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独家>>本页       
 
[特别报道]桂希恩徐本禹为什么“感动中国”(图)

(2005-01-11 07:51:44)

桂希恩教授

在贵州山区支教的徐本禹

渴望上学的孩子们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郑志方 雷宇 通讯员李跃军 耿丽娟 实习生李丹)

一个是选择医学支边16年,在艾滋病防控事业第一线冲锋陷阵的老人,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先后20次深入艾滋病疫区,寻找和救治艾滋病毒感染者……他就是67岁的桂希恩教授;一个是读大学时曾把学校发给的特困补助金捐给“保护母亲河”活动,后来高分考取硕士研究生却最终选择放弃,远赴贵州支教——他就是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

两个不同的人物却因为相同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昨日,他们两人均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将赴京参加本月16日举行的央视“200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

据了解,央视“2004感动中国人物”共有21位候选人,这些候选人均由组委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并对观众、读者、网友的投票和意见进行统计和整理,最后再由评委结合群众投票选出10名当选者。

桂希恩:探究伴随一生

1.赴青海支边,一干就是16年

因为艾滋病和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使读者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桂希恩教授有着较高的认知度。

但今年67岁的桂教授,年轻时曾在藏区工作16年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40多年前,年轻的桂希恩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志愿赴青海藏区,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医疗工作。但很多时候,他角色多样,外科医生、内科手术师、化验员、放射师,他都做过。原因很简单,那里医生严重不足。他这一干就是16年。

青海的6个民族自治州,5个留下过他工作的印记。在青海,他的主要工作是地方病防治,在藏区期间,他收获颇多:厚厚一捆行医笔记上,他记录下了一个个距离我们遥远又似乎真切的名字:乌孜杆菌、绦虫病、鼠疫……还记录下他对基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独特心得。

桂希恩年少时,曾梦想从事地质工作,在踏遍祖国秀美山河的同时去探究地球奥秘。但最终,他选择了医学。

喜欢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究,这是桂希恩的性格。

无论是医学,还是地质学,都可以满足他探究的欲望。

桂希恩酷爱游泳,在武汉读书时,他多次横渡过长江。而在青海工作时的一次“畅游”,让他一举成名。

1969年5月,桂希恩接受任务,到治多县进行布氏杆肠菌和结核病调查,出发地与治多县相邻,中间隔着通天河的一条支流。融雪汇成的小河正值涨水之际,县城隔河在望,汽车却开不过去。为了赶时间,桂希恩只穿着一条短裤游向对岸。

当桂希恩游到岸边时,他发现,穿着皮袄的人们目光中满是惊愕,河边的几个小女孩甚至害羞地遮上了眼。

当一年后桂希恩再赴治多时,藏族向导就跑来对他说,“我认识你,去年你来时是从河里游过来的,从来没有人在那条河里游泳,你是第一个。”

1976年,桂希恩告别了生活了16年的青海,返回武汉。

2.结识上蔡县“艾滋村”

1999年,桂希恩教授因“机缘巧合”,发现了河南上蔡县的“艾滋村”。

这年初,来自河南的进修医生程保印告诉桂希恩,老家上蔡县文楼村有一些人染了怪病相继死亡。

当年6月底,桂希恩第一次来到河南上蔡,患病村民渴求治病的眼神让桂教授揪心。他们的症状基本是发烧、口腔溃疡、口腔真菌感染、伴随皮肤表面的带状疱疹,并有长期的腹泻、淋巴结肿大……

7月,从11个上蔡县文楼村民的血样中居然发现了10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疫区之冰山一角由此被发现。

“我是医生,是这些患者的希望。”为了证实病情,桂教授多次往返于河南和武汉。他当时的举动在很多人眼里都是难以理解的。

当他想利用暑假时带一个医疗队到这儿来,同时对这个病做一个调查时,他的请求被当地个别领导拒绝。之后,桂希恩私下里开始了艰苦的调查。其间,他曾经受到当地一些人的监视,甚至被非法拘禁。

在秘密而危险的状态下,桂希恩完成了对村庄疫情的初步调查。1999年10月中旬,他将自己的报告呈给了河南当地政府。10月底,他又向李岚清副总理寄交了自己的调查报告。“我之所以敢给李岚清副总理写信是因为我有数字。”

