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图片 | 视频 | 手机互动
 
首页>>新闻专题>>2004>>聚焦中部话崛起>>中部聚焦>>本页
 
 
[聚焦中部话崛起]中部的反思(2)


(2004-12-31 06:32:49)

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曾遗荣 谢慧敏 杨伟鸣

有过震惊,有过困惑,有过焦灼,有过感悟……

感受差距的十年,是中部反思的十年。一次次观念的碰撞,一次次思想的飞跃。反思,让中部走向成熟。

中部到底在哪里

“不东不西,不是东西。”总以为,这个俏皮的玩笑是湖北人的“专利”。

其实不!一样的感同身受,中部各省连自嘲的用语也高度一致。从长沙到南昌,从郑州到太原,人们一说到经济版图,“不东不西”便脱口而出。

尽管“不东不西”,毕竟不甘心于“不是东西”。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湖南向珠三角靠拢,安徽与长三角攀亲,江西全面对接长珠闽,山西则和环渤海湾套近乎。剩下河南与湖北,真有点“找不着北”。“不东不西”,难道就真的“不是东西”?湖南省贸促会副会长王玉立不这样看。

今年11月中旬,湖南曾上演一部对接欧盟的大戏。80多家欧盟企业的代表,与湖南120家中小企业,在长沙举行了931场商业谈判。

地处内陆的湖南企业,用什么方式与远隔重洋的欧洲企业对接呢?据王玉立介绍,湖南贸促会与代表欧盟的中介组织商议之后,双方开通网站,两地有合作意向的企业通过网上“聊天”,“千里姻缘”便“一线牵”了。

说简单,的确简单得可以,但这简单的动作却发端于一个认识的飞跃。地处中部,不沿海,不靠边,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我们常常下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往后挪,心甘情愿地当“第二梯队”。殊不知,在全球化的经济平台上,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沿海与内地已是“排名不分先后”。

王玉立说,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大提高,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已经形成,外商进入已无障碍;而且,中部地区市场辐射半径大,资源优势明显,综合营运成本较低。因此,中部地区完全有能力跃上开放前沿。一车生猪与一车纯净水的交换

一车活蹦乱跳的生猪,运到广东,换回一车纯净水,还赔了运输费。

在湖南岳阳,人们说起这个故事,心里充满苦涩。

的确,这是一笔不成比例的交易。一车生猪,从小猪崽一天天养大,花费了多少农妇的早早晚晚的时间。一车纯净水,从灌装线上走下,也许只是眨眼的工夫。

然而,市场不会特别地怜悯弱者。当你用农业文明成果去交换工业文明成果,用小农经济的产物去交换现代工业经济的产物,得到的,自然是一个充满苦涩味的比值。

中部与东部时常进行的交换,恰恰是放大了的“生猪”与“纯净水”的交换。

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一位经济学博士,曾给记者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吨原煤,价格150元,一吨洗精煤则高达600元,变成焦炭和化工产品,产值就要达到2000元以上。山西,目前拿的是产业链条起始阶段的150元,后面长长的附加值都进了别人的腰包。

来自湖北磷化工行业的一份报告说,长期以来,湖北磷矿资源开发以销售原矿为主,每年销往江苏和山东等地的磷矿石达500多万吨,占全省年开采总量的60%以上。参照湖北兴发集团的经营水平,全省一年共减少销售收入约71亿元,减少税收8亿多元。

在日复一日的“生猪”与“纯净水”的交易中,中部人不得不问:附加值哪里去了?

我们生产初级产品,人家生产终端产品;我们搞粗加工,人家搞精加工;我们卖资源,人家办产业。长期处在当“下手”的位置上,紧巴巴地赚一点出苦力的钱,而把成几何数倍增长的高附加值给了别人,反过来,我们的市场成了人家的卖场。这种局面不改变,中部谈何崛起?

拉长产业链,把附加值拿回来。中部,终于在苦涩中警醒。

山西由煤到电、由电到铝、由铝到铝制品加工,延伸的工业链条不断催生和提取着煤的附加值。

湖北着手整合磷矿资源,把更多的原矿送上精细化工的生产线。

永远地做打工仔吗

打工经济在中部许多地区如火如荼之时,有人提出了警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中华近日撰文指出:目前,沿海地区从内陆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这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无疑是有利的。但是,东部沿海地区支付给这部分劳动力的工资普遍较低,而输出地通常则要承担打工族的社会成本,如子女的义务教育、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支出。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但打工族至今大多没有纳入受益的范围。

这使记者想起在湖北农村经常见到的情景:一排排的农舍,一把把的铁锁紧锁着;一家家小院衰草丛生,久无人迹;咿呀学语的孩子牵着老祖母的手,眼瞅着村口的大路;田间地头,只见老人和妇女的身影……

人呢?这个村子里最具生气与活力的人们呢?南方打工去了。

不可否认,打工经济,让许多农民找到了新的出路,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在打工经济兴起之时,中部的许多农村被“空壳化”了,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被“空壳化”了。当一年一度的民工潮就要来临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那一双双疲惫的眼神中隐含着何等的焦虑;当一个个“留守孩子”无人照应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何等的寂寞;当一座座乡村被“掏空”时,我们可曾想过,农村的全面小康离得还有多远。

中部,是农民工最大的输出地。中部的农民,用自己最好的年华,支撑起了东部的新兴产业,滋养着东部的一座座城市。他们自己的家乡,依然那么冷落;家乡的那片黄土,依然那么贫瘠。而当他们拖着衰老的身子回乡,后半生的生计,仍靠家乡的这一片黄土。

我们,该永远地做打工仔吗?

难道就差10万元

在不久前召开的深圳高交会上,武汉大学教授、两院院士李德仁讲述了一段科技成果转化背后的故事,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6年前,武汉大学应深圳市邀请,在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研究所。两年前,李德仁院士在这里建起该园区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德仁手中,有两项科技成果:一是三维数码城市技术,二是空间信息与移动通讯集成技术。这些都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这两项技术结合,应用在汽车上,驾驶员可以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准确方位,并能选择最佳路线到达目的地。

现在,这两项技术已经成功转化。然而,值得回味的,是这两项技术转化背后的故事。

李德仁介绍,两年前,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这两项在全国领先的技术一直待字闺中。他说,当时如果有启动资金帮一把,武汉完全有可能建成国内最大的全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但当时多难啊,跑省里、市里和学校,区区10万元启动资金却怎么也落实不了。

深圳市得知后,非常看好这两项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该市科技局大力支持,除解决相关配套的科研经费外,还一次性给予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高交会期间,看到这两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深圳市政府再次奖励10万元。

这就是武汉与深圳的差距;这就是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不过,记者要问的是,差就差在这10万元上吗?

在长沙,记者听华菱集团董事长李效伟讲过一段在武汉的经历。他在武汉一家有名的四星级宾馆住过,宾馆承诺,客人再次入住可享受打折优惠。但当他第二次走进这家宾馆,在电脑中调出了他曾经入住的记录,服务员却提出了另一个“前提”:必须持有武汉市户口。

“能否享受这份优惠其实是很小的事,关键是,武汉把外地人当人了吗?”李效伟质问。

我们曾为中部的“孔雀东南飞”而一次又一次惋惜,曾为“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次又一次自省,曾为发展环境不佳一次又一次感叹。但是,我们更多地只是看到了中部与东部外在的差距和平面的差距,其实,这是一种立体的差距,一种系统的差距,一种社会运行状态的差距,一种地域性“生命形态”的差距。

定下心,稳住神,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抓起,全面地创新我们的发展环境,中部的希望就在前面。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