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7期>>本页       
 
新闻采访遭拒的原因及对策


(2005-08-14 11:26:27)

洪燕 徐曼(湖北人民广播电台 430022)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舆论监督报道的采访因为涉及暗箱操作,触犯了被采访者的既得利益,记者遭遇粗暴拒绝,甚至受到辱骂、推桑、殴打和伤害的事件时有耳闻。这类采访遭拒事件表现出来的冲突比较激烈,暴力色彩比较明显。事实上,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有过新闻采访经验的人对“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并不陌生。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得更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本文将重点分析这类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一、硬性的采访限制是采访中最大的“拦路虎”

     在一些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事发单位或宣传部门会为新闻采访设置许多限制,诸如宣传口径、采访人数、接受采访的人员、报道内容等等,这是目前新闻报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采访中最大的“拦路虎”。无论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还是部门利益的考虑,这些规定和限制都是记者难以改变的采访条件。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只有相机行事、各显神通了。

     1.不要轻言放弃:相机行事,见缝插针,抓住机会,果断出击。

     1998年夏天,笔者在长江洪湖抗洪前线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抗洪一线慰问军民,指导抗洪。每一个记者都想进入警戒线内,在离领导人最近的地方采访。但这种采访都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和人员限制,笔者亲眼见识了各路记者为进入新闻现场使出的“十八般武艺”:不少记者提前几个小时到达现场,有的借来部队的迷彩服,装成战士;有的借来群众的衣帽,混在老百姓中;有的设法坐进能进入警戒区的车辆,成功进入采访现场。

     在江泽民慰问抗洪官兵时,笔者想尽办法也没能进入警戒区,只能站在大堤上遥望。大堤上三五步一个警察,执行警戒任务。站在大堤上眼睁睁地看着领导的车队驶来,看着领导人下车走下大堤,心急如焚。领导人下车后,车队在大堤上调头,有几秒钟警察的视线被挡住。利用这一瞬间的空隙,笔者不顾一切地冲下大堤,高高举起话筒,成功录下了总书记在大堤上的讲话。

     2.准备要充分:记者采访一个新闻事件,不仅要关注主体事件,也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不仅要关注事件的主角,也要重视配角。

     某部队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中,组织指战员到红安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一活动正好是湖北电台《直播红安》的极好素材。笔者希望在活动现场采访部队首长,但是通过正常程序预约了好几天,都没有获得同意。

     活动当天,记者早早赶到现场。部队到达后,在烈士纪念碑前列队,二三百人的队伍不是几秒钟可以列队完毕的,部队首长就站在队伍前面等候仪式开始。笔者抓住这短短的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走到首长身边,提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部队首长欣然接受了采访。

     活动现场时间很短,程序也非常简洁紧凑,采访的成功得益于事前充分的准备:在采访前,笔者了解了活动的所有程序,对活动时间安排心里有底;了解了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提问更有针对性,也拉近了和被采访者的距离;同时,也知道对部队的采访比地主上有更多的禁忌,比如,不能说部队的番号,不能报首长的具体官职、军衔等。这些看起来是些小事,但如果准备不足,不了解情况,就很难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在佘祥林案重审开庭的采访中,湖北电台记者获得了十五个指标中的一个,有一名记者可以进入法庭。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是希望多争取一张旁听证,但一直到开庭前都没有成功。最后,在开庭前半个小时,佘祥林的律师周峰在法庭外告诉我们:他可以带一名助理进场,我们的一名记者马上就成了律师助理。这样湖北台就有两名记者进入法庭。

     采访佘祥林案的记者那么多,为什么周律师偏偏愿意把这个宝贵的机会给我们呢?因为在前期的采访中,我们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前期采访在医院里见到过周律师,当时有很多媒体的记者都采访了他,我们的提问得到了律师的赞许。双方互留名片后,笔者认真地看了一遍,发现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与湖北台离得很近,就笑着说了句“我们是邻居呢”。再次见面,感情上自然亲近得多。
    
     二、社会心理因素是采访遭拒的重要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造成被访者不愿接受采访,原因最为复杂。每一个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有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特征,拒绝接受采访的理由有时是非常个人化的。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有耐心,记者采访中要多一些人文关怀意识。

     多数情况下,人文关怀被理解为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对良好道德风尚的提倡。具体到新闻采访活动中,就是记者要少一点功利心,真诚地尊重、平等善意地沟通,不能为了达到采访目的肆意伤害无辜者或弱者的感情和尊严。遗憾的是,这样的伤害在新闻实践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将自己的采访意图强加于人、揪住受访者不堪回首的往事刨根问底、对犯罪嫌疑人的家人(特别是孩子)穷追不舍、不顾受访者的健康状况揪住不放,等等,这类 “撕开伤疤看流血”或者“往伤口上撒盐”的采访,受访者出于自我保护,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回访是加强沟通、增进感情的催化剂。回访包括通知受访者收听收看有关新闻(节目)、保存和送达受访者需要的音像文字资料、不定期的电话联系问候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做与不做效果却大不一样。
    

     三、新闻采访触犯了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会令采访对象拒绝采访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记者应该谨记的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但少数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有着可贵的敬业精神,但也带有强烈的特权意识和优越感,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而不自觉。

     新闻采访触犯他人合法权益并不只是表现在对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等的侵害上。有的时候,当新闻采访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等法定利益时,同样会遭致被采访者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所要做的就不是削尖脑袋往里钻,也不是为被拒绝鸣冤叫屈,而是立即改正自己不妥当的采访行为。
    
     四、不适当的采访方法,同样会令新闻采访遭到拒绝

     新闻采访有技巧。合适的采访方法,可以令采访者和受访者如沐春风、妙语连珠;而不恰当的采访方法或态度,特别是不当的提问,则可能令人心生反感,最后选择远离记者。所以,要有效地开展新闻采访,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不断地学习、磨练。

     另外,新闻采访遭拒绝还与采访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当有关。例如,如果采访对象正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未经许可的采访遭到拒绝几乎是理所当然的。
       (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房产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汽车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