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7期>>本页       
 
对和谐社会宣传的另一种思考


(2005-08-14 11:04:37)

    巴晓芳(湖北日报教科文部 430077)

     一、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人类认识的进步

     一个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回响在人们的耳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走过了一段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到开发、掠夺、矛盾冲突的路程。如今又开始进入到一个缓和矛盾、努力重新和谐相处的新的历史门口。

     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无力对自然造成破坏,人依附于自然而生活,因而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但这是一种低级原始的和谐状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开发和利用自然,但农业社会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那种田园牧歌的生活,至今令人向往。

     进入工业社会后,特别是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开始征服和改造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掠夺性地开发资源,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灾难的同时,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进入了矛盾冲突期。

     当对大自然掠夺式、粗放型、毫不顾及环境保护的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时候,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相当一部分就表现在(造成污染的)人与(受害)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此刻,人们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开始了新的追求――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考,人们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引起极大轰动或争议的《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等若干文献。从那个时候开始,环境问题就困扰着全世界的人。从当代前沿的思想家、科学家不断发出严峻警告,到联合国一些组织作出的若干宣言;从严峻的环境现实向人们发出紧急呼唤,到各国政府自行制定政策、政府之间共同签署决议,人们无不感受到这个话题的沉重分量。

     生态环境的话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这是对人们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积累与升华。人与自然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追求新的和谐,人们的思考在螺旋式地前进;然而,人们落实这种哲学思考的具体行动,却步履维艰。面对这种悖论,我们的媒体该如何面对?
    
     二、“日历”、“频道”和“预报”

     近年来,各种媒体不仅对生态环境的新闻报道逐渐多了起来,对这方面的信息也格外关注,有几件事情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发稿日历的出现。湖北日报社的内部信息网站上,有一个“发稿日历”,帮助媒体和记者在采写新闻、策划报道时,关注和记忆一些重要的日子。以前《中国记者》也登出了类似的发稿日历。在这个“发稿日历“中,除了一些政治、历史和名人纪念日,关于生态和环境的“日子”占了很大比例。我们长期以来习惯纪念政治性日子,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等。在这些日子前后,新闻单位会自觉发稿。而关于生态和环境方面,发稿的自觉性却远远不够。自觉性,是长期以来的观念积累而成的习惯;非自觉性,则是长期缺乏这种观念使然。要改变这种非自觉性,培养新的习惯,当然也非一日之功。从这个角度看,“发稿日历”具有一定的启蒙和革新意义。特别是那些关于生态、环境和人文内容的纪念日,许多是“世界××日”,而对一些“世界性”的话题,过去人们是有所忌讳的。现在,以党报、以《中国记者》之权威地位进行发布,公开提出这些日子供媒体发稿参考,这至少表明两点:我们的党报同样关注人类共同的话题;中国的媒体是开放的,它正在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

     第二件事,新浪网、人民网等主要网站的栏目中,均开辟有《环保》频道,归类集纳了有关环保、生态、大自然等方面的新闻、话题和资料,有的还开展了专题讨论。

     第三件事,自然气象预报种类增多。2001年3月1日,央视天气预报节目中,首次预报沙尘暴天气,并使观众在电视屏幕上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沙尘暴。同一天,国家气象局启动沙尘暴预警系统。此外,近年来“森林火险预报”、“地质灾害预报”、“寒潮预报” 、 “高温预报”等,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电视这个当今影响巨大的传媒上。今年“空间天气预报”还发布了太阳磁爆的消息。
    
     三、生态报道与“环境主题新闻”

     与“发稿日历”相辉映的,是一些媒体在这个“日历”所标明的日子里的积极表现,而且这种表现越来越明显突出。

     “植树节”、“世界水日”、“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生物多样性日”……笔者留意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保》、《瞭望》、《湖北日报》、《南方周末》等几家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都在这些日子做了主题新闻。有的报纸给予了整版以上的篇幅,综合消息、典型、言论、评论员文章、图片、背景资料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在这些新闻中,围绕这一主题的报道有综述、有典型、有警示。

     《湖北日报》在关注生态环境报道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001年3月在省内要闻版上推出《家园守望》栏目,就是旨在关注生态和环境方面的新闻。该报不仅在“环保日”,还在“全国植树节”、“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等时间,都对环境问题作了深入的报道。仅笔者就在相应的日子里发出了《健康小康与生物共存 ――写在生物多样性日》、《让高峡出“净“湖――世界环境日前记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人水和谐――还湖泊应有的空间》等报道。

