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编辑部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合办
资料提供:陈张娜 李熊董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当九一八日本侵略军的炮弹在沈阳北大营炸响的时候,荆楚大地就发出了反抗暴日的呐喊。四年以后,古都北平响起一二九运动的春雷,湖北民众遥相呼应,江汉之间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可是,潮头刚起,就被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党当局镇压下去。
七七抗战爆发以后,国共两党第二次携手合作,中国共产党从根据地走向全国,湖北的抗日救亡运动重新崛起。这时,江城武汉枢要丛集,群贤毕至,一度成为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共中央长江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武汉领导所属党组织,巩固和发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恢复和建立了南方各省党组织,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支劲旅———新四军,掀起了辐射全国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新高潮。
这时,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配合下进行抗战。那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东方反法西斯战场投兵最多、战线最长、历时最久的武汉保卫战,虽然由于最高当局的片面抗战、消极防御而致失败,却以广大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使日军元气大伤。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历史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抗日主战场的重任。武汉沦陷后两个月,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南下湖北,经过艰苦奋斗,发展成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一块以湖北为主体而跨连五省的拥有5万主力部队、30万地方武装和民兵、9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了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这块根据地孤悬敌后,抗击着15万日军和8万伪军,一直坚持到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尽管这时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甚至掀起反共高潮,湖北境内的国民党爱国官兵仍然在新四军第五师和湖北人民的配合支持下,于随枣战役、枣宜战役、反攻宜昌战役和鄂西会战中重创日军,拱卫了陪都重庆。
湖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人民对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一部湖北抗战史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李先念与新四军第五师

武汉沦陷后,中共湖北地方组织在敌后组织了相当数量的抗日武装。为汇集这些抗日武装,建立一支集中统一的主力部队,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派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南下湖北,建立中原抗日根据地。从此,鄂豫边区的抗日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统一,成长壮大为新四军第五师。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第五师发展到5万余人,歼灭日伪军4.3万人,解放了横跨鄂豫皖湘赣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1300万人口,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为李先念(左一)与新四军第五师指战员在行军途中。
中共中央长江局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夕,武汉成为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为了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运动,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设立中共中央长江局。同时组成中共代表团,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继续推动国民党的改革和进步。不久,两个组织合并,对内称长江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由于长江局及所属组织的努力工作,国共两党高层谈判连续举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南方各省党的组织迅速恢复建立,新四军改编及东进抗日任务圆满完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掀起高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长江局不仅为这一时期抗战新局面的开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为以后党在国统区的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对后来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上图为长江局负责人之一董必武。下图为长江局与新四军部分负责人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合影,左起:张云逸、叶剑英、王明、秦邦宪、周恩来、曾山、项英。
新四军在汉成立

1939年10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中共中央长江局按照中共中央指示,负责新四军的组建工作。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随后,湖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相继改编为新四军。图为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九一八事变后湖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随后相继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湖北地区的中共组织召开群众示威大会,发布各种宣言、通电、宣传大纲,武汉爱国学生相继出版爱国刊物,宣传抗战,讨论国事,揭开了中共湖北地方组织领导的人民抗日斗争的序幕。图为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的反帝大同盟出版的抗日丛书。
声援北京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京发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并迅速发展至全国。12月20日,武汉三镇70余所大中学校7万余名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日爱国示威游行。25日,应城10余所学校学生举行爱国集会游行,遭到县政府血腥镇压,死伤40余人。武汉学生当即于30日举行声援应城学生爱国行动的总罢课,并组团赴应城慰问。安陆、宜昌、襄樊等地的学生也举行了爱国游行活动。图为声援北京一二九运动的武汉学生。
中山舰壮烈殉国

武汉失守中山舰奉命开赴汉口,担任武汉军民安全转移的护卫任务。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在金口上游赤矶山附近执行任务时,遭到6架日军飞机的轮番扫射轰炸,身负重伤。全舰官兵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在接连击落4架日机之后,因救援无效,于当天下午15时沉入附近水域,舰长萨师俊及25名官兵遇难。一代名舰中山舰壮烈殉国,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慷慨悲歌。图为一代名舰———中山舰。
七里坪留守处

1938年3月,由鄂豫皖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战场,同时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建立汉(口)蚌(埠)通讯处(通称新四军第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其后,中共湖北地方组织以留守处为基地,开办抗日干部培训班和党员培训班,恢复和建立党的地方组织,使之成为在鄂东地区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支点。图为七里坪秦氏祠训练班旧址。
汤池训练班

1937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在董必武指导下,通过统战关系,以湖北省建设厅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的名义,创办湖北省农村合作社人员训练班(通称应城汤池训练班),培训进步青年知识分子。随后,派遣培训班干部分赴各地宣传和组织农民群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农村抗日群众运动。训练班因此成为中共湖北地方组织在鄂中发动武装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图为汤池训练班部分师生在驻地合影。
《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办

1938年1月11日,经过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方面的多次谈判,《新华日报》在武汉面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唯一报纸。该报高举抗战、团结、进步大旗,深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欢迎,成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催人奋进的号角。《新华日报》在许多城市设立分馆或分销处,是当时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武汉沦陷前夕,《新华日报》迁往重庆。图为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