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7期>>本页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 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


(2005-08-14 11:32:32)

    赵虎 王欣(武汉广播电视局电视新闻中心 43001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不仅成为党和政府在施政上一面高扬的旗帜,同时也成为媒体在新时期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的时代标志色。

     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使我国的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连的意识形态也及时跟进。民生新闻便在这样深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期“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纪录百姓的生活实态。

     众多民生新闻节目无疑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如同潮起潮落,民生新闻在经历一段高歌猛进的成长后,现在有些归于平淡。如何实现民生新闻节目品质新的提升和跃进,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内容与形式从来都是任何题材的电视新闻必须仔细考量的,作为民生新闻也概莫能外。

     内容上,发挥已有的优势,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民生新闻应有选择地向公共新闻领域延伸,将“民生”与“公共”、“国计”有机地集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

     A.以平民的视角洞察百姓的生存状态,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普通百姓为核心角色,以平凡事件为叙述主体,展示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民生新闻的成功发端,无疑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民生新闻必须坚持传统,然而,我们无需回避这样的事实:民生新闻在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和成长过程中,在初显耀眼的光芒以后,便逐渐显露出整体性的疲态和踏步不前--内容浅表化,单一化,同质化,流于琐碎、琐细,市井化,有的甚至庸俗化、低俗化。热闹有余而精彩不足,成了民生新闻的表征。一时的市场追捧便疏于精细整理和打磨,使得民生新闻表现得较为粗糙,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媒体公信。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要尊重和满足受众,但不能一味地迎合,而应更多地考虑怎样满足受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民生新闻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如何上一个档次和水平呢?如果不仔细琢磨并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将无法突破制约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

     我们在高度关注百姓生存、百姓意识、百姓情怀的同时,亦不可忽略培养百姓的公民意识。法制时代的法治国家才会实现百姓由市民向公民的转变。作为媒体,有这样的责任。这就需要在民生新闻的范畴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以提高民生新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品格。

     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现代公共生活空间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阐释和传播,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市民的公民意识以及市民的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和矛盾,化解冲突。

     “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是“公共新闻”的基本内涵。它的诉求是在民生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这与民生新闻强调关注身边小事、家庭琐事是不同的。我们在民生新闻中,以“公共新闻”的理念设置议题,将政府和百姓连接起来,并引导群众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那些公众关心、政府关注,有条件或有可能解决的事情才可能纳入“公共新闻”的议题。在这样的议题设置中,百姓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从参与的角度与社会公共事务一起构成新闻互动,形成舆论声势,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主动与政府决策层保持沟通和联系,十分重要,而不是可有可无,它关系到问题的解决进程。百姓以公众的身份,参与公共领域的事务,参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并最终分享公共生活的成果。这样,百姓由关心自己事、身边事,到关注大家事、周围事、社会事、国家事,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意识体现。通过公众问题的一个个解决,重构媒体、政府、受众的关系,引导公众议程,配合政治议程,培养公众公共意识,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提高传媒影响力、公信力。百姓提升了自我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制作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来,从而实现了栏目操作的良性循环。

     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并不冲突。“民生新闻”是关怀民众,情为民所系;“公共新闻”则是尊重公民作用,想办法提高公众在应对社会问题、解决公共事物中的能力。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认为,民生新闻的可消费性可能会局限在更倾向于报道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把受众定位为老百姓或者大众,而公共新闻是公众。公众本身的内涵比大众应该说更具有某种社会含义,特别是公共新闻突出公众的权益问题,这个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提升。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可以充分说明,在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以后,民生新闻的内在品质得以升华。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曾播出过这样一条新闻:一位男子骑着枣红色的高头大马,在闹市的人行道上得意地溜达。警察拦住他,告诉他不能在街上骑马。警察说,《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马车不能上马路。男子振振有词:“可我这是马,它没有拉车,你规定了马车不能,可没规定马也不能。”市容部门接到了举报,匆匆赶到现场,他们说,按规定市区内不能养家畜。男子说,它不是家畜,我也不让它干活,它是我的宠物。怕它随地大小便,我还给它屁股上戴上了兜兜。如果新闻到此为止,这充其量就是一则滑稽新奇的社会新闻或者民生新闻,“1860新闻眼”的记者做了另外一种努力,他们采访了相关部门和法律专家,发现并没有法律法规禁止在街头骑马。于是他们设置了一道问题:马究竟能不能上马路?一万多观众通过短信参与到节目中来。短信平台成了新闻的延续。

     这期节目客观效果是,观众争着去查阅交通、防疫、市容等各类法律文件,试图找出骑马者合法或不合法的根据。立法部门则开始研讨,将之写入法规。在报道基本事实的同时,新闻传媒者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就是在民生新闻中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所形成的效果,即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创造公共新闻话语,搭建社会和谐的公共平台。

     这样,民生新闻就寻求到了舆论监督和政治昌明并行不悖的出口,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民主化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通道。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把话语权进行转移和分配,赋予全体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民众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从而使得民生新闻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为了提升民生新闻的公信力、美誉度、引导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民生新闻应着重处理好民众关心与政府满意之间的平衡。为民尽力,要关注公共利益,避免自说自话,避免百姓平民意识形态的过量渗入。

     B.作为民生新闻在内容上应加大“大众经济”的成分。经济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任何一个人都是“经济人”,都不可能跟经济生活没有关系。经济与体育、戏曲等不同,对后者的关注程度取决于个人的爱好,不喜欢的人可以不看,但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影响,而经济则不一样,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生活在其中,都必须去面对它,它是生存的基础,百姓既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民生新闻中的经济尤其要讲究“大众视角,实用落点”,给百姓以实实在在的生活帮助。有调查显示,受众对经济新闻最希望获得实用信息;实用是受众选择经济信息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C.民生新闻应加强“国计民生”意识。“国计”与“民生”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住房、汽车、社保、医保、就业、升学、存款等等,总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从宏观政策中找到相应的对应关系,都能指导、帮助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及政策法规和百姓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正因为如此,观众希望媒体不仅要报道生活事件,更要作出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他们期待从中获得重要和有用的信息,用以指导下一步的生活决策。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说:“一个具有‘卖点’的传播产品,应该有好看、有用、重要三个基本元素。”市委书记说的和百姓生活要的关联点,应该是民生新闻努力寻求和捕捉的。民生新闻不仅要以平民的视角看问题,也要从政府的视角审视和思考问题,找准政府与百姓、政策与事件的连接点、关联点。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从内涵和外延都得以拓展与提升。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是民生新闻永恒生命力的基础。

     在民生新闻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充分实现电视的特有优势,全面提升节目的品质,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和自我超越。    (编辑:徐蟾桂)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房产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汽车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