内部改革抓得好。背后的潜台词是,无情的改革给大家带来夹磨、痛苦,也促进了记者作风转变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确实,这些年抓“三贴近”、“三改进”、“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一浪接着一浪,抓稿分考核、考核上墙、评选月度季度年度新闻奖、总编辑奖常年不断,抓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末位警告(尚未搞末位淘汰)严肃认真,正是改革的洗礼给大家增添了本领和才华。

其实无论是新闻改革还是体制机制改革,比起其他报业集团和内部子报子刊来,我们的改革力度都不够大。我们应该有更好的体制来选优汰劣、保持活力,应该有更好的机制来鼓励创新、拒绝平庸。

(作者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省级党报新闻实践如何应对挑战——“记者换位看湘鄂”引发的思考

曾祥惠        

什么是省级党报面临的新的挑战?一般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划时代的经济思想的确立,随着共产党人以执政为民为宗旨的亲民、民本思想的提出与实践,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舆论,必将作出适应性转变,能不能完成这种转变,是新的时代给包括省级党报在内的党的新闻主流媒体的新闻实践提出的挑战。我们还可以通俗地或者直接地说,当走进报刊亭为起始的党报一系列新的发行方式逐渐成为现实,党报如何方便读者、贴近市场?是沿袭现在虽然意识到了挑战,但新闻实践依旧习惯于重复以往那种陈旧的套路、模式,还是走自觉应对挑战的道路,时时有着把握正确导向的紧迫感,有着提高导向水平、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的不懈追求。这是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现实。

从这次参与湖北日报与湖南日报联手进行的“记者换位看湘鄂”的大型跨省采访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注来看,我们可以思考许多问题。

第一,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与读者平等交流,过去就为我们党的新闻主流媒体所重视,也有过许多生动的出色的表现。然而,在一些时候在一些报道中,媒体的报道与群众有着不小的距离。因此,今天党报新闻实践应对挑战,要确立一个基本的前提,即要让读者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获取平等交流的机会与权利。这既是读者的权益表现,也是媒体获得社会认可的自身利益体现。

“记者换位看湘鄂”采写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体会。湘鄂边城龙山,近年间城市建设何以超出来凤?中间隔着团结桥的7公里之间何以设立两个收费站?五峰人民用20年时间、投资2000万元、牺牲15人兴建五石公路,何以受阻于湖南壶瓶山?两省四县交界的四个小新口村,何以处于原始边贸状态?……这些问题,为湘鄂边界干部群众普遍关注,与他们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成为本次报道毫不回避、着力诉诸笔端的篇章。党报的报道与群众之间没有了事实和情感上的隔膜,群众得到的是阅读的最大满足和瞬时冲击。群众得以知道事情真相,有恍然大悟之感,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利益享受。

显然,那种不考虑读者的感受,不为读者所关注的报道行为,那种不与读者平等交流,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报道取向,那种站在读者的利益之外考虑问题,游离于读者视野之外的报道方式,是党报新闻实践必须避免的。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以关注民生、体现民本这样的指导思想来看党报与读者的平等交流,来设置党报的新闻实践活动,也就为党报的新闻实践自觉走入读者中间,提供了先决条件,党报的有效阅读率才有可能实现。

第二,让信息圈互动

客观地说,省级媒体之间,有着事实上的新闻实践圈子。尽管报纸注重了从一省的角度,尽力打开报道的视野,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要事进行了及时报道,但我们还是忽略着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一省与他省之间,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报道。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样的封闭模式,事实上增添了一张省级党报挣脱信息圈的闭塞、无效、失衡、呆板、生硬、老套的艰难。改变这种被动的圈子状态,走互动的道路,不失为一种有针对性的新闻实践探索。

“记者换位看湘鄂”,换位看的是湘鄂边界,由湖南日报记者来写在湖北一侧的10个县市,由湖北日报记者来写湖南一侧的10个县市。这一换位,湖南日报向读者介绍了湖北一侧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石首、公安,利用山区资源较为成功的五峰,力图挣脱洪水羁绊的洞庭湖之北诸县市,湖北日报向读者介绍了赶超沙市的津市,艰难跋涉在改善交通之路上的桑植,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奋进的华容、安乡、澧县。记者换位看的稿件,在两报同日发表,直接引发了两报众多读者的换位看,两报报道期间的阅读率持续增长,给读者营造了阅读的兴奋点,成为两个省报同一时段的报道亮色。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两个报业集团总编辑们的精心谋划,这次报道实现了与湖北、湖南两家主要网站的互动,这是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一次打破封闭、相互融通的成功尝试。由此给我们许多美好的展望。省报与省报可以互动,省报与网络也可以互动,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设想和设计,省报可以与市报互动,可以与读者互动,可以与报道区域互动。这种互动,将增加报纸的动感,使党报的报道生动活泼起来。

