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陶宏开教授值守本报热线966966。 
  
昨日上午陶宏开教授在本报热线室与网瘾少年交流。 记者何熠摄 
  
陶宏开教授(左)一行昨离渝。报记者周睿摄 
    ■陶宏开教授昨值守本报热线,为众多家长孩子指点上网迷津 
    ■本报“拯救上网成瘾者”行动仍在进行,欢迎读者争当志愿者 
    昨日上午,陶宏开教授值守本报热线966966,通过电话和家长、青少年、志愿者进行了交谈,本报热线室5部热线电话从上午9时到中午12时,铃声此起彼伏,非常火爆。 
    热线电话火爆 
    因为身体原因,陶教授和他的三个助手于昨日上午9时50分到达本报热线室,而本报热线电话966966从早上7点就响个不停。“请问你是陶教授吗?我的儿子昨晚到网吧玩了通宵,刚刚才回来!”家长打进热线电话的目的只有一个,请教授指点迷津,如何让孩子尽快脱离“网海!” 
    陶教授一接到电话就没法放下了,因为时间有限,他在耐心解答家长提问的同时,他尽可能地和多个家长进行了沟通。他的三个助手则忙碌在电话间,不厌其烦的向家长解释:“教授在接电话,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们说。” 
    早早守候热线室 
    从昨日早上7时开始,本报热线室门外就陆续聚集了一些家长和孩子,他们知道陶教授要到热线室来接电话,他们守候在教授必经的路上,“我们只想让教授单独和孩子谈谈,哪怕10分钟也行!” 
    从四川达州专程赶过来的刘天碧(化名)一到热线室门外,她就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了,她说在重庆大学上大四的儿子,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已经注定不能毕业了,她不知道儿子退学后能干什么。 
    排着队的家长和孩子感染了声音嘶哑的陶教授,他从此起彼伏的热线电话中抽身出来,现场面对面和家长、孩子进行了交流。中午12时10分,4个家庭的孩子争相和陶教授合影,“把照片放在床边,天天看看,自己的网瘾就不会那么大了!”孩子的话语就是陶教授的心愿。 
    拯救行动在继续 
    昨日,陶宏开教授离开重庆,这并不意味者“拯救上网成瘾者”重庆行动的结束。相反,110名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已经上路,在本报的组织下,他们将和重庆的上百个“网瘾”家庭实行对接,重庆“拯救行动”继续进行。 
    自本报上月发起征集“拯救上网成瘾者”重庆行动志愿者以来,目前,已经有300多名教师、大学生和家长在本报报名。陶教授来渝时,他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对110多名志愿者进行了培训,目前,这些志愿者已经和登记的“网瘾”家庭进行了一对一的联系,陶宏开教授走了,重庆的“陶宏开”站出来了。 
    从今日起,本报将继续征集“拯救行动”的志愿者,希望热心此项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拨打热线966966报名。 
    网迷心声 
    我们有信心戒网瘾 
    昨天,一位网迷向记者倾诉:我们都是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们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离经叛道,我们逍遥,我们标新立异,追求时尚,追求个性,我们痛并快乐着,我们虽然肤浅但我们活得真诚,用父母的话来讲我们活得很疯,活得很不懂事。 
    可是有谁知道我们的痛苦?一种不能沟通、不可理喻的痛苦。我们知道“电脑是工具,不是玩具”,我们知道上网成瘾不好,但就是忍不住;我们郁闷、无聊、好奇、好胜,还有那么一点点虚荣,因为我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我们让父母失望已让我们良心不安,但我们打游戏确实感觉爽。如果让我们不打,我们会郁闷得要死。网瘾的直接病根是弥漫于虚拟社会的虚无与荒诞情绪。 
    陈宏开教授戒除网瘾的方法是用一种坚定情绪来对付一种虚无的情绪,我们有信心戒掉网瘾。本报记者周睿刘莹 
    特写 
    他带走疲惫留下希望 
    3天前,一个60岁的老人,带着一个“战士”的情怀来到重庆,他说他要和网络游戏抢孩子。昨天下午,带着一身的疲惫,留下无限的希望,陶宏开教授登上返回武汉的火车。 
    陶宏开教授的助手阮顺利介绍,教授回武汉后将马上做三场大型报告,然后飞赴北京继续他的“拯救”之旅。“中国有上百万的青少年网虫,我的力量仅是杯水车薪,之所以单枪匹马地跑全国,我只是想在各个城市发展志愿者,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开展拯救行动!”昨日离渝前,陶宏开特意强调。 
    3天的重庆之行,陶宏开教授共开展3次大型活动,一共和7个家庭进行了面对面接触,他成功帮助贵阳、西安、天津和重庆忠县的四个孩子认识了上网成瘾的错误,并和自己的父母恢复了上网前的融洽关系。 
    “的确,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经验积累,我想救醒沉迷网游的孩子,我想呼唤社会、学校和家庭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陶宏开又上路了,带着希望。本报记者周睿刘莹 
    记者手记 
    戒除网瘾任重道远 
    最近,记者接触了重庆上百个“网瘾”孩子的家庭,严峻的形势让人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游戏制作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它并不以考虑道德社会问题为重。但是,网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制作方仅仅是一个客观原因之一,玩家(青少年朋友)主观的心理脆弱才是关键。 
    在孩子健康上网的路上,学校、社会、家庭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戒除网瘾,任重而道远。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拯救“网瘾”孩子!(记者周睿 刘莹) 
(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