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期>>本页       
 
新闻名家的遗憾之美


(2005-02-04 08:46:49)

吴三敏(新闻前哨编辑部 430077)

美有完整之美、也有残缺之美。那断臂的维纳斯,曾有人认为她不够完美,想为她补齐千古之缺憾,但续雕上去的各种姿势的双臂,都不尽人意,最终不得不感叹:唯有残缺之美的维纳斯,才是最美的。最近拜读一些新闻名家的书作及其“回忆录”之后,我被名家们追求新闻之美的历程所感动,更被他们成名之后坦诚各自新闻历程中的缺憾所震撼。这种“缺憾之美”,犹如那美的维纳斯,更庄重,更神圣,启迪来者,超越前人。

我以为,新闻名家的遗憾之美,可从缺欠之憾、失误之憾和不满足之憾三个方面来解析。

一、缺欠之憾

唐朝刘知已在《史通.惑经》篇里说:“良史要以实录直书为贵”,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出”。史学家如此,作为党的新闻队伍的杰出代表的新闻名家们更是如此,他们以追求真理,宣传真理为已任,实事求是,爱憎分明,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追求真理,必与谬误作斗争,实事求是必与“假大空”作斗争。为此,许多老一辈的新闻名家曾因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人牺牲了生命,有的人不得不含恨搁笔,也决不向谬误作妥协。

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才被平反恢复工作。其时,已年届五十。因讲真话而历经磨难的他,投入工作后仍痴心不改,在宣传报道中坚持顽强地向腐败等丑恶现象作斗争。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最大的遗憾就是被迫停止笔耕21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恨不得把失去的那21年大好时光补回来。”

新闻前辈徐铸成在《报人六十年》一书里写道“三中全会以后,一切含冤受屈的人都得到了平反或改正……一位朋友写信给我:‘活下来就是胜利’。这是不错的。但幸存下来的人,必须真正吸取教训,尽力使这种惨局不致再现。同时,只要一息尚存,要为国家多做些工作,才能不愧对已看不到光明重临、充满希望今天的死者。”老一辈新闻名人,如戴煌、徐铸成、艾丰等,见证了以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新时代的伟大与光明,得以重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彩。回首往事,他们所最憾的是那些被历史原因所摧失的光阴,而不缺的是愈挫愈奋的追求真理的斗志。新闻名家的这种缺欠之憾,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悲壮之美!

二、失误之憾

新闻名家,并非圣人,在其走向成名的过程中,也难免有因自己的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而生发出的省悟之憾。《人民日报》记者金风,在其《艰难的长途跋涉》的文章里,也坦诚自己曾因偶而的失误而深以为憾的一件事:“1959年……六天中我赶写了六篇养猪问题的社论。其中一篇讲饲料问题的社论,我人云亦云地说,‘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意思是养猪只要青饲料,不用多少粮食。当时担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同志把我找去,严厉地问我:‘你养过猪吗?你知道长一斤猪肉要用多少粮食?’我无言以对。为了完成布置的任务而赶写违心的应时文章,这是当记者的悲哀。我愿写出我的失败和悲哀,给后来人当一块铺路的小石。”

又如《人民日报》的理论评论家沙英,回顾自己的新闻历程,对其得失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在《一个理论编辑的回忆与思考》一文中回忆道:“30多年来……(除了著书立说外),在报刊上发表了二百多篇理论文章和思想评论。这些东西有些受到读者好评,发生一定的影响;但也有的文章带有‘左’的色彩,影响不好;在所谓学术批判中也有对人作了过火的批评。例如1965年2月6日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略评杨献珍同志的三条纲’,对杨献珍同志的哲学思想作了错误的、过火的批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至今回忆起来,感到十分不安。”他归结说:“我们的报纸的理论宣传也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崎岖的道路。一方面,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我们的报纸的理论宣传也是有贡献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报纸也是有错误的,甚至有严重的错误……如浮夸风、‘共产风’的宣传,反右派、‘反右倾’的宣传,在学术上进行过火的批判等,我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在我工作的报纸的理论宣传上所犯的错误和偏差,我是有份的,应负一定的责任。”这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与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一个时代的理性审视,对一个时代进程中所犯错误和偏差的深刻检讨。他将自己工作中所悟出的道理,写出了《怎样搞报纸理论宣传》、《理论编辑应具有的素质》等篇章,给后来的新闻理论工作者以重要的启迪。从某种意义说,新闻名家的这种失误之憾,闪现出了一种崇高之美!

三、不满足之憾

新闻名家们,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所获得的荣誉,从来都是不满足的。阅读新近由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选编出版的《湖北新闻名人丛书》,11名作者所生发的不满足感,尤为感动。这些人或荣获“韬奋新闻奖”,或入选全国新闻“百佳”或“湖北新闻名人”,可谓功成名就。

对待成绩与荣誉,他们由衷地感谢的是“生活的赐于”,感恩于“改革开放激起的风雷。”但他们“把这些作品当作遗体解剖时,特别是拉开了一段距离来审视”时,都深感自己的不足,或觉得自己写得太少;或觉得自己底子薄学习不够,积累不够;或觉得自己求变求新的探索不够等等。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不足,深以为憾,警醒自己,弥补缺感,一方面提醒同仁和后来者以我为镜戒,寄希望于年轻的同行们的超越,在“这个春光烂漫华彩四溢的美好时代……谱写出更精彩的华章。”名家们这种“历史的自觉”,是一种理性之美的闪光。

名家说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善、美”。

这个“真”,就是求真务实,就是实事求是,正确地评价历史,辩证地看待自己。从认识论与实践论的角度出发,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只能相对的接近真理,而不能穷尽真理,都有一个从未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认知过程;都有一个从认识到再认识,从实践到再实践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闻名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真实地体现了这一艰难而曲折的磨砺过程。人非圣贤,谁人无“憾”。“不满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之“憾”,并善于从中吸取前行的力量,变“失败为成功之母”,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党的新闻事业之中,这就是这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原因了。

这个“善”,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党的新闻事业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史命感。这些新闻名人,就是负有这“两感”的党的新闻队伍的杰出代表。在其成长过程中,他们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以及时代的忠诚之心,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可贵的贡献。有的人,坚持真理而历经磨难,虽然有憾,但他们无悔,体现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大忠之德;有的人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或者偶而的过失,深为自责,一悔二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坦然公示于众,甘为“后来人当一块铺路的小石”,以利党的新闻事业更好地发展。这种名人之“善”,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岂不让人为之动容。

这个“美”,就是对新时代新闻文风的完美追求。新老两代新闻工作者,高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改革大旗,对破除“假大空长”为特征的八股式的“文革”遗风,探索新文风,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一斗争远远还未完结。老一代新闻名家,寄希望于后来者,弥补自己在探索新闻新文风过程中留下的“空白”和缺憾;新一代中青年新闻名家,在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坦诚不足,激励自我,警醒后人,不再有憾或者少有缺憾。这种大彻大悟,源于他们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完美追求。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些新闻名人的缺憾,应是当代新闻史上一笔新闻体验的宝贵财富。在追求美的新闻历程中,我们难免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只要有这些新闻名人敢于直面自己不足之憾的德行,那么这些缺憾也就闪烁出美的光彩。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