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警通过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更深入地和女犯进行交流
荆楚网(楚天金报)(策划/黎阳清 文图/记者李昌建 肖丽琼 通讯员周银启 夏洪波)
聪明的女人,漂亮的女人,温柔的女人,善良的女人……她们本来和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在蓝天下,为了什么锒铛入狱、被判死刑?为情爱?为金钱?为报复?是铤而走险,还是一时糊涂?是万不得已,还是因为无知?一些最典型、最惊心动魄的故事揭开了她们犯罪之谜……
“好女人”失足成毒贩
在记者到来之前,付鸿雁已经不知道在民警面前流过多少次泪——她说自己是个要强的女人,进来之前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付鸿雁今年刚过50岁,凌乱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写满沧桑,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去年7月15日,付鸿雁夫妇因贩运毒品被警方抓获,一审均被判了死刑。
她对贩毒行为的解释曾经非常荒唐:如果不是为了给丈夫治病,如果不是她深深爱着丈夫,如果不是怕给子女经济上添麻烦,她怎么会走上这条道路?
在向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上诉状一个月后,披着一件红囚衣的她再次主动要求与管教干部胡月芳谈话。
付:我想知道律师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来。
胡:你在宣判的时候已经表示要上诉了,就没必要那么担心。
付:我不可能会被判死刑。
胡:第一次谈话时,我也告诉过你,上诉是你的权利,最高法院的终审裁定没有下,你就要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付:我出了事后就没通知女儿,怕丢脸。我爸爸今年已经75岁了。(停顿了一下,她突然失声痛哭)为了钱,我这一步输得很惨,原本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但现在由不得我想了。
胡:(递纸巾给付)别想多了,安心走完上诉这条路。就像你上次说的那样,为了儿女也要坚强一些。
50分钟后,戴着手铐、脚镣的她红着眼睛跟着管教干部回到了监室。记者始终在想,这个父母眼中孝顺的孩子,孩子眼中善良的母亲,是怎样在金钱的诱惑下,变成一个疯狂的毒贩,使其人生坐标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她的这个改变,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幸福,也毁坏了自己的家庭。而因她贩卖毒品被毁掉了的家庭又有多少呢?
她把带毒的奶制品送到继女嘴边
和付鸿雁不同,舒丽萍是因为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她用带毒的奶制品毒死了自己的继女。
在监室里,付鸿雁和另一名同样因运输毒品罪被判死刑的女犯时常还和室友们谈谈心,说说笑笑,舒丽萍则完全不一样,她看起来很憔悴,常常一个人陷入沉思。
36岁的舒丽萍此前曾是一名个体出租车司机。2001年,她和离了婚的周继斌(化名)相识,2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周继斌有个女儿甜甜(化名),在舒丽萍眼中,甜甜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有时简直就让人讨厌。为这,夫妻二人没少扯皮。
甜甜平时爱喝牛奶,开销很大。去年5月9日早上,舒丽萍来到武昌千家街调味品市场,花13元买了一大瓶奶油味特别重的奶精和4小包糖精,想以此兑水充当牛奶给甜甜喝。
在经过一家店铺时,她发现里面有一种工业用盐出售,她想起长期服用这种物质可以致癌,便想掺在牛奶中,让甜甜慢性中毒。
下午4时左右,舒丽萍回到家中,刚做完作业的甜甜看到奶精,以为是牛奶,便吵着要喝。在调好的“牛奶”中,舒丽萍加入了“调料”。
甜甜一口就将牛奶全部喝光了,半个小时后,她突然全身抽搐,身体发紫,失去神志。舒丽萍这才意识到出了大问题,她惊惶失措地将甜甜送往医院,还没进手术室,这个8岁的女孩就停止了呼吸。
警方通过法医鉴定,确定甜甜系中毒身亡。警方在中华路一个旅馆内,将畏罪潜逃的舒丽萍抓获。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舒丽萍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昔日女能人用炸药杀死“仇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武汉,喻琴算得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人物。当年,这个精明能干、性格倔强的女人主动下海,继而率先在全市创办民营市场。每做一件事,喻琴都要制造一起新闻,她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则新闻是:1999年1月15日下午,在大街上制造轿车爆炸案的喻琴,被验明正身后伏法。
1993年2月,喻琴向所在单位、某区工商局递上了停薪留职申请,然后“下海”了。“下海”后的喻琴瞅准时机,成为一家集贸市场的经理。集贸市场在她的精心管理下,一切运转正常,她在“商海”里也是如鱼得水。
1997年春,喻琴打出了一张牌,专聘下岗职工,她希望能通过此举引起社会的关注。一切都在她的计划之中,她一夜之间成了安置下岗职工的明星。她本人也被集贸市场评为先进典型。不久,她的形象出现在某杂志封面上。
1998年初,长期一帆风顺的喻琴遭遇了个大麻烦,她和某银行武昌支行发生了经济上的纠纷,双方甚至闹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一审下来,喻琴被判支付原告该银行230多万元人民币。喻琴不服,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官司的败诉对她的刺激很大,更主要的是,这几年在市场上可谓一路绿灯,畅通无阻,没想到却碰了这么个“钉子”。因而,该银行负责人鲁某此时便成为她心中的“仇人”。心理严重失衡的喻琴顿生报复之心,她向鲁某举起了复仇之剑。
5月的江城,正值梅雨季节。1998年5月10日这天是个星期天,虽然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但街上的行人仍不见少。
正午时分,只听“轰”的一声,一辆“帕萨特”轿车在前进四路与自治街交汇处突然发生爆炸,车主当场死亡,被烧成了焦炭,死者正是鲁某。
1998年5月24日晚,警方敲开喻琴的家门,当她看到进来的刑警时,她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也许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面对那双手铐,她颓然瘫坐在沙发上,主动伸出了自己的双手。
喻琴说,她知道自己会有这一天,但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审讯中,她交代了全部的犯罪事实。
在喻琴临刑前,她写下了《眷恋生命》这篇心灵独白,她在文中写道:我要用我的亲身经历和血的教训告诫大家,许多不幸原本是有机会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持何种态度,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矛盾……现在,我在为自己痛惜的同时,也想告诉我的同龄人,请不要忘了提醒自己:不要以任何事情为借口,踏入法律的禁区!