北京方面很快有了回音,桂希恩被请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详细汇报疫情调查结果。不久,中央艾滋病防治工作组进驻文楼村——文楼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接受艾滋病免费治疗的村。

从隐瞒到公开、从对媒体遮掩到允许媒体公开报道,社会上支持桂希恩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3.5000美元奖金全部捐助给艾滋孤儿

去年2月,桂希恩因其“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2004年度艾滋病预防国际“贝利-马丁”奖。

之前他一直反对将颁奖仪式隆重化,但听说届时到场的还有许多年轻医生及中小学生和部分患者代表,桂教授才答应将颁奖时间延长——他想将他多年来对艾滋病的发现通过演讲形式传播给在场的年轻人。

颁奖仪式现场没有出现获奖者的成就介绍,甚至没有一句自我的赞美语言。桂教授花了近一个小时,讲述艾滋病发生的前后,以及在防治上必须完成的事项。他反复强调:“这是个全民工程,我们必须积极预防,关爱病人,消除歧视。”

他将5000美元的奖金全部捐助给了58名艾滋孤儿,然后在经久不熄的掌声中悄然而退。

4.温总理说:“我还不知道你都67岁了”

上月末的一个午后,江城的天阴阴冷冷。跨进中南医院的大门,鲜红的横幅闯入视线——向桂希恩教授学习。

“我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做个医生。现在我本身的工作没有做完,家里人会批评我。”刚刚忙过一上午的专家门诊,正在为手头工作忙碌的桂希恩教授一脸倦容。

去年6月11日上午10时45分,共和国总理将桂希恩的手紧紧握住,温总理说:“我还不知道你都67岁了!”

的确,眼前的防艾斗士早已年过花甲,也刚刚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传染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我还是主任,只是不当传染科的主任了!”桂教授说。

事实上,现在的桂希恩更加忙碌,他担任着刚挂牌不久的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主任,专门进行师资培训。“防治艾滋病,医生的素质和责任心需要提高,艾滋病高发区的基层医生急需培训。”

这样的培训目前已经进行了3期,每期60人到80人,培训中心准备坚持下去,一年开两三期。“希望这些医生回到当地再给其他医生上课,把学到的经验传给他们,他们可是‘救火队员’啊。”桂希恩一脸希冀。

徐本禹:传递爱心的人

1.别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只是将爱心传递下去

2004年12月27日下午,一场小雪过后,华中农业大学校园里洒进几缕阳光。

徐本禹还是穿着那件破旧的蓝色夹克衫,看上去很单薄,该校宣传部的沈老师拿来一件中长毛料风衣:“来,穿上吧!”徐本禹想推托,沈老师一脸不悦:“别推了,这件衣服我家里人都穿不得了!”

沈老师说,就在几分钟前,徐本禹跟远在山东的父母打了个电话,让他们将当地政府送给他家的200元钱和一袋米送给村里更穷的人家。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穷的农家,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只有200元左右,直到2003年转正后,工资才涨到800元。徐本禹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与土地管理学院学习。刚上大一的一天,武汉的天气骤然转凉。同学们都穿起了羊毛衫,可徐本禹身上还是军训时的那一套衣服。他同学的父母看见了,执意将带给儿子的毛衣和毛裤送给了徐本禹。手捧这沉甸甸的“温暖”,因贫困而有些自卑的他进校后第一次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从此,他开始向弱者频频伸出援助之手。大一第一学期,学校得知徐本禹的家庭情况后,给他安排了一个打扫学生宿舍的勤工俭学岗位。一个月后,徐本禹获得了50元钱的报酬。他留了7元钱给自己,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学生孙珊珊。第二学期,学校给徐本禹发了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他将200元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

他到电视台做节目,获得500元钱报酬,他一回来就将500元钱分别寄给了安徽和湖北的两名贫困生。后来,学校知道了他所做的一切,以后给他发困难补助时都直接发给他实物。

记者反复追问:“你这么困难,为什么还要帮助别人?”徐本禹憨憨地笑了笑说:“别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只是将爱心传递下去!”

