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荆楚网(湖北日报)任大文
撰稿:荆楚网(湖北日报)文慧 摄影:荆楚网(湖北日报)杨平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文慧 通讯员肖大钢 许启彤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大家再次相聚在课堂里。

城乡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

班会上,农民工子女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雷淼是随父母从仙桃来汉的,她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特殊关照。

去年六月八日,副省长辜胜阻到德才中学视察时,称赞该校是实施平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汉阳区的棚户学校。

德才中学校园一角。
编辑小语
大批农民工进城,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他们对城市的贡献,应该被我们正视。
然而,曾经,农民工子弟上学,犹如他们的父辈打工一样,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民工子弟学校在夹缝中步履维艰,“借读费”提高了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门槛。
实际上,一些城市的基础教育资源,不是紧缺,而是相对过剩。给予流动人口的适龄儿童以本地生源待遇,取消地区歧视,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城市的现实需要。
我们期待,更多的城市、更多的公办学校能打开大门,让“流动的花朵”能在城市的“花园”中茁壮成长、健康绽放……
2月18日,新学期报到第一天,下午刚上班不久,汉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胡家骥即兴奋地说:“孩子们都按时返校了!”武汉市的学生,不存在返校一说,胡家骥所说的按时返校,是指在汉阳区公办学校就读的9800多名农民工子女。
过去7年,这些孩子见证了这个城市为他们所作的一切……
70%的农民工子女交不起借读费
时间退回到1997年12月25日。汉阳区永丰乡,近千人将4所小学围得水泄不通。这些人都是在汉阳打工的农民工,上世纪80年代,他们就拖家带口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给了他们务工经商改变生活的机会,却无法让他们的子女接受平等教育:要进公办学校就读,必须交借读费,每学期400元。
汉阳区近8000名农民工子女,有70%因交不起借读费而被迫回家乡上学,有的就此辍学。
1997年,一家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棚户学校———求实学校在汉阳区永丰乡诞生。随后,惠民、花朵、前进等棚户小学相继出现。
这些学校租用民房作校舍,教科书和课桌椅都是四处搜来的废旧品,教师大多没有从业经验。但每学期仅180元学费,这让4所棚户学校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吸引了1000多名农民工子女。
由于棚户学校没有合法办学手续。12月25日,该区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欲取缔这4所学校,闻讯赶来的家长将执法人员团团围住,扬言:“拼了命也要保住学校”。
一位母亲泪流满面地说:“封了学校,伢们到哪儿上学啊!”
那天,家长与执法人员在外面僵持,教室里,孩子们仍在聚精会神地上课。
区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林诗言走进求实学校:四面透风的教室,孩子们两人挤坐一张凳子,趴在残破的课桌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写字,小手和小脸冻得通红。林诗言一阵心酸,他轻抚着一个小男孩的头说:“孩子,这儿冷,到正规学校上学吧!”“好学校俺上不起。”小男孩头也不抬,说:“这儿好,能读书。”
回到局里,林诗言将所看到的情景告诉了时任区教育局局长的胡家骥。胡家骥沉默了,在不久后的局党委会上,他心痛地说:“这些孩子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有权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不应该对他们坐视不管。”
门:从“三七开”到“七三开”
1999年,汉阳区1.2万名农民工子女中,有30%进入公办学校,其余70%的农民工子女仍就读于棚户学校。
那一年,区教育局取消了城郊接合地区22所小学的借读费。当时,全国尚在热议棚户学校的去留问题,专家学者提出“公办学校免收借读费”,各地仍在犹疑。
汉阳区的这个决定,让许多地方感到惊讶。2002年,南部沿海省份开始尝试取消借读费,汉阳区又宣布:全区49所公办小学,除8所生源特别饱和的学校,其余全部取消借读费,农民工子女入学也实行“一费制”。而且,农民工子女拥有学籍,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别无二致,农民工子女可随时插班,家庭困难的还可酌情减免学费。
那年9月,来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增至8000人。
2003年9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汉阳区又拆掉公办中学“门槛”,取消德才中学、月湖中学、61中等7所中学的借读费。
到2004年9月,汉阳区1.4万名农民工子女中,7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从“三七开”到“七三开”,背后悬着一个越来越沉重的问题———经费。
