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重庆消息)春节期间,重庆63岁的退休老人罗能全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悬棺的专题片后,萌发了破解悬棺之谜的念头,在经过反复揣摩和试验后,他提出了悬棺安置“纤拉说”。
26日,罗能全老人在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根据他的“纤拉说”构想,古代人安置悬棺步骤如下:一、准备:24名纤夫首先爬上山顶,巨大的棺木用船运至洞穴的垂直线下,顶上的纤夫将纤绳放下,将船上的2~4名纤夫通过一个吊箱提升至洞内,进入洞内的纤夫将吊箱暂时放在洞内,待收工时做返回的工具。二、升棺:待纤绳将悬棺拴好后,由顶上的纤夫拉动纤绳将悬棺向上提升,升至洞口时,由洞内的纤夫将悬棺拉进洞内。由于山顶地方狭小,古人采取了循环拉纤的方式,纤夫向前拉1~2米后,排在前面的纤夫就到最后面去拉,依次循环,就可以解决场地问题。三、越障:悬棺上升的过程中如遇到岩石阻碍怎么办呢?罗能全老人称,发现的悬棺下部有两个圆孔,专家对此无法解释,他推测,这两个圆孔是由船上的人拴绳控制悬棺上升方向用的。
罗能全老人还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论证,罗能全计算后认为,通过人力安置悬棺绝对不是问题。悬棺按500公斤计算,加上悬棺与悬崖的摩擦力,他在请教一名物理老师后认为,拉力可能需要750公斤。除去正在轮换的纤夫,按18人正在拉纤计算,每人分摊也不过40余公斤,这点力量对一个成年人来讲是很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