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7期>>本页       
 
企业报问题性报道的采编


(2005-08-14 11:57:26)

李百滔(武钢工人报 430080)

     问题性报道,其采写难度远远高于表扬性稿件等其他形式的报道,然而其生命力、影响力、作用力在媒体中却有着突出的表现。近年来,传播媒介中的问题性报道,在质和量上都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但在企业报这个板块上,与不断发展深化的改革开放形势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这里面既有采访写作具体思路、方法、技巧上的问题,更有企业新闻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的认识问题。

     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有人说企业报只能讲好话,不好谈问题;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泻药。问题性报道是让企业吃泻药,恐怕难办。诚然,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不希望受到媒体的批评、暴露自己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性报道是“得罪人”的事情,吃力不讨好。但是,传播媒介、企业报纸如果因此而放弃问题性报道这一方式,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甚至严重危害党和国家利益(特别是企业的利益)的错误、过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则是一种严重的失职行为。只要我们正确看待问题性报道的意义、作用,在采访写作时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就能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能将“得罪人”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就能推动企业的工作。
    
     一、为何要写问题性报道

     首先,暴露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批评是传播媒介、企业报纸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职能。有人说企业报是自家办的“黑板报”,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大黑板报”不仅仅只是写表扬稿,也可以写批评稿、写问题。这是因为,企业报纸和任何传播媒介一样,具有反映舆论、影响舆论的特性和舆论监督的职能。传播媒介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当然也包括企业存在某些问题的事实。在企业走向市场竞争的今天,企业报拿起批评的武器,尤为重要。

     其次,研究问题报道是当前企业报新闻改革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在企业面临深刻变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急需企业报人去揭露、去分析、去研究。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习惯走报喜不报忧的路子,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报纸,更是“以表扬稿为主”。如何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走上既报喜又报忧的实事求是的路子,不断提出生产经营、企业改革中的问题,剖析深层次的矛盾,探索解决的办法,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进步,是目前摆在我们企业报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再次,勇于暴露问题,是企业职工民主管理、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企业广大职工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呼声、要求甚至不满,通过电话、上访、读者来信等形式反映到企业报的编辑部,这是他们关心自己的企业,信赖自己的报纸的举动,是他们民主管理企业的行为体现。传播媒介若是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播,势必加强与促进他们与舆论工具之间的信赖程度和密切关系,也势必激发他们民主管理企业、增强主人翁意识。例如,我参与策划与撰写的《成本效益纵深行》连续报道,就是对武钢经营成本情况“暴露问题”的报道,由于敢于碰硬、及时批评,特别是发动职工群众参与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使当年企业“成本效益”收到正面效果,在冶金行业赞声不绝。其中《工程为什么多手转包?》一文,为武钢当年工程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方法与思路。还有《待释放的积压的“钱能”》一文,揭露企业“数以万吨的钢材静静地积压在库房里”背后的诸多问题,都是职工有反映、报纸有探讨、批评企业经营问题的苦口良药。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报积极开展问题性报道,及时揭露、批评企业中的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环保、福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不良现象,努力满足职工需要,受到职工的青睐和欢迎,从而提高了企业党委、公司领导层在职工中的地位,密切了企业领导与职工群众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一工作与形势要求和与职工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做得远远不够 。有些新闻工作者和公司有关部门的领导,思想观念尚未更新,还心存疑虑,怕乱了阵脚。实质上,揭露问题,积极地开展批评,已成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杠杆;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愈来愈离不开问题性报道和积极的批评。因此,端正和提高对问题性报道的认识,改进这一报道形式的方法和手段,是当前企业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二、如何采写问题性报道?

     问题性报道含批评性报道性质,其思路却又与之有别:它重在客观、中性地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探讨问题“怎么解决”、揭示问题“前景如何”,要求有“问题意识”和与之相关的“大局意识”,重在摆事实、讲道理、立得高、看得远,具有正面宣传效果。问题性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有时需要调动多种报道手法:运用解释性报道手法阐述事件深层次背景;运用分析性报道方式揭示大量信息表明其观点;运用连续性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注意力加重报道分量;还应具有言论功效,对记者的政治素养和采写功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记者在慎重又敢碰硬的前提下,应该特别重事实准确并讲究方法、策略,还要熟悉企业、懂得管理者心理以及了解市场趋势。

     采访提问巧用角度与技巧。武钢工人报有一名记者去采访质量问题报道,开门见山道:听说你们质量工作出了很多问题?对方马上反感道:我们的质量工作好得很,谁说问题找谁去!碰了一鼻子灰。又去了一名女记者,婉言道:听说你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方谈起了质量整改进展,又倒了一肚子苦水,谈出了许多质量问题。记者就此写了一篇很有分量的问题性报道《质量异议引起的思考》,在头版登出引起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又如我采访《工程为何多手转包?》这一重大问题报道,直切主题别人根本不和你谈,之后我几乎是装扮成一个“线人”的身份,与有关人员甚至在与熟人、亲友聊天中获取详细具体材料。文章见报后犹如一枚炸弹,引起强烈反响。