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王玉华介绍,过去,各级财政只将城市学生的教育经费列入预算,农民工子女没有这笔经费,是以收取借读费来弥补。取消借读费,这部分经费就成了一个没法填的“大窟窿”。
不过,这种捉襟见肘的日子没过多久。王玉华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财政已开始给我们‘撑腰’,去年,区财政拨款60余万元,为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兴修校舍;市财政也拨专款39万元,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
这在汉阳区教育史上前所未有。
探索:从放开到融合
2002年2月,汉阳三里坡棚户学校晨光小学被取缔,校内近百名学生被安排到公办的翠微路小学就读。
令人诧异的是,部分家长并不领情,他们把孩子往别的棚户学校转。来自孝感的农民工陈良说:怕孩子在公办学校里受歧视。
为此,翠微路小学决定在晨光小学原址成立分校,为农民工子女开辟一个小世界。维修校舍,建微机室、音乐室,向每个学生赠送一套校服……每逢运动会和大型庆祝活动,分校、主校一起主办。
设分校,阻隔了歧视,但有碍理解和沟通。2003年夏,五里墩小学副校长刘慧民下班时,看见一个小女孩在主校大门外怯生生往里张望。小女孩说:“我是分校的学生,过几天就要回老家了,回家前,想看看城里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回去好告诉村里的伙伴。”
孩子的话,对刘慧民触动很大:这些孩子不可能终身游离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
2004年1月,五里墩小学撤掉分校,张灯结彩迎来分校的孩子。
那天的升旗仪式,由原分校学生主持,来自农村的张瑶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向国旗致词,台下掌声雷动。
撤掉了分校,但农民工子女仍被单独分为6个班,平常城乡孩子之间鲜有来往。2004年9月,张瑶等10余名农民工子女向学校提出,要和城里伢一起学习。
在汉阳,第一个提出以“融合教育”消除城乡差异的,是德才中学。
2003年9月,该校招进220名农民工子女,占当年招生总数的50%。在迎新大会上,校长陈长俊说:“台下有许多同学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正在为我们这个城市作贡献,他们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
实践中,德才中学引导孩子们以宽容和欣赏的心态相处,取长补短。2004年3月,该校开展“手拉手”活动,选取80对城乡学生,自愿结成对子,相互介绍一个好朋友、互写一封信、共度一个周末。
通过这项活动,城里伢和农村伢成了好朋友,双方家长也建立起联系。
在德才中学的带动下,促进城乡学生融合,成了各公办学校的一门“特殊课”。
永安堂小学给农村学生开设了拼音课,让城市伢教农村伢普通话;七里中学经常组织足球赛,充分发挥农村孩子身体素质好的特长,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五里墩小学专门开设心理调适课,规范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和礼仪,增强孩子们的自信;翠微路小学还开辟了一个特别的“跳蚤市场”,城里孩子将闲置的衣服和学习用品摆出来,农村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和土特产,互赠互换,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从放开到融合,汉阳区正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行。下一步,龙阳湖、拦江堤、墨水湖、永丰等4所中学将实行“一费制”,白鹤村小学将办成农民工子女特色学校,区财政将按照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比例予以补助。该区还准备把技术教育引入中学,让有需要的农民工子女在学校获得一技之长。
汉阳区委书记刘传铁感慨地说,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农民工作为城市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汉阳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解决好其子女就学问题,地方党委、政府责无旁贷。“春季开学在即,我们正积极采取一费制、就近入学等措施,确保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
1月13日,德才中学8年级7班教室,上演了一场“南腔北调大荟萃”。7班是个混合班,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各半。为了让城乡学生相互融合,班主任齐琴作过很多尝试。她越来越感觉到,引导孩子们认识和欣赏异质文化,是促使城乡孩子相互接纳的根本。
为此,齐琴决定利用寒假前的最后一节课,给孩子们办个联欢会。联欢会分乡音、乡情、乡曲三部分,孩子们用各自家乡的方言和民歌,展示故乡的风土人情。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漂亮的张云。她清了清嗓子,先用普通话说:“我的老家在黄冈,我们那里管大儿子叫‘大毛’,把‘小’叫作‘细’,把‘吃’叫作‘啮’,下面我就用家乡话为大家说个小故事。”她腔调一变,说起了黄冈话:“大毛跟细毛在啮甘蔗,啮得几香哟。这时候,他们的姆妈来了,姆妈说:‘大毛莫光顾到自己啮,帮细毛啮一下’……”浓重的乡音和绘声绘色的表演,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张云刚下场,就有几个武汉同学拉着她说:“你的家乡话真有意思,教教我们吧。”张云爽快地收下了这几个“徒弟”。“俺是河南的!”台上,来自河南登封的高山峰开了腔:“俺老家的景儿可多了,有少林寺,有龙门石窟;俺老乡也有名,有常香玉,有任长霞。春节欢迎大家到俺们那厢去玩,尝尝俺妈包的饺子,再听听俺们村戏班演的豫剧,可美!”“干脆你先唱一个吧!”台下的同学起哄了。“俺不中,俺是个破锣嗓子,唱不了,嘿嘿!”“那我们今天就到你家吃饺子去!”“中,待会儿跟俺一起回去。”民歌开唱了。李静和李贝是来自洪湖的一对小姐妹,一首悠扬婉转的《洪湖水,浪打浪》听得同学们如醉如痴;汤迪来自广水,别看他平时嗓门不大,唱起家乡的《采莲船》却是中气十足;张曼和张杰是黄梅人,两人搭班演唱了一段《天仙配》,台下的同学也跟着哼起来;武汉伢黄海燕嗓子好,特意唱了首《山路十八弯》,清亮的嗓音征服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民歌表演结束后,几个学生搓搓拍得发红的手,大呼“过瘾”。