第三,寻求独特的视角

用平面的视角,静止的视角,孤立的视角,设计报道方式,不为当前省级党报读者所欢迎。这类报道,一般所占版面较多,都有相当的规模、气势,但与版面所传递的效益期待、信息期待却不成正比。这是新形势下党报新闻实践面临竞争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在,为切实挖掘、张扬版面的最大效益,人们越来越重视组成版面的稿件的单个含金量,即在有限的版面里,让读者获取阅读收获的最大值。

在诸多这方面的探索中,寻求稿件的独特视角,即用联系的、发展的、立体的视角,设计报道方式,让读者从这类报道中有所得、有所动、有所启示和感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记者换位看湘鄂”的许多稿件的立意,就是采用这类视角。比如,让五石公路相望不相通的相邻两县陈述理由,把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展示给人看;以分析两个黄山头的竞争历史过程,看改变低水平重复发展的必要性;从洞庭湖南北诸县市相同的地理条件,分析协调治水、统一治水的历史必然趋势。从读者、网民对“记者换位看湘鄂”中这类报道的热心阅读、点击来看,说明它们触动了读者“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当然,我们不是说“记者换位看湘鄂”中这类报道的视角审视是唯一的,但它们透露出的读者的认同,给了我们对寻求党报报道独特视角必要性的深刻启迪。

第四,设置竞争的舞台

着眼未来的党报新闻实践,我们不能回避引入竞争机制这样一个重要命题。囿于省级党报的发行覆盖相错,人们还不曾把省级党报的竞争,作为一种生存需求。但是,今天,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出现,这就是,由省级党报主办、主管的一批都市类、生活类的报纸,正以其自我发展的行为,与它们的母体——省级党报生发着竞争。不过,从读者对象与读者市场不相重合分析,这一奇特的母与子的竞争,还只是无伤大雅的现象。然而,一叶知秋,都市类报纸所经历的或正经历着的同类报纸近乎残酷的竞争,给省级党报的竞争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观照。

如何营造省级党报的竞争发展状态?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办法,但有意识地在记者、编辑队伍中设置竞争舞台,是大有作为的一种选择。“记者换位看湘鄂”,在两张省报之间,设置了前方记者采访写作同台打擂,后方指挥中枢隔着千山万水运筹帷幄的指挥打擂,报纸出版、编排、校对环节默默无闻的无声打擂。就是在前方记者中间,也在暗暗地比采访比写作,不仅与对方记者比,也与同一报社的同志比。这种竞争舞台的设置,激发了记者、编辑乃至总编辑们的竞争热情与欲望,成为本次报道努力创新的不竭动力。

由此,我们想到,设置竞争的舞台,可以在一报与一报之间,也可以在一报内部,还可以在同题报道中,从方案提出到具体实施,着力营造竞争环境,让竞争所孕育的创新之树常青。

第五,着眼记者的素质培养

一种创新的场景设置,一种施展平生才华的追求,一种欲罢不能的新闻竞赛,一种不输人后的志气显现,一种在激励中的探索,一种寻求突破的冲动。这是“记者换位看湘鄂”采访活动中两报记者力求达到的一种状态。

我们常常感叹新形势下记者素质提高较为困难,以为缺少有效途径,没有有力的感召方式,能够激发记者的创造激情,能让记者得到有效的锻炼。

锻炼记者的创新思维,转变记者的采访作风,锤炼记者的写作本领,有意识地将其置于只可进不可退的运动场中,这是“记者换位看湘鄂”采访活动的一个自觉追求。例如,两报记者在采访中经历着不断变换场景、地点的考验,要在非常规的运动战中获取新闻,确立新闻主题,大家运用了逆向、立体、多维等许多新的思维方式;参加这次采访的两报记者,争着选择最困难的报道选题,争着到最困难的地方深入了解情况,记者的采访作风有着不同以往的形态;在完成采访之后的写作中,两报记者往往数易其稿,既不能重复此前每一篇稿件,更不能重复对手的表现手法,也不能重复同类报道已用过的套路,费尽了心力。

把记者队伍放到新闻大战中经风雨见世面,这是近年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一致着力做的。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更自觉地提高这种锻炼记者素质的重大采访活动的水平,让一批批年轻的记者从中得到锻炼,尽快挑起新闻实践的重担。

第六,注重专题报道的品牌塑造

“记者换位看湘鄂”,聚焦的是湘鄂边界经济这个尚未被人们重视的领域,这是中部崛起大战略下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领域,是县域经济这个可能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唱大戏的领域,是对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中国大地的市管县模式再审视下的必然选择的领域。因而,这次报道以它涉足领域之专门,以它在探索中的预示和预见,显得十分有意义。