千只纸鹤,写下万般痛悔
邵晓莎,算得上是最幸运的死刑犯之一了,她一审、二审均被判处死刑,在死刑复核时却被改判死缓。或许,给她带来幸运的正是那一只只会“说话”的纸鹤。
管教们回忆着邵晓莎:32岁的她有一双漂亮、迷人的大眼睛,显得文静,大方,能歌善舞,文采也很不错。她入监的原因和许多女犯一样——贩毒。
邵晓莎有个幸福的小家庭。好端端的家因她贩毒被毁了,丈夫也受到她的牵连。1999年3月,邵晓莎得知被判处死刑后,上诉到省高院,5月份,省高院复核驳回了她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在等待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日子里,邵晓莎叠起了纸鹤,每叠一只,她就在纸鹤上写上一个字。当第一千只纸鹤展开翅膀时,她的一篇《千只纸鹤万般痛悔》的千字文也完成了。文中凝结了她对所犯罪行的忏悔,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渴望。同时,她也告诫亲人和青年朋友,以此为鉴,远离毒品。
邵晓莎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99年8月18日,邵晓莎惊喜地得到改判死缓的消息。这一天她激动的泪水不停地在流,她对生命有太多的眷念、太多的牵挂。只要能活着,多好。
目前,邵晓莎已被改判无期徒刑,她一直将和丈夫的婚纱照及孩子的照片藏在床下,时常翻来看看,成为最珍爱的物品。她的服刑表现同样牵动着亲人们,60多岁的老母亲每每提起这个家中最小的孩子总是眼泪汪汪。丈夫依然痴痴地祈盼,有一天她能重获自由,回到他的身边……
女警陪聊,送死刑犯上路
曾陪伴7个死刑犯过完最后一夜的张弛,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想与她们沟通,不能把她们当成死刑犯,要把她们当成正常人对待。有时候为一口水,一个馒头,她们在监号里能把天闹翻。但是她们也非常容易满足,一句温暖的话,能让她们始终牢记。
“与短刑犯在行为规范上不同,死刑犯或是死缓犯在第一年内显得尤其焦虑和恐慌,她们往往对申诉重新量刑寄予厚望。”张弛说,“平时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陪她们聊天,尽量缓解她们的情绪,给她们以希望,直到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下来。”
但许多时候,一旦最后的裁定下来,也就意味着她们即将告别这个世界了。
“我记得3年前枪决4名毒贩时,当时的场面让人难忘,蔡静在打牌时甚至笑得前俯后仰,显得格外夸张。”
“她真的很坦然吗?”记者问。
“没有一个人会真的坦然。有的人在大限到来前,甚至‘江湖气’很重地对干警说,你用过4000元一瓶的香水吗?你戴过6000元一条的围巾吗?其实说这些大话,正是因为她们太眷恋生活了。”张弛说。
“说实话,死囚在最后的时候是非常寂寞的,她要没人说话,那比判决的结果更令她难受。两名女警就通宵陪她聊天,但绝对不提‘上路’、‘死刑’这样的字眼。”
“谈些什么呢?”记者问。
“一切顺着她的意思。大多数会聊一些温馨的话题,比如谈恋爱的感受,小时侯的事情,以及她们曾有过的人生经历。让她们把一辈子没说完的话都说完。”
“没有困倦的时候?”
“倾诉欲望比较强的,会聊到凌晨一两点,所里会根据她们的要求,让厨师准备丰盛的夜宵,但大多数是没有食欲的。她们躺到三四点,往往又会醒来。”
“那两个小时都睡着了?”
“没有。外面有丝毫动静,她们就会从恐惧中惊醒。4点钟以后开始作最后的安排,比如写遗书。等到早晨法官到来,气氛顿时变得凝重,很多强作镇静的人会泪流满面,腿发软,上不了车,在门外站成一排的女警会帮助她们。”
张弛说,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是:珍惜现在,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也无论你处于什么境况,抑或面临怎样的困难,只要你的精神家园不倒,外界的一切都不可能把你击倒。一个人不能游戏生活——否则生活将游戏你,这不是劝诫——而是规则。
(文中女犯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