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民俗城市>>本页       
 
六旬翁挑战悬棺安置千古之谜 提出“纤拉说”构想


(2005-02-28 07:47:24)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重庆消息)春节期间,重庆63岁的退休老人罗能全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悬棺的专题片后,萌发了破解悬棺之谜的念头,在经过反复揣摩和试验后,他提出了悬棺安置“纤拉说”。

26日,罗能全老人在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根据他的“纤拉说”构想,古代人安置悬棺步骤如下:一、准备:24名纤夫首先爬上山顶,巨大的棺木用船运至洞穴的垂直线下,顶上的纤夫将纤绳放下,将船上的2~4名纤夫通过一个吊箱提升至洞内,进入洞内的纤夫将吊箱暂时放在洞内,待收工时做返回的工具。二、升棺:待纤绳将悬棺拴好后,由顶上的纤夫拉动纤绳将悬棺向上提升,升至洞口时,由洞内的纤夫将悬棺拉进洞内。由于山顶地方狭小,古人采取了循环拉纤的方式,纤夫向前拉1~2米后,排在前面的纤夫就到最后面去拉,依次循环,就可以解决场地问题。三、越障:悬棺上升的过程中如遇到岩石阻碍怎么办呢?罗能全老人称,发现的悬棺下部有两个圆孔,专家对此无法解释,他推测,这两个圆孔是由船上的人拴绳控制悬棺上升方向用的。

罗能全老人还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论证,罗能全计算后认为,通过人力安置悬棺绝对不是问题。悬棺按500公斤计算,加上悬棺与悬崖的摩擦力,他在请教一名物理老师后认为,拉力可能需要750公斤。除去正在轮换的纤夫,按18人正在拉纤计算,每人分摊也不过40余公斤,这点力量对一个成年人来讲是很轻松的。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我爱我家】最是那一回头的“提醒”
·
[艺林·妙意曲]筝韵如酒
·
[艺林·声声慢]觅春何须东郊去
·
[艺林·昨夜灯]智慧之爱
·
[随笔·偶然]书店里的民工
更多
读书札记
·
[随笔·朝花夕拾]着尽美人衣
·
[艺林·昨夜灯]一辈子的童话
·
读《悠悠边关情:记励兵育子模范军属杨进群》
·
[新作评介]读黄艾艾小说《我的心在跳舞》
·
[博闻]“红杏尚书”妙写春
·
燃烧的激情——读《退伍不褪色——“119”老兵的最后三天》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