一张报纸不同时期应该有在读者中叫得响的品牌。如果说,过去我们在实践中对此重视还不够,那么,今天当我们面对报纸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则不能对这一问题无视和漠然了。

一张省报如何培育自己的品牌,答案可能多种多样。这里,我们只是说,“记者换位看湘鄂”,就是报纸经营品牌的一个尝试。在报道计划萌生之初,它只是两报以边界联合采访的产物。后来,湖南日报派出一名编委、几名部主任到湖北日报进行具体磋商,湖北日报的同志提出“记者换位看湘鄂”的设想,当即激起两报同志极大的创新思维活动。但究竟怎么看,看什么,这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两报总编辑在亲临前线指挥时,都提出了聚焦边界经济这个全新领域的设想。这是一个创新的报道领域,一个能够激起记者思维驰骋、采访热情、写作激情的领域。

边界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出路,始终是本次报道的一条主线。在结束采访之后,两报记者又依据采访所得,写成相关系列报道。其中有,边界治水经济、边界口子镇经济、边界互补经济、边界边贸经济、边界旅游经济、边界县域经济,边界经济等综合报道,把湘鄂边界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挂起钩来,得出“中部崛起边界有责”的结论。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本次报道,对于品牌追求的不懈表现。

(作者为湖北日报社记者部主任)

换位换出新思路

 杨发维

有幸参加“记者换位看湘鄂”的采访,30多天的经历,感受很深。这种全新的采访和写作,给我上了一堂受益匪浅的思维创新课。

当了20多年的记者,经历大的战役性采访报道不少,可和兄弟省报同行一起在同一区域内互相“换位看”,这还是第一次。

接受采访任务时,我是一头雾水。开始认为只是简单的边界行,漫游散记,寻找亮点,两个省报一起行动,声势大些而已。

听两报总编辑讲组织这次采访的目的,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中,通过换位看,交叉看,多思考,就边界经济这一课题进行多层面的探讨,同时要求写作要有现场感,思辨色彩,能给人以启示和思考,我们顿时备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新的任务给我们的思维出了新题目,我们为自己能否完成好任务而吃不香,睡不好。

翻开地图,湘鄂边界,多山多水,从武陵山区到洞庭湖平原,20多个县,多与山水相伴。边界区域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两省的一条闪光走廊。山区的绿色产业已成支柱,平原经济已走上“一主三化”的良性循环路。

在这一特定区域里,天生就生存着竞争的血液。你提出争当边区排头兵,我提出争当边区的龙头。今天你领先,明天我赶超,各自都承担起为各省争光的重任。

沉下去,发现了边界这种竞争和拉锯式的发展轨迹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来凤和龙山县,一桥之隔,10年前龙山人带着羡慕的目光到来凤学习,可近5年,龙山在无声中又领先于来凤,轮到来凤人向龙山投去羡慕的眼光。这种交替领先的发展格局,正是边界经济的一个真实纪录。湖北日报的记者写下《边城“拔河”———看龙山如何造城》,拉开了本报“换位看”的序幕。

津市和沙市,分处长江两岸,在80年代初,两市互为竞争赶超对象,在你追我赶中,两市经济得以大发展。当时的沙市因“沙松”冰箱、“活力28”洗衣粉、“鸳鸯牌”床单等一批轻工名品,一举成名,全国皆知,津市则在几度行政区划的变更中失去战机,落后于沙市。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津市觉醒了,抓住机遇大招商,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城市建设也大变样。今天再看二市,难分伯仲,我们笔下,《昔日对手今安在———在津市想沙市》的思辨性稿件也就形成了。

有了几篇稿件的探索,我们的思路随采访的深入而渐入佳境,我们的思维也在一次次换位对比的碰撞中产生火花。我们随即发现,边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除了有拉锯式的竞争外,还有一些让人“搞不懂”的现象和问题。

龙山来凤两县之间,相隔7公里,却有两个收费站。两个收费站分别由两个省批准设立。论合法,他们都有正当手续,讲合理,则不尽然,几公里路,一个来回小车需交40元过路钱。别有意味的是,两收费站中间又正好是象征两省两县人民友谊的团结桥。

五峰20年时间修了一段出山通道,可在邻县石门境内受阻。石门不对接的理由只有一个,因路段要经过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线距离300多米的4公里山路,正好在规划控制之内,是给华南虎等保护动物预留的通道。如此这般,五峰人20年心血付之东流。

两省两个镇,共叫一个黄山头名字,为了镇上600多个工商户的税收,演绎了多年的政策大比拼,在简单的商贸争夺战中重复着一个个“比优惠”的沉重故事。

采访中,有人说是体制问题,有人说完全是人为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也不能把责任简单地归于哪一方。我们相信,若不是处在边界地区,这些现象和问题早已不是问题。