     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杂志到电视台,不约而同地在这些特定的日子里做文章,应该看成是媒体的共识――在具有典型的环境主题意义的日子里采写、编发带有纪念性、提醒性的“环境主题新闻”,有意识地提醒读者、告诉国人,我们生存的空间情况怎样?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往哪里走?这些新闻报道的内容以前可能都报道过,平时也经常被这些媒体报道,然而,这些“环境日”的“环境主题新闻”与以前的报道有一点区别:以前的报道往往就事论事:某地大自然环境被破坏了--批评,某地环保进步了--表扬,是一种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而“环境主题新闻”则带有策划性质,在明确宣传某种主张,富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这表明我们媒体导向的某种变化,新闻价值取向的某种变化。这个变化是可喜可贺的。

     在特定日子里做文章,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媒体关于生态环境的报道数量明显增多,质量也有很大提高。近年来《湖北日报》关于生态环境的报道不断增多,笔者2004年以来发表这方面的报道就可见一斑,如系列报道《关注长江中游江湖网络》,重点报道《东南亚湿地采访记》、《湿地观鸟》,新闻解读版《长江论坛共话长江健康》等。
    
     四、生态环境破坏与媒体监督缺位

     目前,生态环境报道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对生态环境问题,新闻媒体的关注、监督还缺乏应有的力度,表现在:对客观现实中的问题发现与提醒不及时;媒体的议程设置中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高、监督不力。

     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几种情况:有的是明知故犯,阳奉阴违。明明知道某项目危害环境,也要为小团体的短期利益,甚至是个人政绩而一意孤行,如有些污染水体和土壤的化工、造纸企业,经常是白天不见动静,夜晚拼命排污;检查组来时关闭,检查组走后马上开工。有的则是认识和观念上存在严重误区。明明是做的破坏生态的事情,却以为是在加快开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如盲目在一些风景区大兴土木、办游乐设施、建索道等等。

     这种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也表现在报纸、电视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各地一波又一波建设热、开发热,媒体大多是满腔热情予以讴歌、鼓劲,很少看到对这些建设项目、开发项目对人体健康、对环境影响的冷静分析,更谈不上对一些不良项目的批评。

     对明显的环境问题,媒体一般是可以开展正确的报道的。但是由于对一些污染企业的曝光,暂时影响了一方经济的增长,因此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极大压力。往往记者前脚离开采访现场,后脚就是说情的包围,媒体也常常屈从于外界的干扰,批评报道胎死腹中。即使报道一些环保问题,也往往是避重就轻。

     批评报道采访难度大,还不容易刊登播发;又容易得罪人,吃力不讨好,记者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除了上述原因,造成舆论监督不力或缺位的因素还有:信息的闭塞和记者的新闻敏感不够。今年4月,北京“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然而,该工程动工日久,但直到几近完工才被一位专家“偶然发现“,从而得以披露。人们从中看到,该工程的决策与实施没有很好地履行报批等程序,导致信息的闭塞。可是那么长时间的抽水挖土施工,而首都又有那么多新闻媒体,却没有一家媒体记者发现这件事情。这不能不说我们媒体的新闻敏感不够,同时也说明,媒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环保组织与杞人忧天

     生态环境是个新问题,这方面的报道是个新话题。人们对新问题的认识往往有一个过程。媒体在帮助人们认识环境问题时,负有启蒙的责任。

     对多数人来说,有的环境问题不是经常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感性与理性的认识都不太深刻。如前所述,长期以来记者、编辑、媒体缺乏环境报道的传统和习惯,而对于某些媒体,紧跟当地党委的中心工作,缺乏应有的独立思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报道――假如当地党委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当地党报也很难对环境报道发生浓厚兴趣。如此等等,导致一些媒体对环境报道认识和实践的欠缺。至于各家媒体对环境报道重视程度不一的问题,同样取决于各个媒体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总之,我们的记者、编辑、媒体对于环境这道课题的学习只是有了一个好的起步。

     对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人类的未来、地球的命运等世界性、前瞻性的话题,有些人确实先行了一步。当罗马俱乐部等智囊团、一些NG0环保组织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环境概念、绿色思潮等现代思想在全世界宣传得家喻户晓,其环保行动走向大多数国家,并且影响到许多国家政策的时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仍然有一些地方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短期的发展。对此,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识风起于青萍之末,做一个称职的“航船上的瞭望者,观察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语)

     近些年,我国在治理环境方面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方面是实际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还有一些环保组织、环保人士,都开始行动起来,以绿化植树、治理环境、回收废弃物……点点滴滴,从我做起,建设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家园。

     《列子》曾记载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可惜语焉不详。后人总爱讥笑这位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深具忧患意识的环境主义者、预言家。今天南极洲的天空不是出现了一个大洞么?人类再不约束自己,臭氧层的空洞将越来越大,“天倾”就不是“杞忧”了。这位杞人是可爱可亲可敬的。我们应该步“杞人”的后尘,希望深怀“杞忧”的人越来越多。     (编辑:徐蟾桂)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房产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汽车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