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汉正街的“扁担”肩膀不能承受之重(图)

(2005-01-08 07:29:02)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蒋绶)

岁末年初的几天里,气温在摄氏零下3至5度。气象部门称,这是入冬以来武汉市最冷的天气。

寒冷的天气,并没有挡住汉正街“扁担”们的脚步。从晴川桥汉口引桥处,至江汉一桥汉口引桥下,“扁担”的身影依然随处可见。他们穿行在熙攘的人流中,随身挎着或扛着的一根扁担,很是“打眼”。

新年前夜,寒风中苦等生意

2004年最后一天,晚上7时许,寒风刺骨。在利济南路鹅蛋黄的路灯下,一名衣衫单薄的“扁担”满脸茫然。

“今天生意怎么样啊?”记者上前打招呼。

“只做了一笔生意:给人扛一个包上楼,又扛一个包下楼,走了大约一公里半,才赚3块钱。”他悻悻地说。

他叫王中,36岁,随州曾都区人,来汉正街不久。他说,上有老,下有小,想出来赚点钱回家过年,可是好难啊。

寒风中,他搓了搓双手,哈了一口热气。原来,他还没吃晚饭,准备到路边的餐馆去吃点东西,然后再四处转转,看能不能揽点生意……

记者告辞时,他摊开双手,竟然笑了起来———不知道这是一种自嘲,还是一种对艰难生活的藐视。

残疾汉子,坚强撑起一个家

2005年元旦。下午2时许,在多福路一巷口,一中年汉子挎着扁担四面张望着,正在寻找生意。他穿着单薄,双手笼在衣袖里,不时打着哆嗦。

他叫颜汉明,大悟县王店村人,在汉正街已做了12年“扁担”。

“我是一个残疾人。”他出示了一本《残疾人证》,年近五十的颜汉明曾两次遭遇工伤,右膝和脚背留下残疾。

“腿砸坏了,还能挑扁担吗?”记者问。

“没办法啊。”他叹道,老婆在家种田,孩子在上中学,日常生活开支,样样都要钱;前些年,父亲因病住院一年多,他四处借债,为父亲治病。如今父亲辞世,但3万多元的债务,至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一年中,颜汉明要在汉正街做七八个月“扁担”,农忙时就回家帮忙种地。他说:全家就我这个经济来源。

街面太冷了。记者请颜汉明到路边一辆有空调的车上交谈。他坚持把扁担背在身上,“放在车外怕丢了。”他说,虽然扁担和绳子只值7块钱,但得靠它吃饭……

一根扁担,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在汉正街边一处偏僻地方,有3间破旧的出租屋,低矮、狭窄、阴冷的屋里,搭着三层的高低床,有一间是大通铺。床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还堆有几床旧棉絮。这里就是“扁担”们忙碌一天后的栖生之所。

“太冷了,街上站不住。”几名扁担搓着双手陆续回来了。他们说是天气太冷,没有生意,回来休息一下。

3间房内,竟挤住着30多名“扁担”。他们分别来自河南、四川及湖北随州、孝感、黄冈等地。每天房租费为:睡通铺1.5元,睡高低床2元。算下来,每人每月房租45元至60元。

49岁的何明裕来自麻城龟山乡。他的一根扁担,要负担两个孩子上大学:儿子在东北上大学,明年就要毕业了;女儿在广州一家幼儿园做教师,也要进修大学本科。

“一年可以赚多少钱?”记者问。

“六七千块。有时候还没有。”何回答。

“不够孩子的学费。光儿子一年就要1.2万元。”何说,好在老婆在家里养蚕,蚕丝每年有1500多元收入;家里还有三四十棵板栗树,每年板栗可卖500元左右。但儿子读书贷了款,家里至今欠债1.5万元。

尽管如此,何明裕的脸上总是荡漾着自豪的神情,他说:“虽然很辛苦,但想到两个孩子有出息,值!”