从湖南看湖北,再从湖北看湖南,我们发出了《咫只之间关卡两重———来龙边收费站令人忧》、《敢问路在何方———五石公路情与理的对撞》、《拿什么支撑口子镇———黄山头现象启示录》的呼喊。地域有边界,市场经济无边界。边界经济的发展应该主动地融入大市场,边界的出路,首先应该勇于打破各种体制和人为的封锁。

边界地区是一个特别的地区,县与县那怕只隔一条路,一条河,两边可能不一样。在融入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其它地方遇到的问题,这里都不可能回避,而其它地方没有的问题,这里却要面对。边界两边要面对,要面对两端变幻不断的风云,要处理一个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

桑植县的北镇与鹤峰县的南镇同处一条街,可因分属两个省,街两头执行的有些政策就有异,使得一条街上的生意人两头搬,为的是多得点政策的实惠。我们记录下《边陲政策研究———南北镇人的独特眼光》。

同饮一湖水的安乡和公安,为水忧,为水喜,他们的经济可以说与水结了缘。过去受困于水,今天受益于水。从安乡看公安,又从公安去比安乡,我们有了《水之忧与水之喜———安乡寻找科学发展之路》。

联想到我们平时的采访,寻求新角度,寻找新视野,为的是使稿件能出新。这种追求,往往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次报道,都是从一个平面来分析问题。“换位看”面对的起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域相同的采访主体,通过调换位子的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便提示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本质。这样就要求记者的思维模式要走出传统,由平面向立体转变,由单向向多向转变。

参加换位看湘鄂采访,深感换位的重要。换位,换出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换位,换出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

(作者为湖北日报社驻咸宁记者站站长)

感受“新闻打擂”

杨礼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古人对超越某种境界的描述。“记者换位看湘鄂”不仅对两省经济工作思路进行了一次“换位看”,而且对新闻业务也是一次新的体验。两省两报记者迥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彼此各有长处。应当说,各自都有创新,都比原来惯常的新闻写作方式有所突破。两报记者在这次活动中都认识到了,适应“三贴近”要求必须努力做到主动创新新闻写作方式。

“记者换位看湘鄂”,是一个很好的业务锻炼成长舞台,也是一个新闻擂台。在国内省际媒体之间,还没有这样对垒式、真刀真枪的新闻业务大演习、大比拼。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为什么吸引那么多人关注?我想,这正像一场欧洲足球锦标赛,记者就是各自团队中的“球员”,球技如何,事关成败。从网络热议、读者评议来看,他们对湘鄂两省记者的每篇文章都读得很仔细、很在行,就像评论一场足球赛。我们在看风景,我们自己也成了读者、网友瞩目的风景。我的一个感受是,在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今天,记者作为新闻媒体的人才主力,怎样创新业务培养方式,怎样培养出在受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品牌型记者,“记者换位看湘鄂”开了一个先河,即通过策划跨省际的大型新闻战役,让记者更广泛地成为舆论焦点,在焦点中锻造业务水平。这或许是省级媒体率先走向“明星制”的一个发展方向,或许是“群众办报”的市场运作。

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湖北日报记者,我想起了大约5年前本报编辑部对青年记者业务培训所采取的方式———易地采访,也想起了这么多年来编辑部对大型战役性报道的重视,几乎每年都要策划几组这样的报道,让青年记者参与其中,逐渐形成业务梯队。

整体上看,湖北日报记者在这次报道中的写作风格,文字既老辣又灵动,既有现场感又富思辨性,既有散文叙事又有抒情议论等“镜头切换”,堪称一次成功实践。现在有些文字记者忙着拿材料、上网查资料以便于写大稿,是不利于记者锻炼成长的。逼记者上一线,贴近现实、生活和群众,这不仅仅是作风问题,它还直接影响文字记者的文风。这是本次报道给我的深刻启发。

这次采访活动前,我给自己定下目标:一是贴身学习省内外同仁的思维、采访、写作方式,二是主动创新,以提高适应“三贴近”要求和市场化媒体记者应具备的打硬仗能力。与外省记者处于对擂状态,写不好是有风险的,可不能有辱使命、辜负本省读者,压力还真不小。我当时想,同题采访,大家的作风应当相差无几,若只在文辞上动脑筋非本人特长,同行中不少人是才子,要写出不一般的作品,唯有以不一样的眼光去发现文章切入点,在思维深度、广度、角度上下一番功夫,在读者的兴奋点上找感觉。