     撰写问题性报道要有问题意识。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要始终带着问号:我的这篇新闻提出问题没有?有没有新意?针对性强不强?是否探索了答案?读者还会有那些不满足?等等。比如,其他记者还在赶写安全工作动态时,你提出《违章作业为何屡禁不绝?》问题;当人们对“三角债”问题议论纷纷时,你追问《无形的手哪里去了?》;当企业为“以领带耗”现象困扰时,你回答《企业内部利益关系如何货币化?》,总之,当你拟就一个新闻标题,跟着打一个“?”看是否“立得住”,设问解答一旦“用熟于心”,永远就会“快三拍”。

     深入调查用事实说话。与表扬性报道相比较,问题性报道更应用事实说话。分析以往的批评性报道,有一种重说理、不重事实的倾向,如记者不重视在采访中悉心观察、捕捉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事例、具体的细节,不适当地加进客观事实之外的议论,结果弄得报道“事微理巨,道貌不和”,游离新闻本源,不能使受众信服。典型事实、具体细节哪里来?全凭记者深入实际、艰苦采访而得。我在《成本效益纵深行》、《工程为何多手转包?》、《商业秘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等问题性报道过程中,通过现场耳闻目睹 ,详细占有第一手材料,表达自己“企业人”的观点,读者则从这些具体事实的阐述中,自然得出了作者希望广大群众得出的结论。

     准确是问题性报道的生命。问题性报道是直接暴露、批评一个单位或个人错误现象的,其政策性、原则性、策略性都很强,因而准确性要求也很高。如果疏忽大意,马虎从事,造成事实上的出入,就可能影响企业,伤害同志,造成混乱,不仅问题解决不了,还可能使企业自身陷入被动。因此,记者要有一丝不苟的作风,多方面听取意见,反复核实事实。采写“成本效益纵深行” 系列报道时,我曾纳闷:“一口气提出十几个问题,领导会不会不高兴”,没有想到这篇报道在行业工作会上被全文宣读,备受肯定。原因是文章很有分寸,准确地提出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文风质朴含蓄,语言俏皮得当。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文章是要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的,这与作者的文风有直接关联。标语口号式的批判,审判式的吓人,或以上对下压制人,或街坊邻里的打街骂巷之类,凡下作的“痞子”文风是完全要不得的,那决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还有,问题性报道的文字若是太露,暴露无遗,虽能体现分量,但因刺激性太强,效果未必好。因此,作者要善于使文字含蓄、俏皮些。要看似轻松,却寓意深刻、很有分量。例如《3万大军破冰雪,几家坐井观天人》一文:“一夜大雪使厂区各主要道路白雪覆盖。清晨,武钢各厂3万大军上道。”叙述到这,文章笔锋一转,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颇见分量的文字:“下午3时30分,记者骑车沿厂前大道察看,见主干道35号、37号、39号、41号……门前白雪依旧,竟找不到一兵一卒。公司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军令’早已下过,不知他们为何按兵(冰)不动?!”这段文字具体、实在,特别是短短一句“不知他们为何按兵(冰)不动?!”情态毕现,境界全出,在含蓄之中对错误进行了批评。

     健全法规制度,确保道路畅通。企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正如学者专家所指出的社会现实是:企业问题性报道其道路往往是不通畅的。它严重存在五难问题:一是采访难。一些被暴露单位往往对记者采访设置障碍,甚至刁难。二是稿件送审难。某些领导采取护短的态度,对他们被批评的下级竭力包庇,怕上级也怕下级,怕引火烧身 ,怕丢乌纱帽,扣压甚至否定送稿。三是见报难。在企业新闻单位,主编往往首先撤掉记者采写的问题性批评稿。四是解决问题难。批评性稿子一旦见报后,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被批评者吵闹不休,上窜下跳,鸡犬不停,甚至有打不尽的官司,扯不完的皮。五是作者处境难。有些记者、通讯员或提供情况的人,常常因此而遭到歧视、排挤或打击报复。要使问题性报道道路畅通,需要新闻工作者有特殊的修养和勇气。但是,仅靠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得有大环境好气氛,对提供情况和采访问题性报道的人,切实予以法律保护,企业甚至给予一定形式的表彰和奖励。对那些拒绝批评甚至打击报复的人,应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和制裁。同时,也包括对事实上造成出入、甚至搞假报道,严重损害单位或个人名誉的作者,应承担法律责任及相关处分。唯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性报道道路畅通,使这朵带刺的玫瑰常开不败。
     (编辑:徐蟾桂)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房产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汽车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