2.毅然放弃读研机会,自费前往贵州山区支教

2004年春,考研的成绩揭晓了,徐本禹以本专业第二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但徐本禹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后,做出了他重大的人生选择:他毅然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自费前往贵州山区狗吊岩村支教!

记者在网上看到徐本禹自己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信念永恒》。文中写道:“今天是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日子,我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贫困山区当一名支教老师。我想起了当地最穷的苗族老太太,人、猪、羊住在一间房子里,房顶是用带洞的塑料布做成的,家里没有煤,没有床,她的侄儿睡在猪圈上面,她就睡在地上。返回学校后,每当外面寒风刺骨时,我就想起那个苗族老太太,贵州的天气也冷了吧,老太太怎么过冬呀?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当时我身上没有钱,于是我就向我的同学借了400元钱帮老太太买了3000公斤煤。大妈,现在还好吗?还有尊敬的老师、纯朴的村民,你们都好吗?想念你们的那位大学生马上就要和你们在一起了。”

没有谁不会为这内心的独白所感动。

就在徐本禹准备放弃读研去义务支教时,事情有了转机。学校研究生处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待徐本禹同学参加复试通过后,特批保留学籍两年去贵州义务支教。这在华中农业大学100多年历史中还是第一次。

在贵州大方县连绵如涛的喀斯特山地上,大山寂静,流水无言。徐本禹在这个不通电不通水的小山村开始了他那孤独、漫长的支教生涯。

3.网上的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2004年7月,徐本禹从为民小学转入到更贫困的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也就在这个时间段,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长彭光芒等去看望徐本禹,他将那让人震撼的一幕幕拍成照片,选出其中100幅图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彭光芒说,“我自己也被感动了,在网上发帖子花了整整8个小时!”

接下来的情形让人感到意外。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到一个月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7月中下旬开始,来自国内外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接踵而至。华农一批老师和学生放弃假期,自发组织成立了“华农贵州支教基金”。华中农业大学委托该基金捐赠8万元用于新校舍的修建,大石小学现已更名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徐本禹担任名誉校长。

也是在7月,徐的事迹引起贵州省委重视,各级政府拨款改建大石小学。截止到2004年12月中旬,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在了解徐的支教事迹后,要求资助大石小学的贫困学生。基金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20余万元,完成212名孩子2004年度秋季学费资助,援建了贵州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新校舍,同时开展对贵州开阳县茅云乡小湾教学点的校舍援建工作。

这份帖子让徐本禹成为焦点,“徐本禹”三个字迅速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出现。

2004年12月26日,徐本禹乘火车暂回母校几天。火车上,几名乘客指着正在写日记的他问:“他是不是徐本禹?”当得到肯定回答后,火车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欢呼声,众多乘客争着与他合影留念。

4.爱可以“感动”人,爱本身也可以被“感动”

徐本禹在去贵州支教前几个月,还一直忙着为贵州当地小学的学生募捐。

2003年7月初,他只身一人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小学,他讲完那里的情况后,小弟弟小妹妹们纷纷捐出自己心爱的图书,有的学生还捐了钱,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募捐到儿童图书3000余册。有一名年仅17岁的保姆,当她得知那里的情况后,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钱捐了出来。还有一名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花了200元钱给学生买了图书和玩具,她自己竟没有了生活费。

当徐本禹去贵州义务支教的事迹在学校传开后,学校的各个部门都给他大开绿灯:打印室免费给他打印资料;照相馆的师傅给出最大优惠让他冲洗胶卷。老师还免费提供了用来装书籍和衣服的口袋,这些行动都是自发的。

徐本禹的事迹被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后,更多的志愿者奔赴到了全国各地的山区,一大批像徐本禹这样的大学生涌现出来。

“这就是徐本禹现象”,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长彭光芒说。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拥有爱心的人,缺少的恰恰是催化爱心的催化剂。徐本禹的事迹起到的正是爱心催化剂的作用。爱具有传染性,爱可以“感动”人,爱本身也可以被“感动”。徐本禹只不过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其实像徐本禹那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就在此时此刻,仅仅记者所了解到的华中农业大学,除了徐本禹团队之外,就还有十几个志愿者团队,包括由教授带队的庞大的博士团,正活跃在鄂西、湘西贫困山区和江汉平原、大别山区。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