瘦弱的肩膀,不能承受扛工之重

暮霭降临,这是傍晚6时许。记者从江汉一桥引桥处,走进汉正街一条巷子中。忙碌的汉正街有的铺面已经打烊,清洁工在打扫街面。阵阵寒风刺骨,气温在摄氏零下4度左右。竖起衣领,双耳依然被吹得生痛。

一名老汉坐在一辆两轮拖车上,神情落寞。拖车上,绑着一根扁担,上前询问,老汉曾在汉口清芬街附近做过7年“扁担”,后来又到汉正街做“扁担”。天黑了,他还在路边等生意呢。

他叫罗大春,广水人,50多岁,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他说:“年龄大了,一些太重的东西,肩膀挑不动了。前年,就花180块买了这辆拖车。四五百斤重的东西压在上面,都推得动。”

“用拖车,每月要交50元的管理费。用扁担,一般都不用交管理费。”罗大春说。他很羡慕那些还能用扁担挑重东西的人,至少,不仅省了买拖车的费用,每月还可以省50元的管理费啊。

对罗大春来说,2004年是苦难的一年。他和老婆身上都长了瘤子,并先后开刀做了切除手术,幸亏是良性肿瘤。

他有3个孩子,大孩子已成家。他坚信:孩子渐渐大了,好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生活帐:一天开支最多17元

记者采访多名“扁担”发现,他们每人心里都有一本生活账。下面,就是他们每天开销的一个清单——

早餐:1.5元;中餐:一盘青菜3元,一瓶啤酒1.5元,一份米饭0.5元;晚餐:一盘带肉丝的炒菜4元,一瓶啤酒1.5元,一份米饭0.5元;住宿:1.5元或2元。

算下来,每天最少得开支15元;最多17元。因为还有一些抽烟的“扁担”,每天得另加一包最便宜的香烟,每包1.7元或2元。

除去开支,“扁担”们每月可净得500多元。生意差的时候,只有两三百元。这样一本帐,随便问一个“扁担”,他们都算得清清楚楚。

“这钱来得太辛苦,都不舍得用。”一个“扁担”说。

“那为什么每餐还要喝啤酒呢?”记者问。

“喝啤酒是为了清洗肠胃。汉正街的灰太大,不喝不行啊。”

“扁担”们抢着说,要是遇到生病,就倒霉了。一般情况下,感冒之类的小病,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一点的病,都回老家治,在武汉看不起。

“僧多粥少”,生意竞争激烈

谁都无法统计,如今,汉正街究竟有多少个“扁担”。“扁担”们自己估计说:起码有上万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扁担”队伍?他们解释:一是能拿到现钱,以前不少人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好久都讨不到工钱,家里孩子又等钱上学,急得直想跳楼,做“扁担”,一笔生意做完后,可以马上兑现;二是自由,农忙或家里有事,可以随时回家。

“这个活很累,跟苦工一样,衣服、鞋子、甚至砖头,什么都挑,有远有近,有的还要扛上楼。运气好,一天可以赚到40元;运气不好,只能搞到几块钱,生活费都不够。”一名叫马云的“扁担”对记者说。

马云来自大悟县宣化镇,只有35岁,但已明显有些佝偻。由于“扁担”太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记者还想问马云一些问题,但他说:“我要去找活干了,没时间谈……”

活好找吗?在汉正街中心商城一楼电梯边,有一个青年拿着扁担,笔直地站在那里。他说,下电梯的人中,说不定有人提着货,需要帮忙呢。

半小时后,记者发现他仍站在那里……


[编辑观点]压不垮的肩膀

周保国

扁担,原本是农村用来挑东西的一种劳动工具,如今,却成了“脚夫”、“人力”的代名词。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活跃在三镇的“扁担”,大多是闲时进城务工,忙时返乡种地的农民。他们的身世、经历,似乎并不为人所关心、理解。

有人说,他们是在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存;有人说,他们用并不宽阔的肩膀,顽强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一旦真正走近他们的生活,你就会诧异于他们的坚韧与能量,对眼前的这些汉子肃然起敬。

历经过磨难的人,不会被磨难压倒,反而炼就了坚毅的意志。他们有韧性、有弹性、有压不垮的肩膀、有摧不毁的精神……

有人说,鲁迅的骨头最硬。而我要说,中国农民的骨头最硬。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