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7期>>本页       
 
提高经济新闻可听性


(2005-08-14 12:04:58)

南红雯 陈兵 徐月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 430022)

     许多从事经济报道的广播记者,常常为经济报道的可听性而苦恼,因为经济报道往往专业性强,技术术语多,数字堆砌、报道面窄,远不如其他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来得丰富、生动。那么,经济新闻记者如何不负使命,使经济报道既能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又能把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与人关系密切的新闻以形象而生动的方式地表现出来呢?
    
     一、以人为本关注经济活动的主体,体现经济新闻的公正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在政治观念的影响下,反映经济工作的经济新闻大多是以公式化、程式化的方式进行,因而往往是见数不见物,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这种报道当然是枯燥乏味的,听众形容这种经济新闻是统计报表,没有可听性。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经济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的渗透力也越来越强,经济报道不仅要从经济工作的角度去报道经济问题,更要关注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时,要突出人在经济报道中的中心位置,揭示经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体现经济为人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条好的经济新闻,不仅要反馈有用的信息,还应折射出思想的光芒,一方面挖掘人物思想魅力,一方面作者通过对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的分析,提出观点,“寓情于理、以理制胜”,给人以深思、启迪。
    
     二、多学多看,记者应努力构筑多元化知识结构

     作为经济记者,除了新闻业务之外,还应当让自己具备一定的经济专业知识,甚至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这对做好经济报道是大有裨益的。

     很多记者不是经济学专业出生,很多都是半路出家,但是要吃透经济新闻事件的本质,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让老百姓听得懂,就必须准确无误的理解经济领域里的那些专业术语和特有现象。 “专业”并不是让你在报道中,囫囵吞枣,长篇大论使用许多人们不懂的名词术语,大量引用数字。表面上似乎相当专业化,实际上让人看不明白,甚至头疼生厌。真正的专业人士,即使再宏观的经济问题,都能够深入浅出,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和切身利益,通俗亲切地加以说明。

     不仅宏观经济报道是如此,微观经济报道也是一样。记者有了经济头脑、经济眼光,才能从平凡的事实中看出经济意味。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对其宣传报道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在经济报道,特别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经济报道中,要求记者对繁杂的经济关系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对浩繁的经济表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飘忽的经济形式具有准确的前瞻性。这些能力的获得 ,除了要在学识、阅历、经验上的厚积薄发以及对素材、资料、细节最大限度的占有以外,还要多接“外脑”,多使“拐杖”,兼容并收、外为内用。
    
     三、触类旁通,善于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任何一个作品,都离不开形式。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在题材上、内容上下工夫,而不太注重表现方式。一个好的内容如果不会表现,也可能会让人觉得干巴巴的,善于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作品会大大增强吸引力。

     1.经济内容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如今,经济已经渗透到了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经济新闻就是社会新闻,我们姑且称之为社会性经济新闻。其经济内容和社会价值融为一体,既对经济有所反映,又能触动社会某根神经,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2.缩短新闻距离,关注普通人的经济生活

     所谓新闻距离是指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受众心目中的兴奋点之间的距离。很显然,越接近受众的兴奋点就越能吸引受众。然而,在我们的经济建设中,有些重工业或工业原料生产业,如机械、化工、钢铁,并不与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直接的密切联系。报道这些题材,就不像报道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内容那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我们又不能因此而放弃对这些领域的宣传,于是,我们就应当努力找到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能发生内在联系的那个层面,或者是连接点,变间接为直接,可听性就会大大加强。

     3.化平凡为神奇,用独特视角寻找好新闻

     如《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会领导专场参观代表未过半数》,细心的记者观察到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会“门前冷落鞍马稀”,来的人还不到平时开会时的一半。于是记者及时转换思维角度,没来的代表都到哪儿去了呢?通过在代表驻地的了解调查,许多与会代表“有的忙于相互拜访,有的忙于跑部门要钱要物”,结果把参观展示会抛在一边。由此记者发出“实施‘科教兴鄂’战略,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而不是口号”的呼吁。

     4.巧妙运用音响、语言,烘托气氛、增加新闻感染力

     运用各种音响,充分体现声音优势,是广播的特色,成功运用音响会大大加强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报道的可听性。连续报道《赤壁市官塘驿镇兴隆煤矿透水事故前前后后》,第一篇就大量运用了被调查人的原声音响,以记实的风格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记者艰苦调查的经过和事故被隐瞒的严重性。
       (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房产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汽车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