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韩晓玲 实习生周红梅
我们的先祖曾经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他们和哪些动物紧密关联?古往今来,自然环境有何变迁?现在,我省考古界人士正致力于——让动物骨骼“开口说话”
这两天,省考古所副研究员武仙竹又要奔赴郧西县,继续进行黄龙洞的考古工作。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里相继出土的5枚人牙化石不但有望补上人类演化长链中的一个缺环,大量动物群化石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古人类生活的环境。
动物考古已成为考古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古动物遗存保留密集区,我省动物考古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迅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古动物与古人类关系密切
我国第四纪时期许多绝灭种动物,如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华南巨貘、大苏门羚等,一般在更新世结束时期在许多地区就已相继消失。然而直到新石器时代,湖北的大地上仍时见它们活跃的身影。以前所发现大苏门羚生存时代最晚的是我省房县樟脑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1万多年,近年这一记录又在秭归官庄坪遗址被打破——此处出土的动物标本中发现了大苏门羚,生存时代约为4000多年前。
古代以家畜殉葬的习俗很普遍,最早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将野生动物作为随葬品,则不多见。但在官庄坪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却发现了以多种野生动物殉葬于同一墓中的奇特现象。更为惊人的发现是,一座约4000年前的墓中出土了大熊猫标本,成为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以大熊猫为殉葬品的墓葬。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当时人类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之间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
在锄耕农业尚不发达的远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自然经济使人们与许多野生动物唇齿相依。武仙竹说,三峡地区的家畜驯养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但从史前至较晚的明代,野生动物却始终是该地域居民的主要肉食资源。新石器时代,秭归柳林溪遗址的古居民以野生水鹿为第一肉食对象,这在我国史前文化遗址中非常罕见。
巴东店子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一枚青鱼咽喉齿,可说是目前世界上所见到的最大记录。根据其大小与体长比例推测,这条青鱼活体或可长达2米左右!三峡先民生前食鱼,死后又常以鱼随葬,甚至还有死者“口含大鱼”的现象。这种崇拜,说明鱼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先民的驯养与渔猎
先人在秦汉时期已掌握了家马的驯养、阉割和分类使用等,如秦皇陵兵马俑坑中的驾车马一般被阉割过,骑乘马多为公马。那么在此之前呢?近两年,考古专家通过对枣阳九连墩楚墓车马坑的研究发现,这些驾车马均为公马,说明先秦以前可能尚未对马进行以分类使用为目的的普遍性阉割。
中国是世界家猪驯养起源中心区,目前最早的家猪被认为是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年。湖北秭归柳林溪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中,经鉴定发现有六七千年前的家猪,在南方地区时代较早。清水滩、朝天嘴、红花套、中堡岛等遗址出土大量家畜骨骼,猪骨尤多,可见当时这一地域以猪为主要的饲养业就已比较发达。
三峡考古证实,渔业是该地区主要经济特征之一,临江的各个古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大量鱼类骨骼遗存。有的鱼骨坑深达1米多,坑口长达2.6米,坑内的鱼骨成堆成片堆积,与兽牙骨混杂叠压,显然是食用后丢弃的垃圾。
专家分析,早在先秦时期,三峡居民便已掌握了在湍急的江流中深水捕鱼的渔业方式。除此之外,他们还懂得手抓、锥刺、石砸、叉鱼、网鱼等方法。而狩猎则是制造弹丸、追捕野兽。
考古人员曾在店子头遗址采集到大量经切割、敲打而呈破碎状的动物骨骼,经武仙竹鉴定,可辨认的动物达4纲35种。这不但体现了当时数量繁多的野生动物种群和人们卓越的狩猎、捕捞能力,也反映出他们进食肉类的方式和数量。
折射着环境的变迁
目前,湖北动物考古发掘中通过筛选技术的使用、动物群标本最小个体数统计、小动物群研究对象的拓展等方法,使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近10万年以前,生活在黄龙洞深处的古人类,经初步研究乃是中国及东亚最早的晚期智人。他们生活的环境怎样?
该遗址发现的印度假吸血蝠、普氏蹄蝠等小动物化石回答了这个问题。前者是生活于南方阔叶林带宽大洞穴里的动物,后者则是生活于宽大、多层、有地下河流的洞穴翼手目。这表明,当时人类居住的洞穴宽敞、有水,外部环境是阔叶林带,而现在已大不一样:洞穴较为狭小,下层被堆积物掩盖,洞外是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林带。
据武仙竹介绍,与狼、猪獾、野猪、獐、梅花鹿、水鹿等带有一定广布性和长期性特点的大动物群相比,小动物群的地域选择性较强、生存时代相对较短,所以其时代和环境指示性往往很强。
小小的动物骨骼,折射出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997年,考古人员对距今约10万年的神农架犀牛洞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的42种动物化石中,有不少是热带、南亚热带动物。武仙竹认为,这反映当时气候炎热,降水量丰沛,植被以森林为主,同时说明世界上除西藏之外海拔最高的这处旧石器遗址,当时海拔应该比较低,才能允许大量喜热动物生存。更有趣的是,据此而对神农架10万年来上升量和上升速率做出的推论,竟与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一致。
店子头、柳林溪遗址等出土的大量森林性野生动物骨骼,反映当时这里的早期自然环境是森林茂密、降水丰沛、水质清洁、野生动物繁多。而现在,三峡地区已很少有这样的野生原始森林植被,而以人工次森林为主。气候、水质、野生动物种群等方面也变化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