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博文生活>>本页       
 
江城盲人村:在黑暗中演绎动人的故事


(2005-02-24 06:40:01)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徐汉雄

在繁华的江城,零星地散布着数处以盲哑人为主的残疾人聚居区,人们习惯称之为“盲人村”。冬去春来,日复一日的风雨人生中,盲人村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汉口二七路的支农社区,有着武汉最大的一个盲人村。

盲人村其实是武汉星光机械厂的两栋7层楼的盲人宿舍区。星光机械厂是一个福利工厂,上世纪六十年代,散布于江岸区各个街落的盲人集中到了这个工厂,并在此安家落户。经过30多年的岁月变迁,最初有120多户年轻的盲人夫妇,走的走,散的散,现在的支农社区仍有40多户盲人家庭。

同这个盲人村一样,青山工人村街桥头社区、汉阳显正街鼓楼社区等处的盲人村,都是福利工厂的产物。

连日来,记者辗转奔波于青山、汉口、汉阳的街巷深处,敲开一扇扇盲人家庭的门,一个个沉睡在时光深处的故事,醒来后呈现在记者面前。

火海救险熏坏双眼

盲人村里的“村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双眼一抹黑,基本上都是因为后天的各种变故而致盲。

姚波生是星光机械厂原厂长,1958年的一场火灾,对他后来的生活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那年冬日的一天,位于汉口黄家墩的一间民房失火,时年24岁的姚波生,年轻力壮,第一个冲入火海救险,忘情与火魔搏斗,两个小时后,大火被扑灭。可是,经过一场烟熏火烤,姚波生的双眼看东西一片模糊,后多处医治也没有好转,两年后,双眼竟完全失明了。

桥头社区的芦小梅女士,则是因多年前的一段婚姻失明。当时,前夫沉迷于吸毒,她苦苦相劝无果,不知暗地流了多少泪,不幸将一双动人的大眼睛给哭坏了。

更多的人,则是因为幼时的疾病,导致失明。支农社区的郭爱珍与老伴,都是儿时的一场发烧致盲的。

双手摸开生活之门

因为他们曾有过光亮的世界,后天的突然致盲,使他们都有过痛不欲生的迷茫,又都慢慢从失明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在黑暗中摸开生活之门。

青山桥头社区的盲人喻可荣,今年62岁,他是1972年在军工企业因工伤双眼失明的。他说,当时他在床上痛哭了一场,感到这一辈子完了。但后来,他慢慢地变得坚强起来。按规定,他本可享受工伤待遇,坐享其成。但他不愿就此虚度人生,主动要求调到青山工人村的东风机械厂,与其他残疾人一道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他骄傲地说,在厂里,双眼看得见的聋哑人负责前面几道工序的生产,看不见的他们则摸索着从事部件的总装工作,互相补缺中,工作效率并不比正常人差。

因为看不见,盲人的听觉变得特别敏感,“能分辨出汽车拐弯时的声音”。

他们的手更灵巧,买菜时,靠手能感觉到蔬菜新鲜不新鲜;能摸索着给儿女喂饭、穿衣,把儿女拉扯成人;有的还掌握了绝活,诸如修理电器之类。桥头社区的芦小梅女士,就会穿针、织毛衣,毛衣还能织出多种花样来。

暴风雪夜的投石问路

盲人村的住户有个共同点:夫妻多系双盲。因为同病相怜,他们的婚姻也都异常稳定,很少有吵闹的。

盲人村的居民也最懂得惺惺相惜,相互协作。一起手牵着手过马路买菜、逛街,这是盲人村里最常见的情景。

每有外人来访,支农社区的陈绍希老人总忘不了讲述那个风雪之夜的故事。那是1967年的一个冬夜,陈绍希的孩子生病,当时正值大雪天,邻居郭爱珍一家闻讯,立即起来帮忙,两家4个盲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往头道街赶。4个人都看不到路,雪又大,为避免滑倒,他们采用原始的“投石问路”方法,凭着石头落地的声音,感觉路况的差异,判断积雪的深浅,是否有冰窟窿。两站路,硬是摸索着走了近两个小时。

