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叶子实习生陈静
春节期间,尽管雨霏霏,江城仍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朝气。记者调查发现,武汉人过年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
变化一家庭聚会“搬”到宾馆。在中南电力设计院工作的刘丰兄弟姊妹共6人,他们分别在6个不同的城市工作,每年过年都是回武汉刘丰家中过,今年59岁的刘丰感到在家中过年,做饭菜的时间比聊天的时间还要多,于是就将家庭聚会“搬”到宾馆。春节期间,一大家人吃住在宾馆,一家人其乐融融,格外放松。
变化二鱼肉海鲜不受宠,特色果蔬成新贵。家住大东门的王洪斌家中,冰箱都放满了绿色的可食用仙人掌、红色的水果型荷兰甜椒、黄色的水果型小西红柿……新鲜的果蔬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而鱼肉海鲜却退居成“配角”。“过年全家人团聚,都想吃些好的,可年年都是鱼和肉,腻了。今年我就想多买这些稀有的蔬菜、水果,享受现代农业带来的口福。”王洪斌说。
变化三“老武汉人”爱出游,“新武汉人”不出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在武汉生活了多年的老武汉人喜欢利用春节期间到周边旅游景区游玩,而许多在武汉投资创业、打工挣钱的外地人却纷纷选择了在武汉过年。今年27岁的陈清在武汉工作了三年,她说:“利用过年的时间对这个工作、生活的地方进行更多的了解,领略武汉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万种风情。”
变化四租车拜年的少,驾私车拜年的增多。据湖北远大租赁公司方学荣总经理介绍,和去年相比,武汉市民租车拜年的明显减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气不太好,另一方面是因为驾私车拜年的市民比往年增多。他说,去年公司的20多辆小车,在年前就被租赁一空,今年春节期间租出去的不到10辆。家住青山的黄军认为,驾着自己的车在给父母拜年的同时也能带着他们到武汉周边转转。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陈怀远认为,这些个性化的消费表明,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说明部分市民的消费正逐年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