联欢会到了“乡情”环节,大家抢着上台讲述各自家乡的年俗。川妹子廖春莲上台时,还没开口眼圈就红了:“我是四川乐至人,我们家乡过年好热闹。我想回老家,可家里穷,买不起车票,我已经8年没见过奶奶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见到。”说到这里,泪水已涌了出来。
喧闹的会场顿时静了下来,几个女孩子触景生情,也抹起眼泪。“怎么会这穷啊?”“她跟奶奶的感情好深啊!”台下的武汉伢小声议论着……
突然间,响起一个声音:“廖春莲,等我拿了压岁钱,明年过年一定给你买张车票,让你回去看奶奶!”
齐琴循声望去,那是一个武汉伢。“今年去我家过年吧”,“去我家吧”……同学们热情地向廖春莲发出了邀请。
廖春莲擦干眼泪笑了,齐琴却落泪了。泪珠儿,有为春莲难过的,大部分却是被孩子们感动的……
专家点评
13-15岁是孩子自我意识高涨、心理冲动激烈的时期,是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引导不同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城乡学生和谐共处,共同成长,十分重要。
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是平等,目标是促进城乡学生共同成长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如果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是不平等和歧视,那么衍生出来的很可能是对他人的不理解和对社会的逆反。
汉阳区为城乡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城乡学生形成健康心理,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意识和处事态度,促进城乡学生间道德上的相互借鉴和共同进步。此外,它还促进了教师建立起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职业的升华,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杜时忠德才中学针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创造性地提出融合教育的理念及其阶段培养模式,将文化融合视为人格养育、知识建构和身心发展的基础。
在该模式中,融合的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的目的。它既包括城乡文化、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认同,也包括教育主客体之间思想行为的沟通与融通,同时还包括学校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与整合。
该模式将教育的系统性、社会性、民主性、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了,紧扣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使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得以全面彰显,其创新意义与应用价值远远超乎中学教育的范畴,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湖北大学教授周德钧
[资料]融合教育试验
我们的融合教育试验,起源于对大量农民工子女的调查研究,起源于正视城乡文化的差异,起源于众多教师朴素的农村情结。
我们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当中不少人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情结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们关注教育中的这一特殊群体。
城乡学生各自的背景文化———城乡文化,各具优势和特色。我们通过“我爱我的家乡”系列演讲比赛,城乡学生小手拉小手等活动,充分挖掘了城乡孩子身上教育资源的互补性,让城乡孩子在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甚至竞争,培养城乡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我们积极探索“阶段培养模式”,根据学生间融合的程度分阶段、按计划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努力创设师生间学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让融合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景。
我们希望全社会共同创设有利于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氛围。我们将进一步通过城乡学生间的融合,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融合,推进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缓解社会进步中的“阵痛式”代价。(德才中学校长、高级教师陈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