例如开篇《边城“拔河”》,为什么要用“拔河”?这是定格在我们脑中的来凤、龙山两城的竞争状态。两个边城那么近,咬紧比拼,抛开工作性判断,这不是一个很有新闻性的现象吗?如果忽视我们眼中的现象而去故作高深,难免举轻若重。我们在心里“拍”龙凤两城,选取什么角度呢?在龙山时代大酒店顶部的旋转餐厅观光时我们找到了。这栋106米的高楼,换在其他地方或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它是龙山城建的标志,也是武陵山贫困地区城市化的代表作。从这里看龙凤两城,雄视武陵,岂非既有新闻价值又具时代意义?这样开头使文章的气势也有了,作为系列报道开篇必须胜人一筹。

文章见报后,有人评价说这个角度很“怪”。其实并不怪,本报近年间不是经常这样引导记者们“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吗?这是本报围绕“三贴近”进行业务改革的成果,在记者心中已形成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观是记者的灵魂。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必须使自己的新闻价值观与时俱进。你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方针政策一点都不熟悉、不敏感,又怎么去判定眼前的事实新闻价值在哪里?同时,读者的口味和审美情趣是不断更新的,记者必须适应读者市场的客观需要。撇开受众,新闻就贴不到读者心上去,体现不了以人为本。因此,我们有意识地选取了来凤与龙山两座近在咫尺的收费站作第二篇,连夜采访,写成《咫尺之间关卡两重》,受到广泛关注。随后又写了五峰与石门之间的断头路《敢问路在何方》、两个黄山头镇《拿什么支撑口子镇》、《看津市想沙市》、《一声呼唤惊湘鄂》等干预性稿件,反响不小。记者近日登录湖南红网,几篇稿件都上了专题,有2300多个贴子,说明关注度不小。

每一篇稿件,本报前方采访组都认真采访,连夜写作,力争采访时的感悟、情绪、印象不过夜。对文章选题,尽量相信眼中的真实、真觉,有时候就在行程路上敲定,然后几名记者进行热议,不断进行观点碰撞,撞出来的思想火花还真不少。例如,从鹤峰到桑植,134公里山路,走了4个小时,走惯了鄂西柏油路,再走桑植砂石路,感受大不一样。曾祥惠现场决定,就写桑植的路。晚上,杨发维和我又碰了一下各自的观点,思路一层层剥开,以至于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采访后写《艰难跋涉———桑植的困扰与突破》,开头举了一个例子:“车行桑植路,磨破了3条轮胎。”这是湖南日报采访车在桑植行程中3次破胎的经历,被我们用上了。我们同时意识到,这篇文章反映的是山区脱贫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桑植虽有所滞后,但既要提出问题,也要给这里的干部群众以鼓舞,于是想起吃饭时桑植县委办主任无意间透露,交通局长今天没有参加接待采访,而是举行全县油路改造动员大会去了,于是在文尾写道:“山区发展的希望在路。采访当日,桑植县的油路改造动员大会正在举行,‘突围’已经展开。”文尾这一笔,用上了我们的职业敏感与技巧。

多年来,我参加过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扶贫攻坚和三峡工程等大小战役性报道,辗转在4个记者站工作过,对中心工作比较了解,因此有意在报道中运用这种全局眼光。譬如,《从耕耘到收获———石门对教育与人才的前瞻》,反映的就是山区可持续发展中怎样落实中央人才战略的问题。文中把人才与智力与自然资源的分量进行对比,有意对这个山区县“不惜血本”投资教育、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做法进行张扬,省委宣传部阅评说,这一做法引人深思,对我省一些老、少、穷地区有深刻的启示。

(作者为湖北日报社驻孝感记者站站长)

在运动中把握战机

李济东

有幸参加这次“记者换位看湘鄂”大型联合采访活动,感触良多,获益匪浅。它是落实“三贴近”要求,改进党报新闻宣传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次生动实践,是记者生涯中难得的一次大机动战役性报道实战机会。在高强度、大运动量作战中,两家省报相互合作也相互竞争,是对参与者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验。

这次活动,历时一月,行程6000多公里,从武陵山的千山万壑,到洞庭湖沿岸的平原沃野,本报采访组踏访了湘鄂边界20个县市,基本上每天采访一个县市,写出1.5篇\(组\稿件。按社领导的要求,稿件不能写成简单的见闻稿,要“现场感、思辨性、启发性、服务性”兼备。在短短一天时间里,如何按上述要求采写稿件?按老办法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党委机关报常规的“细嚼慢咽”式的采访方式,在运动中思考,在运动中发现,在流动作战中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

“记者换位看湘鄂”,并不是一般性地看,而是通过换位采访,对比思考,在为读者报道湘鄂边界改革发展面上情况的同时,尽可能提供多维的立体的信息,力图给读者以启迪,以思考。我们面对的是湘鄂边界湖南一方陌生的土地,按照日程安排,在每个县市,一般是上午看当地的“亮点”,下午与地方领导及有关部门座谈。留给我们的采访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事前也很难确定下一站的采访主题,我们只有使出浑身解数,全天候地开动“新闻眼”,在走马观花的参观过程中,艰难地寻找、发现每个县市最具个性特征和代

