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期>>本页       
 
论摄影大队伍打造


(2005-02-04 08:46:16)

杨发维 (湖北日报摄影部 430077)

近年来,随着报纸体制、机制的不断变化,新闻照片作者队伍、传输手段和交流方式的市场化和多元化,我国新闻摄影队伍的范围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摄影记者”的概念,已经不能涵盖新闻摄影队伍的全部。

一、 摄影大队伍理念的提出

2004年10月份,在桂林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提出:“目前我国新闻摄影队伍的范围划分至少应该是由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图示设计、采访策划、理论研究、图片营销、行业媒体以及行业管理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大队伍’的概念”。摄影“大队伍”理念的提出,应该说是新闻摄影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摄影大队伍概念的确立,使得传媒的摄影机制更加完善。

我们可以看到,在摄影“大队伍”的概念下,有生产者--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有指挥者--图示设计、采访策划人员;有协调者--图片总监;有总结者--理论研究队伍;有经营者--图片营销机构;有调控者--行业管理部门。这种完整的图片运作体系的建立,对于振兴图片报道,强化图片报道、改进图片报道,将起到促进作用。

二、摄影记者在“大队伍”中的作用

在摄影“大队伍”中,摄影记者起着主导作用。就像企业没有原材料就无法生产,企业就不复存在一样。当然,在摄影“大队伍”中,摄影记者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更多的外行人加入,摄影记者渐失“独门铳”地位。

一直以来,摄影记者垄断着所服务媒体的图片市场,之所以形成局部垄断,除人的因素外,还受着物质方面的制约,能玩得起摄影的人必定是少数。“黑白”时期,摄影记者靠 “黑屋子”的神秘,挡住了人们的向往。保住了摄影记者“独门铳”的地位。进入彩色胶卷时代,机械化的冲洗虽让摄影不再那样费时费力,但较高的冲洗价格和费用使不少人望而却步。近两年,数码相机的出现和普及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方便、快捷和省钱,按下快门即知拍摄效果,把“影”留下来不再神秘和困难,加入新闻摄影行列的门槛大大降低。

--网上大量图片资源,使摄影记者“垄断资本”荡然无存。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片市场的日趋成熟,使得传统的“本报记者”在媒体中不再是提供图片的唯一依靠。“9.11”事件,可谓稍纵即逝,但仍留下许多典型的瞬间,许多美国媒体刊用的并非本报“特种兵”所摄的图片,而是花钱从图片市场或自由摄影师那里买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在摄影“大队伍”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呢?

--应该更具新闻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新闻摄影的精髓和要素,首先是新闻,再才是摄影,也可以说,摄影只是一种手段,报道新闻才是目的,怎么照是手段,照什么才是目的。

大千世界里,万物纷呈,什么是新闻,什么是适合摄影形象反映的新闻,需要较强的判断力,除了摄影的技术优势外,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我们心里应该有数。拍摄时应该经常想到照片的表现手法如何新,角度如何独特;采访时要将局部瞬间植于大背景下思考提炼,一个瞬间能承载大的主题,靠的就是深入的采访,靠的就是在与被采访者心与心交流时的碰撞。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就是事件和人物的闪光点,也就是镜头对准的焦点。

--应该更认真学习,更注重生活积累。

照什么?多是在照之前思考的问题,它决定整个采访的方向。可从大局、全局中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也就是常说的宏观定位,通过宏观思考比较,定准了位,有了目标,自然知道照什么。

照片看似是一瞬间的事,但照什么应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和选择的过程。 照什么,我们从学习文件和积累的现实生活素材中来分析,回答所选择的题材和对象,符合中央的哪一条新的精神,哪一项新的政策;是否构成了当地实际生活中最突出或最引人关注焦点;选择是否找到了上级提倡和下级执行过程中最佳的冲击点;将要拍照对象的形象价值在哪里,其矛盾的焦点是否具有典型性等等。

有了这样一个比较、思考的过程,进入到采访实践的阶段,你就能很快进入角色,采访中直奔新闻主题,直奔你所关注的、你要了解的、你想知道的新闻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访实践也是检验你照什么选题正确与否的标准。摄影采访要承担验证事件的真实性,验证对象的形象性,要在弄清事件来龙去脉及背景的基础上,思考和寻找并决定表现手法的创新。

--应该换位思考、苦练真功。

应对竞争,应对创新,我们必须从转变我们思维方式入手,从摄影大队伍外寻找突破,和文字记者换脑、换位思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因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同为纸质媒体的两个方面军,两者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我们没少听到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相互的调侃,文字记者羡慕摄影的:“你们拍照片多简单,走到那里,‘咔嚓’一下,就可交了差,我们多麻烦,又是问,又是记,还得‘开夜车’。”摄影记者则反击:“你们有材料,坐在宾馆办公室可写洋洋上万字,我们不到现场搞不成事,跑得黑汗水流,最辛苦。”其实应该说两者都不轻松,各有各的苦和累,犹如隔水相望,相互看见的都只是一个表象,一但过了河,走入对方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一切都变了样。

其实文字和摄影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注重瞬间的感觉。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成在瞬间,败也在瞬间。瞬间的感觉,瞬间的思维,决定了一幅照片的成败。写文字报道,瞬间的感觉也就是灵感,有了灵感就意味着有了发现,文章也就成了一半。又比如都注重细节和现场感。摄影以观察到的细节为聚焦点,并通过摄影器材凝聚成画面,强烈的现场感借助摄影手段可使立体的画面充满动感。文字借助两者构建形象的框架,为文章的主题作最有力的论证。

另外, 摄影记者注重捕捉稍纵即逝的典型瞬间,要求快而准。文字记者注重新闻事实提炼,通过有限的篇幅概括出主要的事实,强调一个深字,文字记者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现象,一一加以比较、提炼,在思维的反复碰撞中形成主题,应该说,最后形成的每一篇稿件,都浓缩了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提炼,是心的凝聚。相比之下,文字的提炼功夫是摄影所不及的。

培养一个会照相的人容易,培养一个好的摄影记者却很难,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只知道怎么照,一个却知道照什么。也可以说,在人家文字记者研究摄影的技术时,我们摄影记者应该好好地学习他们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本领,学会了这招,会帮助我们校正镜头的焦点,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照相机的智能化程度再高,也不可能思考社会问题。敏锐地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新问题,捕捉鲜活的画面,是摄影记者的真功夫。诚然,目前从事专业新闻摄影的摄影记者还存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知识结构更新不快的现实问题。但近年来随着一批有知识、有思想、有创新的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摄影记者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一部“思考的相机”已成为现实。

三、报业集团如何构建摄影大队伍

1、完善图片运作机制。尽快设立图片总监,并赋予应有的权力。(已有专文论述,不再多说。)

2、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摄影信息队伍。这支队伍一是面要广,地区、行业、基层、领导机关都要兼顾;二是要专业,要会摄影,并具有基本的新闻素质,能及时向媒体提供合格的新闻图片;三是要掌控信息,及时与媒体沟通,以便媒体权衡报道。

3、充分利用网络,建立摄影图片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记者和各地、各部门通讯员的图片能及时展示,并实现图片编辑与各地、各部门通讯员的网上及时交流,以便对稿件随时告之处理结果和修改意见。

4、不断提高图片经营能力。使优秀图片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而且具有经济效益。

5、完善媒体摄影部的功能。今后的摄影部还应具有沟通信息、管理专职摄影信息队伍、与网络的协调、图片营销、整合图片资源等功能,使媒体摄影架构最优化。(编辑:肖曜)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