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拍卖行的知情人士说,拍卖行通行的原则是:拍卖仅仅提供了一个公平的交易渠道,至于委托人与竞买者有什么更“深”的目的或者做法,拍卖公司作为中介一般很难知晓。就如同商场和银行,都为顾客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但顾客在进行交易后到底拿商品或金钱去干些什么,则商场与银行并不去管。
其四,卖假古董。原浙江中澳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林1996年在杭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40万元的价格竞拍得10件书画作品。后经专家鉴定,其中6件作品是假货。由此引发了中国拍卖史上的第一起因画作真伪之争而引起的买家状告拍卖公司的诉讼,也就是当年沸沸扬扬的“中国拍卖第一案”。
北京市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总经理透露:这两年,北京市出现了很多短命的文物拍卖公司。有的只拍了一场就关门了。他们是因为一次赚够钱改行或者就为了替违法活动充当交易渠道而成立,再或者是经营不善破产,都很难讲。
2005年1月14日,在“荣宝2005年迎春书画拍卖会”的预展上,66岁的知名画家韩美林发现一幅署名“韩美林”的《八骏图》并非自家手笔,这幅画起拍价为18万元-28万元。
随后,韩美林通过律师向拍卖公司发函,要求对方立即撤销对《八骏图》的拍卖,之后,对方虽然撤除了该拍品,但是却拒绝提供委托人资料。
一位拍卖业内人士表示:“从法律意义上看,拍卖行即便不把有争议的作品撤拍也没有问题。因为拍卖行已在《拍卖规则》中郑重声明对拍品瑕疵不做任何担保。拍前预展三天,不就是让买家、藏家经过认真鉴赏后再做决定的吗?”
紧接着,韩美林发现从1999年到2004年各拍卖公司一共拍出了246件署名“韩美林”的作品,其中95%的作品他个人认为有问题。
韩美林要打赢这个官司,从法律上来说,就必须再找一群权威的专家重新鉴定此画。但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指出:哪个专家的鉴定结果可以比韩美林本人更有说服力呢?但是谁又能证明韩美林本人没有说谎呢?言下之意,如今拍品真伪的鉴定都被人为操纵了。
此前也有一宗案例吵得沸沸扬扬:2003年,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一部《晋索靖书出师颂》,被故宫博物院行使优先购买权,以2200万人民币购得。而关于此作的真伪专家意见不一,甚至有人认为,嘉德和故宫博物院收买部分专家操纵鉴定结果。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但是拍卖行与鉴定专家的关系却越来越扑朔迷离。
一位拍卖公司的老总对记者说,自己公司员工曾花费很大精力征集到了一对乾隆时期的粉彩瓶,请了一位很出名的鉴定专家来鉴定,该专家一口咬定是后仿的。拍卖公司只好退回委托人。
谁知没过几天,就听说那个鉴定专家从委托人手中低价买走了这对粉彩瓶。据称,这对粉彩瓶后来被拿到香港,拍了将近一千万港币。
拍卖行重新洗牌
为了整治文物拍卖行业这种混乱局面,去年5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勒紧缰绳,对全国拍卖行洗牌,重新审核拍卖公司的资质。
这是自1992年我国出现文物拍卖以后,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就文物拍卖资格进行审核。以后只有获得此许可证的拍卖公司,才可以进行文物拍卖活动。而且拍卖的标的要全部报文物部门备案。而在此前,拍卖公司拍卖文物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
国家文物局负责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对全国现有的拍卖公司的文物拍卖资格审核已经基本结束。共有100余家拍卖公司取得文物拍卖资格。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审核要求,申报企业必须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此外,国家文物局还特别强调,文物商店不能经营文物拍卖,文物拍卖专业人员不许在社会上兼职等。
这个门槛看起来似乎并不高,可是没有通过审核的拍卖公司依然占去了1/3的比例。北京市有9家公司被淘汰。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处有关人士表示,以后文物局每年都将对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和取得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年审。如果发现违规现象,文物部门将重新考虑该公司的文物拍卖资格。
而在实际操作中,文物商店不能经营文物拍卖、文物拍卖公司必须具备5名以上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等等硬性规定,让很多拍卖公司很是不满。
一位在国家文物局工作20余年的退休官员摆出了一个现状:全国100多家文物拍卖公司,每个公司5名专家,也需要500多名。加上在职人员不许在社会上兼职、国家鉴定委员会成员不许参加等限制条件,一些中小城市61岁至90岁的文博系统高级职称的专家已经被全面瓜分,有的躺在病床上已经不能行动的老人也担当了拍卖公司的专职人员。有的拍卖公司在跟专家签约时,甚至明确要求,不用来公司上班。他们能不能对所供职拍卖行的拍品起到有效鉴别真伪的作用,无从考查。
“这是一个不得已为之的办法。在当前情况下,对于规范市场,也是会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这位文物局退休官员说。
(据《新京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