表性的内容,并见缝插针、一追到底,把情况采访到手,为写好报道打好基础。

采访组在报道湖北来凤与湖南龙山两个县经济发展你追我赶,隔酉水“拔河”的过程中,发现连接两县仅几公里的路上,居然有两个收费站,给两省人民交往带来不便。这个现象有报道价值,但采访时间来不及了,于是采访组利用晚上的时间,冒雨奔波往返突击采访两个收费站。报道出来后,引起两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突破“包围圈”,深入现场去捕捉新闻。在湖南澧县采访时,我们在一个移民新村与移民座谈。有移民反映,住到镇上,变成居民,住房也好了,但是支持移民从农民到居民的生计安排、产业配套等问题还亟待完善。这可能是长江和洞庭湖沿岸移民建镇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反映一下,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正当我们准备深入采访时,当地陪同的县领导可能是怕我们“捅娄子”,以时间不够为由,中断了采访,把我们引回了县城。采访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在前往下一个县市的途中,我们采取分兵战术,让一辆采访车开回澧县,找到当地宣传部门,讲明了我们善意的出发点,并再次深入移民新村,摸到了一手材料后,于当晚与大部队会合,终于完成了这篇报道的采访。

在我省石首市采访时,当地的同志介绍湘鄂交界的四个小新口集镇边贸经济很活跃。我们决定到现场去看一看。但当地同志说,路非常难走,而且采访大部队马上要出发赶往下一个县市了。战机稍纵即逝,是按照他们介绍的情况将就着弄一篇稿件,还是克服眼前的困难,赶到现场,眼见为实?我们果断决定,一路人马跟大部队前行,一路冒着大雨,踏着泥泞,颠簸三个多小时,抵达小新口。通过实地采访,发现这里的边界贸易实际情况与采访中听到的情况有较大差距。《一种冲动一份沉重》就是抢抓战机,深入采访的成果。

在长途拉练式的运动战中,我们除了搞好一时一地的采访外,着眼于湘鄂边界经济这个主题,开动脑筋,捕捉战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材料,积累了丰厚的采访素材。丰富的积累,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了每天的发稿任务,让我们在采访结束后,马不停蹄地写作一系列湘鄂边界经济的综合分析性稿件时,不致于捉襟见肘,让我们在与兄弟报纸同台竞争中,为本报争得了荣誉。

参与这次采访活动,我深深体会到创新对于采访活动成败的重要性。创新的过程是艰辛的,苦涩的,然而它结出的果实却是甘甜的。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契机和开端,创新应该成为新闻采访活动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作者为湖北日报社驻荆州记者站站长)

“脚板底下出新闻”的新实践

翟志清

当湖南日报、湖北日报最终确定,以“记者换位看湘鄂”为此次采访活动的主题时,我们就知道,这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采访。因为,此次采访聚焦的是县域经济中尚未被充分重视的“边区经济”,研究的是独特的边界现象,探讨的是如何加快边区经济发展的特殊课题。这一要求,决定了采访活动必须有比较独特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丰富内涵,因为,此次采访首开两省记者联合采访之先河,是两省第一次联手开展大型跨省采访,第一次走完两省沿边全部8个市州20个县市,第一次采用对比观照、换位思考这种独特的采访、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采访报道;还因为此次采访,将首次采用“部站结合、长途拉练”的方式锻炼记者队伍,让记者经受考验。

如此挑战,怎不让人兴奋激动?一个月里,每一天我们都在默默地做着两家省报编辑部共同拟就的这份试卷。

一个月里,采访组行程万里,历经湘鄂20个边界县市,跋涉于武陵山的千山万壑,奔走在洞庭湖沿岸的平原沃野,翻越着幕阜山脉的一处处山岭,到农村父老乡亲的田间地头,到工厂生气勃勃的车间流水线,到还多少处于封闭状态的边远偏僻地界,顺利完成了采访活动。

一个月里,采访组按照“换位采访,对比思考”的要求,为两报读者献上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喜所忧。我们以满腔热情,报道了两省边界各县市开拓进取,奋发努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作法和进展,报道了津市瞄准沙市,华容紧追石首,临湘与赤壁赛跑的边界经济的你追我赶,报道了两个收费站、两省断头路、两个黄山头等边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报道了三个自然保护区、两个旅游风景区、一个跨省水库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我们力图用这些报道,向读者献上一幅湘鄂边界改革发展的生动画卷。

