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期>>本页       
 
农民报记者更应贴近基层


(2005-02-04 08:46:34)

朱 萍 (农村新报 武汉 430077)

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作为我省首批下派到乡镇挂职锻炼的10名记者之一,我被安排到了鄂州市泽林镇,任镇委副书记一职。一年间,我踏遍了泽林16个村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许多闪光的东西,学习收获不少。作为一名农民报记者到基层挂职锻炼,我的感悟是,只有深入农村基层,才能深入了解“三农”,才能为“三农”提供更好的宣传服务。

一、对基层工作的深入了解,才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宣传使命

泽林镇是个比较富裕的乡镇,2003年财政收入157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3200元。泽林镇党委是被省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综合实力较强。

泽林镇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乡镇,如果老百姓仅仅只是守着几分地,是不可能致富的。如何尽快让一方百姓富裕起来呢?泽林镇一班干部想尽办法,决定从项目建设入手,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带动群众致富。几年来成效显著,仅2003年就引进外企3家,注册资金314万美元,位居全市乡镇街之首,成为引进外资的“独秀”。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极具生命力,形成了泽林四大支柱龙头企业。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发展,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使一部分剩余劳力得到安置。如楼下村、泽林村是全镇项目建设发展最好的两个村,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老百姓收入都较高。楼下村里的小孩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费用全免,老年人还有养老金。

在发展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该镇几年来,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建立起“水产、蔬菜、林果、畜禽四大支柱产业”。一批批种养专业户走上了致富之路,仅鱼鸭混养专业户就达90户,每亩增收100元。

亲历在这火热的事业发展之中,我深深被全镇干部带领群众致富,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的精神所感动,所鼓舞。我感到,泽林镇的改革开放成就,其实是我国我省农村改革伟大进程的一个缩影。置身于这一伟大的变革时代,作为一名农报记者我倍增自豪感和责任感。弘扬农村干部群众的改革致富精神,真实记录下农村改革发展的喜人步伐,是新时期每一个新闻记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了解基层干部,才能全面地准确地报道这一对象

我在农民报工作,经常接触到一些反映乡镇干部作风问题的来信和投诉,对乡镇干部没有什么好映象。在泽林的一年时间,当我与这里的干部的零距离接触时,看到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时代的气息,与时俱进,团结拼搏的精神,顿时感悟到过去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我为自己过去的认识感到脸红和羞愧。

在有些人眼中,提起乡镇干部在干什么?无外乎四件事:开会、喝酒,讨钱、“管闲事”。殊不知这其中饱含着乡镇干部的多少辛苦和无奈。在泽林的一年时间里我体会很深。开会确实是家常便饭。没有会议,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各种指导精神无法传达、落实下去;没有会议,就无法决策基层面对的一切矛盾和问题。我记忆犹新的一次会是开到晚上零点,这次会议是关于如何解决涂桥塌陷区群众面临的问题。方案提了一个又一个,办法想了一桩又一桩,怎么样给搬迁群众补偿,怎么安置等,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讨论解决。象这样的会很多很多,象这样开得很晚的会也很多很多,你哪怕只要亲身经历一次,难道还会简单地说乡镇干部只是在开会吗?

为了接待,许多乡镇干部经常要喝酒。有许多是为了应酬不能得罪的关系,更多的是为了公关的需要。这个时候他们会拿出乡镇干部特有的豪爽和热情,将客人陪好。为了拉近与农民的感情,老百姓的酒也要很畅快地喝。我是不主张喝酒的,喝多了会误事,也会影响形象,但不能一概指责,喝酒的乡镇干部作风都不好。乡镇干部为了应付入不敷出的开支以及干部、职工工资,必须向上伸手要一点,找人借一点支付过去,而为了收齐农业税,又必须向下伸手,找农民要钱,这个钱必须按国家政策要,不能强要、硬要,得一次次到农民家做工作,才能要到。说到乡镇干部所谓的“管闲事”,大到处理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安危的事;小到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琐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的各项政策、任务要通过乡镇落实于基层,下面各种各样的事务和矛盾需要乡镇干部协调处理,这样的事不管行吗?基层稳,则政局稳。正是由于广大基层干部勤政爱民的努力工作,才创造了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

置身于乡镇干部中间,我才真正懂得对人对事,一定要看主流,看本质,绝不能以偏概全,看乡镇干部作风也是如此。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精神面貌,应是宏扬“三农”报道主旋律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农民报记者,更要这样做。

三、了解农民群众,才能真实反映他们的心声

尽管我国农民的生活同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地位仍是最低的,其生活状态离小康的标准差距仍然较大,且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仍然在温饱线上徘徊,全国有近300万农民还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这是上至国家总理的隐痛、下至基层百姓的困忧。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中央给出了许多好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因诸多因素的制约,一些地方农民收入提高还是不明显。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仍未从实质上解决农民种难,卖难的问题。

农民还存在一定的负担,农民的保障还存在一些障碍,农民的消费是最寒酸的。即使在泽林这个比较富俗的地方,也存在“插花贫”的现象。我走访过不少的农户,有些农户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几把凳子外,顶多只有一台黑白电视,再无别的,更谈不上住房质量。要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有待于 “三农”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有农民的小康,才能有全社会的小康。作为农民报的记者,我们更应该多贴近群众,要多体察民情,事事处处为农民说话,实实在在为农民分忧,为实现农民的小康鼓与呼,以无愧于党赋予我们的责任。

贴近实际、生活、群众,才能找到新闻的活水之源。新闻工作者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才能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才能当好党的“耳目”与“喉舌”,才能当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宣传员。这是我到基层锻炼后的深切感受。(编辑:吴三敏)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