这个故事,饱浸着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广播是盲人的最爱

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听广播成了许多盲人的最爱。在盲人家庭中,收音机就如普通人家中的电视机,是他们最常用的娱乐设施。他们从广播中,感受外界的变化,触摸生活的色彩。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改制,原来在工厂上班的盲人纷纷退休赋闲在家,加之子女已长大成人,为排遣寂寞,一些盲人自发成立起文艺小组,每天下午,大家不约而同聚到一起,吹拉弹唱。无论是在支农社区还是桥头社区,你都能发现多名擅长乐器的盲人。桥头社区的盲人艺人还组成了“阳光”宣传队,积极为社区的各项活动献演,加强自身与外界的交流。

对盲人这群特殊的群体,社会对他们也是关爱有加。对没有退休金的,政府全部给他们办了低保,居委会的人还不时来给盲人住户做卫生,逢年过节,还会送来慰问品。

前年,青山区政府特地为桥头社区的盲人村,修建了一条通向外面的宽阔平整的大马路,便于数十名盲人出行。

采访中,一些盲人表示,要是社区能组织回一些盲文书籍就好了。支农社区的陈绍希老人说,他现在所能阅读的,还是多年前厂里发的盲文《邓小平文选》,十多年来只能“看”这一本盲文书,都能够倒背如流了。

盲人村曾走出“十佳少年”

因出生在特殊的家庭,盲人村的孩子往往懂事得早,也较有同情心。

郭爱珍的女儿聂秀萍说,大约从5、6岁时,她就知道自己家庭的特殊,常想着如何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外面碰到残疾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上前助一臂之力。

汉阳显正街鼓楼社区,盲人家庭只有5户,但这个小小的盲人村,曾因走出了一个“十佳少年”肖想莉而闻名。

肖想莉4岁时被父母遗弃,显正街鼓楼社区的胡菊清盲人夫妇收养了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肖想莉从小就挑起了做家务、照顾养父母的担子。

在汉阳莲花湖小学读书期间,肖想莉学习勤奋,助人为乐,同学平时送她的点心、水果,她都留着回家给养父母吃。1993年2月8日,14岁的肖想莉在家附近的公厕里发现了一个约2个多月的弃婴,肖想莉将女婴抱回了家,精心照料。

因为这些感人事迹,肖想莉先后荣获“武汉市十佳少年”、“中国百名好少年”称号,并成为“最年轻的东方之子”。

肖想莉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品格,是曾经许多盲人村孩子的缩影。同他们的父母辈一样,他们独立而自强,有的还考上了大学。

正如桥头社区的盲人喻可荣所说,盲人的孩子们都很健康,兴旺发达,令人欣慰。


[记者手记]浅吟低唱情亦豪

记者徐汉雄

因为后天的不幸遭遇,这些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看不到晨曦日落,欣赏不了风花雪月、飞瀑流泉,更不知天何以阴晴、月何以圆缺,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他们同正常人一样,工作着,生活着,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只是比常人付出更多,更懂得生存的不易与可贵。但再苦再难,他们没有放弃,在自己独特的人生轨道上且歌且舞。

他们无法轰轰烈烈,只是一路上默默无闻,平静而有条不紊,但他们的浅吟低唱,一样穿透黑暗的迷雾,豪情声震人生的长河,激起朵朵涟漪。

他们的冒难而进,令常人肃然起敬,更添生活的勇气,在此,为他们祝福,愿他们一路平安快乐。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我爱我家】母亲的选择
·
【楚天夜话】做生活的主人
·
[随笔]三口之家过大年
·
[随笔]斜风细雨不须归
·
[随笔]感受真情
更多
读书札记
·
读《悠悠边关情:记励兵育子模范军属杨进群》
·
[新作评介]读黄艾艾小说《我的心在跳舞》
·
[博闻]“红杏尚书”妙写春
·
燃烧的激情——读《退伍不褪色——“119”老兵的最后三天》
·
[艺林·开卷录]最美的矢车菊
·
[随笔]台州一株紫藤花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