一个月里,采访组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追求目标,在换位采访中,着力转变新闻实践的思维方式、采访方式和写作方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在长时间流动作战,战机稍纵即逝,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无可把握的情况下,进行了艰难的发现,艰难的思考,艰难的写作。为了找到一个最佳报道角度,一个最能反映所发现事实的主题,大家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反复琢磨,撞击出一个个思想的火花。

一个月里,湘鄂边界20个县市区对本报本次报道高度关注,热情参与,积极支持,主动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换位采访报道涉及的地方和部门,对报道提出的相关问题非常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力求给予解决。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精神,让人感动。

一个月里,每一天都是在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中度过。每天游走数百公里,雨夜暗访收费站,三菱越野车曾经三次爆胎,暴雨中车子滑到悬崖边险出大祸,这些我们都挺过来了。许多时候,疲劳至极,想休息片刻,可一闭上眼睛,脑海中却不听使唤地出现采访中的一幕幕情景,让人难以入眠。如今,这份试卷交上来了,分数如何?它是否实现了编辑部的意图?是否达到了锻炼记者的目的?同样是在研讨会上,来自两省省委宣传部、两报及与会县市区的领导、专家亮出了自己的评分。

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袁焱舫同志认为,此次采访活动,是改进党报新闻宣传的新探索。他说:“在此次大型跨省联合采访活动中,两报记者不辞艰辛,深入采访,悉心写作,发回了大量精彩的报道,整个采访活动圆满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采访沿湘鄂边界自西向东,行程万里,在换位中共同关注边界经济的发展,报道现场感强,思辨色彩浓厚,既有着深刻的启示性,又有着现实的服务性,是拓展报道视野的新尝试,是落实‘三贴近’要求的新探索,也是加大沿边地区新闻宣传的新举措。其对湘鄂边界地区经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管从哪个方面讲,这次联合采访活动,既是一次成功的策划,也是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

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副厅级研究员蒋祖烜认为,此次采访活动,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新尝试”。他说:“这次采访活动,对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有多方面的启示。其一,是拓宽报道视野的一次创新。此次报道关注的20个边区县市区,是人们过去了解较少的地方。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人们也是十分关注的。走进边区的村寨、工厂、学校,在研究、发现和思考中,报道视野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其二,是改进记者作风的一次创新。实践证明,经历了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洗礼,我们的新闻宣传队伍是一支适应‘三贴近’要求的队伍。此次采访活动,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考验。是一次收获颇丰的采访,也是一次艰辛之旅。深入深入再深入,再次展现了党报记者的良好工作作风。”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李发美同志认为,此次采访活动是“三贴近”的生动实践。他说:“到赤壁参加采访活动结束仪式,感到十分振奋。回头审视这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大型跨省联合采访活动,我认为够看、够想、够用。两报前方记者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和业务素质,为读者奉上了精彩的报道。他们深入到两湖边界一些‘被人遗忘的角落’,真实反映边界经济的现状、问题、趋势和要求,努力通过研究、发现、归纳、总结和提出问题,促进边界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报道引起了两省特别是沿边县市的热切关注和高度重视,有的地方还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研究报道提出的课题和问题。这无疑是落实‘三贴近’要求、改进党报新闻宣传的一次成功实践,值得认真总结。”

本报总编辑宋汉炎同志在总结讲话中,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他表示,在两省各界关心支持下,经前方记者艰苦努力和创造性劳动,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实现了编辑部意图。整个活动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反响强烈,首开两省记者联合采访之先河,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同时表示,活动起码具有这样三个方面的意义:报道真实反映边区经济的现状、问题、趋势和要求,已引起两省人民、社会各界的重视,这对推动边区经济健康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部崛起都具有现实意义;是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改进新闻宣传的生动实践;加强了新闻队伍建设。

面对读者的称赞,面对领导的肯定,我们知道,这是一种鼓励,是一种要求。从参加工作起,我们就多次听新闻前辈讲述“脚板底下出新闻”的故事。经历这次采访,我们认为,新的时期,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它体现的是“三贴近”的要求,体现的是党报参与竞争的需求,体现的是党报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此次采访的收获,必将成为我们从业生涯中不断激励自己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为湖北日报社驻恩施记者站站长)

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黄俊华

历时一月,行程万里,发稿50多篇、组,由湘鄂两省党报联合组织的“记者换位看湘鄂”大型跨省采访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作为一名年轻的驻站记者,我为自己能够参与这样的大型采访活动深感幸运。虽然按照报社的安排,我们驻站记者是中途加入采访报道,为这组报道顺利完成所做的工作不是太多,但如今翻阅一篇篇饱含心血和汗水的报道,回想起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战斗的一幕幕情景,我都会发出受益匪浅的由衷感慨。我相信,这种经历受用终生。

