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访谈>>话题>>本页       
 
著名画家王广才做客荆楚网(图)


(2005-08-08 18:08:59)

著名丹青国手,号称国画界画鸭“一绝”的王广才正在武汉举行山水花鸟精品展。在此期间,应荆楚网邀请,王广才将做客东湖社区嘉宾聊天室,与您一同走进山水画卷。欢迎各位朋友的参与。

时间:4月25日下午4点整

地点:荆楚网·东湖社区嘉宾聊天室

进入现场   http://chat.cnhubei.com/

提前提问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10&ID=188650&page=1

嘉宾介绍:

  王广才,山东邹平人。 1963 年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水专业毕业后赴青海四十年,先是从事教育、舞台美术工作, 1986 年进入西宁画院成为专业画家。王广才先生曾担任青海西宁画院负责人。作为专业画家,他的大写意国画山水雄奇沉郁,泽古功深,深受同行和识者赞赏。他更精于花鸟画,《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称其“尤善画鸭,往往一笔而成,灵动传神”。

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邀请到著名画家王广才先生做客荆楚网嘉宾聊天室。欢迎王先生的到来。

王广才:大家好:)

主持人:王老师,青海有这样的民谣 :“ 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毛驴,王广才的鸭 ”,请问您怎么评价这句话?您是否会觉得很有压力?


王广才:没什么压力。“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毛驴,王广才的鸭 ”,是群众对我的厚爱。物各有性,人各有情,各有各的表达方法,性情不一样,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不能笼统类比,所以我没什么压力,我只跟自己的过去比,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人们习惯于讲哪个画家是第一,哪个画家是第二,其实不能这样讲,艺术本来就不能类比,我就是我。


主持人:有的人可能对您画鸭的的速度、趣味感兴趣,有的人可能更看重画内的精、气、神,您是怎么理解这两者的关系?

王广才:中国绘画有优良的传统,山水人物花鸟最主要是体现精气神,花鸟重情趣,山水重气势。我采用的大写意的笔法较多。我们这个民族,艺术也好,武术也好,中医也好,都讲究气。画的关键也是讲究气。所谓“一笔画”不是简单的“一笔”的“笔”,而是“一气呵成”的“气”。


主持人:感觉您的青海山水画大多有一种沧桑感,甚至沉重,而我看过您的鱼鸟水墨,很灵动很有情趣,这是您转换工作状态的一种方式吗?


王广才:这还是基于感情。当我在画某一幅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的情绪,有时睡着睡着就会爬起来,或者画画,或者写首诗,或者画出沧桑感,或者画出轻灵感,都是因为情绪的冲动。情绪到了哪里就会做到哪里。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不但攻于山水画,也擅于诗词,每幅画的题目都特别有情趣,很有诗意,我试把它们整理到一块,就是一首诗,您听听是不是恰当:


    布哈河畔 冰雪欲消昆仑暖


    青沙山下 河源清溪涓涓流


    河峡泛绿 山高牧云低


    源头鸥歌 雪岭大荒西


王广才:谢谢,真是非常好!


主持人:那还是因为您的诗情好。您能不能谈谈诗和画的关系?


王广才:古人在论书画时常说“书画同源”。诗和画,有一种内在的关系,也许表面上并不是非常明显。诗与画是否搭配,就看你的意境需不需要。需要的时候,诗在画中的意境、或者画对诗的诠释才能充分体现;如果不需要,画中配诗反而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成了多余的。我的诗,我不把它叫诗,叫“画余拾韵”,因为我的画没画完,意犹未尽之处,捡拾起来成了诗。


主持人:您在六十年代去的青海,应该是“上山下乡”的那一批吧?


王广才:其实也不是。我们那一代,63 年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就献身西北边疆,去了41年。


主持人:那当时是不是很苦啊?


王广才:是的,那是大西北,边疆,连咸菜都吃不上。不过当时真的不怕苦,并且是非常高兴,因为怀着一种纯真的理想。


主持人:这段经历对你创作有什么影响?


