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期>>本页       
 
当报道“立场”遭遇媒体“市场”--以隐私报道为例


(2005-02-04 08:46:27)

黄宣传(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教科文部 430077)
  屈慧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30072)
陈三三(湖北电视经济频道 430071)

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一个有机组织,与社会政治、经济、公众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体基于具体“市场”利益的考虑,而采取不同的报道“立场”,表现一定的倾向性、思想性、指导性,也即新闻报道的合目的性。

新闻报道的合目的性,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根据具体的传媒环境而进行的新闻实践活动。本文以隐私报道为例,探讨媒体在应对“市场”时,与报道“立场”有何冲突,以及如何平衡两者关系。

一、 隐私报道的困境

隐私报道是媒体关于公众隐私的报道。《新学科新知识词典》对公民隐私权与新闻工作的关系进行界定:新闻报道不能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事务,不能侵犯个人生活的安宁,引起他们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

隐私报道因能极大地满足受众的窥奇心理而获得广泛市场,但它同时涉及新闻伦理、法律、价值观诸因素,常引起人们的争议。公众知晓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便是倍受关注的焦点。它体现了记者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较量。问题的关键在于,某人的个人隐私是否属于公众的知晓范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很难界定。

克林顿“拉链门事件”,持续一年的“赵忠祥诽谤官司”,以及近期的“高峰私生子风波”,这些本属于他人生活作风的个人隐私,经媒体爆炒成为受众的日常议程。不难发现,这些隐私报道的对象多为名人,而这些被揭隐私的名人却不自觉地陷入媒体造势中来,为自己辩白、申诉,参与把自己的隐私大而化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分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界限的难度。

并非所有关于名人的隐私报道都有市场。《东周刊》杂志因一味猎奇、制造轰动效应,刊登受虐女性裸照而被受众反感,结果黯然退出市场。可见,新闻报道并非“有闻必录”,触犯社会公德必然使媒体失去受众市场。

对普通公众、弱势群体的隐私报道,要在尊重新闻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饱含人文关怀,对新闻报道内容、形式进行科学取舍。

比如关于“北京五胞胎”的报道,如果报道五胞胎是人工受孕而生,从个人隐私来说,会引起社会广泛争议而使婴儿父母受到伤害,但从公民知晓权的角度出发,这一事件除了一胎五个婴儿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外,对事实真相的报道还具一定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在当前发达的医学技术下,人们如何面对人类自身生产这一伦理问题。

再比如对爱滋病人、受害女孩的报道,也存在争议。在一定程度上,这属于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客观报道,有利于增长公众见识,提高人们科学认识和预防问题的能力,但把握不当,很容易侵犯个人隐私,对这些弱势群体造成心理伤害,引起他们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

因此,在隐私报道中,媒体是否必须以牺牲报道“立场”来换取媒体“市场”呢?难道“立场”与“市场”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二、把握隐私报道的分寸

陈作平著《新闻报道新思路》认为,新闻分寸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即新闻自身运动状态与新闻报道追求最佳结果之间的矛盾。怎样达到效果系统的最优化状态,即处理好三者关系:反映新闻事实最优化、满足受众需求最优化、实现社会效果最优化。

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只有尽量找到三者的平衡点,才能达到新闻报道“立场”与“市场”的契合,实现媒体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

对隐私报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从业人员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思想修养 。

在我国, 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宣传政策、反映舆情、舆论监督、传授知识、交流信息等任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在作隐私报道时,心要热,头脑要冷。所谓“心要热”,就是要具有较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仅关心百姓疾苦、人们琐事(如对民工生活状态的报道),还要敢于碰硬、敢讲真话,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生活作风有效监督。 所谓“头脑要冷”,就是要善于思考,从大局出发,考量隐私报道的利弊得失,寻求最优报道时机、方式,不该报的就不报, 并防止隐私报道流于庸俗、猎奇,在满足受众知晓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

(二) 调整隐私报道方法,体现人文精神 。

要实现传播效果系统最优化,关键还是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只有通过控制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才能达到满足受众需求最优化、实现社会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在隐私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可通过控制选题、角度以及表现形式、表现方法等,调节新闻报道的手段,对新闻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规避纯客观报道可能引起的与社会伦理、商业价值的矛盾。

例如,对“北京五胞胎”的报道,一种是掩盖五胞胎出生的病理原因,只对出生进行报道,另一种是丝毫不拉地全部予以报道,哪种选择更好呢?有学者提出折衷的办法:既报道五胞胎出生的病理原因,引导人们对人类自身生产这一伦理问题进行讨论,又掩盖其父母的真实姓名、出生医院等相关信息,尽最大可能地让当事人免受伤害或减少伤害。

新闻道德可以提高新闻品质。这种努力寻求公众知晓权与个人隐私权平衡的报道,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亲和力,同时也体现了媒体自身客观、积极的报道立场。

(三) 发挥隐私报道优势,加强媒体舆论监督。

《新学科新知识词典》认为,关于公众隐私的报道应注意区别三点:一是社会活动家(如政治家、演员、作家等)和非社会活动家,后者的隐私范围比前者大;二是公开记录和非公开记录,后者如隐私案例的记录;三是公开场合和非公开场合 。

结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到我国隐私报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模式化,多对他人生活隐私的猎奇;表现形式单一化,多为浅薄的、哗众取宠的揭露。利用隐私报道易吸引受众眼球,影响力的优势,可以丰富其内涵,比如加强舆论监督工作。

首先是对社会活动家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隐私报道要敢啃硬骨头,涉足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领域,因为“其隐私范围相对要小” 。例如2004年11月3日《新周报》关于苏州贪官姜人杰的报道中,有关姜人杰大量以权谋私,帮助儿子办公司的事实,以及姜人杰日常生活收受赃款的例子,可惜这都是事后报道。如果媒体对领导高层的这些“日常隐私”投入的关注如前者一样多,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就会大大增强,市场占有率也更高,社会上的姜人杰们也会少得多。

其次,媒体进行隐私报道时,要分清场合,方法得当。1992年,美国广播公司(ABC)记者利用“兼任”的售货员身份,偷录食狮公司出售过期食品,重新包装腐肉内幕……节目播出后,记者被指控“非法侵入”和“对雇主撒谎” 。1997年,法院判处ABC公司败诉,因“采访手段不妥” 。

对于媒体来说,这是最大的不幸。揭露食狮公司不法行为的动机是好的,但由于在非公开场合触及他人隐私,反而落下“触犯法律” 的口实。 (编辑:徐蟾桂)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