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性面面观]湖北名牌企业逃不脱“做不长久”的文化宿命吗


(2004-10-14 07:58:55)

荆楚网(湖北日报)吴永平

去年年底,宜昌开过一个规模不小的历史文化讨论会。会上,有学者提出要“以史为鉴”、“经世致用”。于是,在论及楚国灭亡时,便有人精警地指出:“楚文化中最大的负面特点是善开拓而不善守成。”报载,“有不少学者”还因此有所联想,他们说:“上世纪80年代初,湖北的莺歌牌彩电、南波希岛冰箱、鹦鹉牌录音机、荷花牌洗衣机等四大家电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但后来由于技术上未得到及时改进、创新,最终都被淘汰了,以至于‘莺歌哑了,希岛崩了,鹦鹉飞了,荷花谢了。’这便是善开拓不善守成的典型例子。这一毛病导致湖北很多好东西出不来或者做不长久。”

一个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古国,一个至今连族属源流、都城地望、立国时间都没有搞清白的古国,不仅造成了20世纪末年湖北的几家大型现代企业破产,还将导致湖北“很多好东西出不来或者做不长久”,这是十分惊人的“发现”!

后来,这个“发现”又被一些学者和非学者到处宣扬,其影响很快越过了大海,最近台湾《中国通》杂志第111期便载有林怡君《小聪小慧九头鸟,狡黠机智湖北佬》的文章,文中即以上述事例为证,提醒世人警惕湖北人“善于创新却也善变,贯于短线操作仅能小胜”的特点,其态度严肃得有点搞笑。

然而,有些人不禁要问:楚国历史只有800年,楚以后的历史还有两千多年,其间完全可以产生不同于“楚文化”的文化,楚文化凭什么始终具有压倒其他文化的优势,保持着如此强大的祸害力呢?也许还有人要问:我们虽然是湖北佬,先人并不是荆楚土著,而是山西老槐树下或其他地方的移民,我们的血液中没有“楚文化”的基因,但生意为什么也做不大呢?“善开拓而不善守成”,这是楚族后裔命定的劫数,还是江汉地区特有的“地气”所造成的呢?

学者们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实践果然产生了社会效应,然而,他们说得对吗?“以史为鉴”自然是不错的。楚国灭亡也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当然应该责之以“不善守成”。然而,战国诸雄先后都亡于秦,可见“不善守成”并不是楚国的特点。再看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哪个又逃脱了复灭的命运,可见不善守成是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共性。以此独责楚地后人,不惟不公平,也有违常识。“经世致用”,自然也是不错的。湖北省上世纪80年代确实出现过一些名牌产品,有过短暂的辉煌,后来,“莺歌哑了,希岛崩了,鹦鹉飞了,荷花谢了”,这也是勿须争辩的事实。然而,这些名牌企业的倒闭、破产、转产与楚文化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影响有多大,似乎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众所周知,武汉家电行业的名牌产品大都诞生在计划经济后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短缺经济”时代,曾有过短暂的辉煌,转向市场经济后便先后陷入困境。武汉家电业“其盛也早,其衰也快”的现象引起过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新闻媒体也有过多篇报道。大体上看,原因如下:

——“小富即安”。上世纪80年代,当武汉家电业勃兴并取得一定成绩时,没有及时增大投资规模,提高档次,开发新产品,造成发展后劲不足。据统计,武汉市家电业10多年来总投资仅2亿多元,而且分散在6个家电产品项目上。全市家电业的投入不及先进地区一个产品的投入。

——没有把家电业作为支柱。在工业规划决策上,武汉市没有把家电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政策倾斜度低,家电业整体上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相反,国内许多地区将家电业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之一,甚至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在贷款、融资、税收减免、还本付息、技术引进等方面予以优惠扶持。原武汉冷柜厂资产负债率为90%,每年付息就高达1200万元;而海尔投资后却给予5年不付息的优惠政策。

——管理模式陈旧。据了解,武汉的家电企业,在机制、技术水平、管理模式、销售策略等方面均较为陈旧落后,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企业包袱沉重,步履艰难,荷花等名牌家电产品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武汉政府部门在工业规划决策上失衡,在家电业发展正旺的时候,没能把握住时机,将其列为支柱产业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导致武汉家电业在整体上失去可持续发展良机。

以上谈到的几条,只有第一条“小富即安”似乎与“文化”扯得上关系,但却怪罪不到“楚文化”的头上,楚国历代君王都不甘于老二的地位,“问鼎中原”便是明证。其余几条,则都与当时主管部门的经济宏观决策失误有关。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是收购武汉荷花厂的大赢家,当年便有记者追问其成功的秘诀是不是文化,董事长朱德坤笑着岔开了,说:“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决策失误。很多企业的失败表明,钱不是主要问题,怎么花钱才是关键,怎么花钱就是一个决策问题。”这是成功者的自白。

当然,文化对企业经营和市场营销也有影响,但只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谓“企业文化”绝不局限于所在地的传统文化,而是通过拿来主义所吸收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思想;所谓“企业的文化”当然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价值必须也只能通过其商品和服务来实现。业内人士说得好,商业无国界,而文化却是有国界和地域的。自以为本地区文化优越,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不尊重他地他国的文化,就不可能赢得消费者的感情,其结果必然是自绝生路。据说,当年荷花牌洗衣机打不开日本市场,就在于日本人对“荷花”的理解与国人不同,不了解产品输入地的文化传统,也是企业文化素质不高的表现。

还是回到正题上,上面提到有学者认为,“楚文化中最大的负面特点是善开拓而不善守成”,因而,带着这种“文化基因”的湖北名牌企业逃不脱“好东西出不来”或“做不长久”的宿命。这种“文化决定论”(或“文化基因”论)是正确的吗?从全国范围来看,名牌(或老牌)企业并不具有天生的市场免疫力,它们的生存状况与特定地区的“文化传统”并无太直接的关系。据有关数据,建国初期全国约有老字号企业1万多家。1978年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有2000多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老字号企业经济效益开始滑坡。目前,全国约有70%的老字号已寿终正寝。

从世界范围来看,名牌(或老牌)企业也不具有天生的市场免疫力,它们的生存状态与所在国的“文化传统”也毫无关系。据日本民间信用调查机构的统计:1991年,破产的老字号企业为728家,2000年达855家,2001年更达到895家。美国的情况也如出一辙,2002年第一季度已经有67家美国企业宣布破产,其中不乏排名500强的公司。最耐人寻味的是,《财富》杂志对这些倒闭的美国名牌企业作了分析,总结出十条决策错误,其中数条都与过分强调创新有关,如:“过于激进冒险”、“疯狂并购,导致消化不良”、“遇到挫折时急于求成”、“纵容危险的公司文化”等。

企业界有这样一句熟语,“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成功的企业原因只有一个。”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如果把企业破产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文化,就可能掩盖企业法人或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对企业破产所应承担的责任。

再说句实际的话,目前经济主管部门最担心的并不是企业破产,而是破产难。当然,这其中的道理已经完全超出了文化学者们必须了解的范畴。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