王广才:有弊也有利。青海是很荒凉,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但并不是说是好的地方就一定对人有利,比如温室里的花朵,能顶得住风雨、能有所成就吗?在那种很艰苦地方,非常能磨练人的意志。要是没有这四十年青藏高原的生活提炼,也就没有我现在关于青藏高原的画。对画画来讲,讲究的一个是技巧的基本功,一个是生活的基本功。没有对一个地方的生活提炼,你要想表现那个地方的艺术,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当然,对生活提炼以后,你还要有自己的悟性。


[网友]星光大道请问,在国内当代的画家中,你比较欣赏谁?

王广才:这个问题过于绝对化,对艺术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像我们当代的,徐悲鸿、李可染这些老一辈的画家里,各有各的风格、特长,不能绝对的类比。千万不要去排第一第二第三。这些大师们到了他离开人世之前,仍会感觉自己的东西不够心目中的高度,这都是正常的。


游客032929:我是北京网友,去年看了您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非常欣赏您的大山水,不知武汉人反响如何?


王广才:武汉人民对我是厚爱的,在展览过程中,有很多朋友和前辈都来了,他们看了,都夸奖我(笑),反响非常好。当然,也有一些夸过头的了,像大师啊什么的,感觉有点过了。不过,我会把他们的夸奖作为加油站,不断奋斗。


主持人:您是1986 进入西宁画院后,才成为专业画家的,那以前您是做什么工作的?业余的作画?

王广才:是的,这是一种天性。我是从小就爱画画,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一直画到现在,无论做什么工作,画画是缺少不了的,每天晚上,我会把床铺上的棉絮掀开,在上面铺纸作画,全身心投入。


主持人:那您觉得,专业画家跟业余做画会有什么区别?


王广才:区别很大。专业作画,首先是时间上会有保证;然后就是环境条件的保证。因为,做其他工作时,你迷画,别人可能会说你不务正业,这主要还是大家不理解这项事业。不过,业余作画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画画的很多功夫在画外,所以,做其他工作时,你可能广泛的接触社会,了解很多繁杂的世象,感知很多画外的功夫,对作画也是会有利的。


主持人:记得以前您接受采访时说过,要学画画,就要甘于寂寞甘于吃苦,这与“感知画外的功夫”有没有矛盾?


王广才:的确,这是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单位也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偏重。比如你在做某个工作的时候,不一定是自己甘心去做的,那么,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联想到绘画上,处处留心皆学问。但是,如果心太散了,就不专一了,这是个大问题,有些人是什么都能干,但什么都不精,这样没有强项也是不行的。


主持人:说到强项,可不可以说,您的强项是作画,在作画领域,您的强项是画鸭?


王广才:不能这样说。做一件事还是需要适当的机遇和条件。我是不见真山不画山,并且,希望画出一些独到的东西,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内容,但那时没法见到青藏的山,当然就不能画山水了。画花、画竹、画鸭,是因为见得着。后来,别人请我画鸭,我能看得见,就画,画了大家都喜欢,就成名了。其实有时自己也不想画,但大家都要看我画的鸭(笑)。


游客032929:在网上看到您这次在武汉还展出了花鸟画,您什么时候会在北京展出您的花鸟画?


王广才:以前在北京办画展的时候,主办单位也提到过办花鸟画展。但我的花鸟画的跨度面不大,因为我主攻方向是画山水。估计五年以后吧,争取在北京再办个画展。


游客153446:谁对你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是你的老师吗?还是其他的人?


王广才:都有。主要还是老师的作用。在花鸟画上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张茂材老师,还有余希宁大师,余大师今年已九十三岁了。


主持人:您从学校毕业后,居青海40年潜心作画,还记得什么时候开始为大众熟知的吗?这里有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


王广才:分界点应该是79年至80年吧。那时有一个契机,79年国庆三十周年大典,展览了我的一张竹画,后来被出版社制作成年画发行,这样一下子为大众熟知了。


主持人:有报道说“王广才不精明于包装炒作,故较少有人知晓这位朴实的画家”,并且您也说过“要想学画,需立志甘于寂寞,甘于清贫”。那么,您怎么看待包装炒作、潜心艺术与艺术共享三者之间的关系?


