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原创精选>>文艺批评>>本页       
 
[知心话]架起心灵的彩虹

去年10月23日至11月6日,我参加了《湖北日报》举办的新闻培训班。在100多名学员中,我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学习最勤奋的一位。

这次培训,勾起了我对《湖北日报》一段难忘往事的回忆。那是1969年元月,18岁的我,初中上了一年就辍学,又作为知青被下放回原籍郧西县城郊区迎安四队当了一名农民,每天上山砍柴烧砖瓦,下河拉旱船(将石头放在形似船的木板上,地上掏槽,槽里填黄泥砸实浇水,让载上石头的木板经人力牵引滑动),砌河堤,劳动一天下来,尽管浑身骨头散了架,但还要到小队会计那里找最近的《湖北日报》,就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看到半夜。那时,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加之自己处境不佳,我痛苦过、彷徨过、抗争过,《湖北日报》就成了我唯一的解除身体疲劳和医治精神空虚的读物。由于父亲历史的原因,我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却被剥夺了上学、招工、参军的权利,是《湖北日报》支撑着我的脊梁,使我昂首挺胸,走过那段有风有雨的日子。

1981年,我终于有机会进林场当了一名营林工。林场没有电视、电影,也没有图书,虽然月工资只有27元,我还是咬咬牙订了一份《湖北日报》。《湖北日报》又成了我业余时间学习政治、文化、写作的教科书,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报上不认识的字,我就查字典。

报纸读的时间长了,读多了,眼界就慢慢高了,产生了想给报纸写点什么的冲动,也就自然能对身边发生的事有了一些分辨能力。当时,林场经济效益很好,有的单位、有的部门借开会、取经等理由带人来林场“吃大户”,林场场长整天忙于接待,却无精力构思发展,组织生产,我就写了一篇题为《红旗林场宾客难酬》的稿件,于1988年6月6日被《湖北日报》采用。为了庆祝这篇处女作的发表,妻子特意为我炒了两个菜,打了二两包谷酒,为我举办了一个小型庆功会。

如果说第一篇新闻作品是瞎打冒撞、照葫芦画瓢的话,那么要想继续上稿,谈何容易。于是,看报时我又多了一个心眼。我将《湖北日报》的文章剪下来,按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特写等类别装订成册,有空就拿出来翻一翻。另外,我还买来新闻写作的书籍,一有空就看,认真研究新闻写作规律,掌握写作要领,通过学习,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偶尔有火柴盒,豆腐块在报刊上露脸。《郧西县林特产品出口创汇900万元》、《请为打工族排忧解难》、《岂能非法毁林采矿》等10多篇稿件被《湖北日报》采用,多次被省、地、县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20年来,已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有的还得了新闻奖呢!

现在,看报、写稿成了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打麻将、斗地主、上舞厅、洗桑拿等诱惑着人们,但我对这些全不感兴趣。我学习使用《湖北日报》的痴心不改,一天不看,一天不写就吃饭不香,睡觉失眠。友人对我读报写稿的生活不以为然,规劝我改变这种劳心费力、挣不了几个稿费的苦差事,但友人却不知,几十年来,我已养成了这种看报写作的习惯,它为我化解了多少生活的烦恼和工作的压力,滋生了多少人生的乐趣。一篇200字至300字的小稿变成报上的铅字,我也会高兴好几天,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屈指算来,我和《湖北日报》已有35年的交情,算得上是老朋友了,有这样一位老朋友相伴,让我看到春天的明媚,秋天的丰硕,夏天觉得凉爽,冬天觉得温暖。今后,我这个“铁杆报迷”,还会对《湖北日报》这个老朋友一往情深。郧西县林业局徐道友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