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组报道都可称得上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读者反映看,采访组每到一地,都有当地干部群众谈起报道的相关篇目,有的甚至能脱口说出报道的详细内容;反映在网络上,这组报道受到了网民的持续热捧,至6月7日访问量已超过100万人次。就社会效果而言,采访组每到一地都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热情的配合;问题报道出来后,所涉各地、各方也都积极酝酿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整个采访活动结束后,湘鄂两省的多位专家和县市领导还在百忙中赶来相聚,专题研讨报道提出的“边界经济”课题。

这组报道的选题比较独特。编辑部认为,湘鄂两省同属中部,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面临着中部崛起的共同任务。促成中部早日崛起、实现协调发展,有赖于省会城市、中等城市和平原地区的带动,有赖于县域经济发展,也离不开边界落后地区的奋起。正是由于比照科学发展观作出了这样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本组报道才选择了聚焦县域经济中尚未被重视的“边界经济”,反映边界地区新变化、新成就和最新信息,研究耐人寻味的边界现象和问题,探讨如何加快边界经济发展这一特殊课题。这就使得这次采访活动具有了比较独特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丰富内涵。

这组报道的形式也比较新颖。如同总编辑宋汉炎所概括,这次大型采访活动首开两省党报记者联合采访之先河,创造了多项“第一”。

正是报道内容上的独特性和形式上的诸多“第一”,成就了这组报道的独特性,为报道在读者和网民中激起强烈反响、在新闻界获得广泛好评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采访报道活动为培育省级党报的独特性,打造省级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作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有了更具体、更清晰和更紧迫的认识,换句话说,也就是对“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应该写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常常扪心自问:“自己采写的报道是否对社会有益?是否对读者和群众有用?自己的工作是否流于应付?是否把新闻工作仅仅当成了谋生的工具?”这次活动中,我们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关注、采访和报道了边界地区的“特殊部落”、边界地区的双重关卡、边界地区的低水平

竞争、边界地区的生态保护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有的是党委政府关注但目前尚难以解决的,还有的是党委政府目前还没有注意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为广大群众所关心和关注的。对这些问题的采访、报道和思索,常常是我萌发出心灵被洗涤的愉悦感,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豪感,以及对新闻工作价值的认同感。由此,我感到,记者的社会责任不是空洞虚无的,而应贯穿到每一天的实际工作中。“把反映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也不是一句空话,而应体现到每一篇新闻报道中。

社会责任不是空洞虚无的,而应贯穿到每一天的实际工作中。“把反映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也不是一句空话,而应体现到每一篇新闻报道中。

同时,这次活动中,湘鄂两省党报的诸位同仁携手同心、不畏艰难、日行夜写的工作作风,给我作出了表率,加深了我对新闻工作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尤其值得珍视的是,在这次对本报曾祥惠、杨发维两位高级记者的贴身学习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紧迫感。他们辗转反侧、“语不惊人誓不休”、“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采写作风,他们倚马可待、落笔成文的才情,都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无论是从部站结合、长途拉练、锻炼记者队伍的初衷,还是从出作品、出人才的实际效果来看,我认为,这次活动都可以算得上是一次生动的“三项学习教育”课。这是我本人自’98抗洪以来经历的第二次速战速决的大型报道战役,也是我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一次锻炼机会。我衷心希望集团今后再多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

(作者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宜昌分社记者)

网站互通的一次成功尝试

黄斌

“记者换位看湘鄂”,活动规模大、时间长、发稿多、思辨性强,用网络新闻的观点看,比较适合做组合报道。对新闻合理的集纳,对背景的综合处理,对网络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如动画的制作、图表的制作等,让大家能更全面了解新闻事实,做出新闻的“景深”,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制作这个专题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设计精心。专题页面边框和栏目边框,看到的是翱翔的黄鹤引出两大名楼———黄鹤楼和岳阳楼及古诗题咏这两大名楼的动画,指向“记者换位看湘鄂”这个主题和题下的四家媒体的标识。

二是主稿突出。专题随着采访活动的深入而不断生成,把大标题给两报主稿,各配一条主稿摘要和相关图片;湖南日报记者的报道用湖南在线的页面,湖北日报记者的报道用荆楚网的页面,在形式上突出两报记者换位思考的对应特征。

三是分类清晰。专题页面分类结构:第一层是当日两报主稿和图片;第二层是已有的两报报道的标题链接;以下是“路线图表”、“两省文化”、“图片传真”、“启动仪式”等栏目。

据统计,这一大型新闻专题在荆楚网和湖南在线同时推出以来,访问量逾100万人次。对过IP地址检测,访问者83%来自湘鄂两省,6%来自海外。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这个大型新闻专题还可以随时被网民点击,必将发挥长远效应。

(作者为荆楚网副主编)

(编辑:徐蟾桂)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