王广才:这是很头痛的事,艺术本来是寂寞之道,既然潜心画画,你就没有时间浪费了去包装炒作。


我认为,包装炒作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做法。艺术应该自然的流露,硬去包装炒作是欺人的。即使包装,也应该基于自然,比如办画展,好不好由观者去说,不能刻意的去包装炒作,特别是伪包装,对艺术的损害很大。


主持人:记得您在谈到中国画与西洋画价格与价值的问题时提到,一个国家,艺术的价值是与其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的。您会如何看待中国画的经济前景?


王广才:一方面,价格高低与艺术质量的高低并不是成正比的,这与历史的、社会的、欣赏的传统等很多方面有关。


另一方面,中国画体现一种意向,是把看过的物象存于心中,然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在作画,所谓“胸有成竹”。这与西方画的写实风格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并不能说西洋画的价值就一定高于中国画。


随着我们国家的繁荣、国力的增长,世界上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画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国画的价值也在逐步的提高,我个人非常看好这个前景。


主持人:您是“有感才作画,无情不写诗”。在常人眼中长年不变的苍山雪原是不是在你的眼中人性化了?


王广才:对,是这样的,一般的人到那儿一看,什么都没有。对我而言,青藏的山,是一种原始的律动,在那儿能看到地平线,看到宏大的气势,倍感自身的渺小,那种自然的状态能彻底的净化人的心灵,这是在其他地方不能让得到的感触。


主持人:您在自己的山水画集扉页上题:石涛云:“墨黑丛中天地宽”。我则曰:“墨旗不到”。能不能解释一下“墨旗不倒”?


王广才:中国画的发展是漫长的。宋朝以后山水画用墨才丰富起来,并达到顶峰。中国画用线也好,用气也好,如果少了笔墨,就谈不上气韵生动。只有在笔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展现中国画。所以我提出了“墨旗不倒”,也就是保持民族特色的东西。


主持人:实际上您在创作过程中,还引用了西洋画的画法,是不是?


王广才:在用色方面,只考虑固有色,不考虑条件色,在用光方面,只考虑局部,不考虑整体,这是中国画的不足之处。所以,我在作画时是会借鉴一些西洋画的技巧,但不是完全按照西洋画的笔法来运用,这种运用,实际上也不是刻意的,有时会是无意的,所以,有的人评价我的画,有西洋画技巧,但却找不到西洋画法的痕迹。我借鉴的西洋画的空间感,有点类似中国人说的“气场”。


主持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听说,王老师为这次我们这次访谈填了一首词?


王广才:嗬嗬,是的,刚才在车上匆忙写下的:


       水调歌头——荆楚有感

        天落长江水,神载武昌树。
        
地灵人杰天运,萃汇楚国域。
        
铜铸黄锤大口,屈子人中风度。
        
敬仰得千古,通途达四海,平湖耀明珠。
        怎把握,怎神算,未定数。
        志其所难成功,行其所志足。
        敢向大道何勘,必当足下起步,云雨出平俗。
        星空诺渺际,无限心头露。


主持人:感谢先生好词,吟词抚今怀古啊:)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据说您还是推崇用速写的方式纪录生活体验,为什么?


王广才:感情是机器代替不了的,任何工具代替不了笔下的情怀,笔能引思。画中山水,必须自己去走,才能有感情,有了感情才能去画。


游客032929:您在这儿接受访谈时写了一首词,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时为什么没写首词?


王广才:呵呵,那次,主要是嘉宾太多,实在没时间。这次是也是时间紧,在车上写的。


[网友]Joo:真的有所谓的灵感么? 对此王老您有没有什么体会?


王广才:相信灵感。但灵感是在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表现意愿时才会出现的,它是长期生活积累之后的突然爆发。当然,还有悟性,还有思考,需要能动的去触动、去改造你的客观对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境。


主持人:我们这里面有一些学美术的学生,您对他们会有什么建议?


王广才:既然干了这一行,就不要怕苦,不要怕寂寞,不要赶时髦,这样,你就一定能成功。


主持人:好的,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王老师,感谢大家!


王广才:幸苦你们了,也谢谢大家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房产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汽车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