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7期>>本页       
 
经济报道创新的三个趋势 评第22届“湖北新闻奖”经济报道作品


(2005-08-14 10:53:28)

    许万全(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430077)

     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新闻媒体的经济报道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参加第22届“湖北新闻奖”评选工作时,我深刻感受到我省新闻界在经济报道的改进与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届“湖北新闻奖”评选,报纸系列共有32件作品获一等奖,除去两个专栏,还有30件一等奖作品。30件作品中比较明确可归类为经济报道的有18件,占了一等奖作品中的6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经济报道在整个新闻传播中的突出地位。

     新闻是时代的记录,也是社会的镜子,社会的重大变革和发展都会在新闻报道上留下鲜明的印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必然会随着社会实践的进步而发展。从“湖北新闻奖”获奖稿件中,我们发现,我省的经济报道在深刻反映社会新变化、新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

     一、从生产到分配、交换、消费,乃至到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全过程,经济报道的领域不断拓展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影响),我们过去经济报道偏重于生产环节。视野的狭窄导致了领域的局限,这样,我们的经济报道也就避免不了单调:农业报道往往是在“四季歌”中循环,工业报道也常常翻唱“年初力争开门红,年中实现‘双过半’,年底各地传捷报”的“三部曲”。纷繁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被简化为按时序出现的生产报表,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被凝固成一串串枯燥的数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目光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投向了流通、交换、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其他环节。这样,我们发现经济运行原来是这样纷繁复杂,经济报道的领域原来如此宽阔!

     湖北日报的消息《2.4万吨钢考问产业链》就是记者综合观察经济运行诸环节后挖出的一条好新闻。

     武汉民生银行大厦在汉口修建了几年,凡是路过它身边的人大概都会注意到它高高的“身躯”和桔红色的钢梁结构,然而,湖北日报记者黄磊、卢平川却关注到钢结构背后的新闻:湖北有一流的钢铁企业,但却没有相应的钢材加工能力,因而修建民生银行大厦用的2.4万吨钢,必须从武汉拉到杭州的萧山加工,然后再拉回武汉安装。

     这篇稿件涉及到钢铁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多个环节,记者视野之宽、立意之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长江日报的消息《江城大螃蟹期待“收编”》,与上述稿件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从武汉市副市长招待外地客人,席间的螃蟹却是“苏州阳澄湖蟹协监制”这一新闻事实出发,然后将目光扩展到螃蟹生产、流通等诸环节,揭示了武汉虽然地处“鱼米之乡”,而农产品却是“零品牌”的尴尬,发人深省。

     记者视野的扩展,报道领域的延伸,不仅可以使我们挖出更多的新闻,甚至可以使一些看似不像新闻的事情也能如新闻一样吸引读者。

     楚天都市报的一组系列报道《你我陌生的新武汉》就是如此。严格地讲,这组报道应该算是形势宣传稿件,但作者们精心策划,选择了一般市民平时不太关注(或接触),而对武汉的发展又影响深刻的几个“点”,如沌口汽车城、光谷、白沙洲大桥及新兴的商品房小区等,从“熟见而陌知”这个角度切入,以简约的文字、生动的细节和精美的画面相组合,形成了较强的冲击力,读来也觉得有很强的新闻性。
    
     二、从简单地报成绩、报经验,到注重思想含量、注重揭露矛盾,经济报道的内容不断丰富
     经济报道曾经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难点。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基本上是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简单重复,新闻报道大多只能一厂一店地报成绩、报经验,也是一种新闻生产的简单重复,很难出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明晰,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不断涌现,从而也启发着我们新闻工作者开始注意揭露经济工作中的矛盾,增加经济报道的思想含量。

     武汉晚报的消息《不种粮食不种菜 专“种”房子高价卖》是一个信息含量相当丰富的稿件。农民种地通常不是种粮食就是种蔬菜(果树),而某些城市郊区的农田,既不种粮食也不种菜,而是被人专门“种”房子--用于出租或等着政府拆迁。这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需大量占用郊区农业用地而出现的新情况,既是新闻却又很普遍。文中“种”房子一词的使用形象生动,精当传神,深刻提示了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城市发展的这一矛盾。不过,此稿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作者并未仅仅就此打住,而是通过市长李宪生之口指出:“城中村里乱搭乱盖的恐怕不全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一点地位、没有一点权力,他是没有办法来实现这个目标的。”这一句话道出问题的实质。作为本篇稿件的“点睛之笔”,大大增加了稿件的思想深度。

     湖北日报的系列报道《正视这份耻辱》则是一组敢于揭露矛盾、解决矛盾的好新闻。

     改善投资环境是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投资商遇到具体问题怎么处理,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级政府的诚信水平和行政能力。不少外商在这个问题上对我省一些地方政府颇有微词,这也是我省招商引资工作赶不上一些兄弟省市的原因之一。湖北日报以诚信问题为切入点,用《一起典型的赖帐案》和《温柔陷阱》为题,在一版同时披露了两例外商投诉案,并旗帜鲜明地配发了《正视这份耻辱》的评论员文章,矛头直指不讲诚信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此举在我国报界实属鲜见,应该是经济报道的一次大胆创新。

     更为可喜的是,湖北日报不仅仅以揭露两个赖帐案为满足,而是顺势在一版开辟“投资环境大家谈”,引导读者从思想观念、政策措施、政府行为等多方面为改善投资环境、建设“信用湖北”献计献策。报道所涉及的两个地方政府也接受批评,敦促企业积极还款。这组报道以大胆揭露矛盾开始,以基本解决矛盾结束,既是舆论监督的成功,也是经济报道的成功。

     三、从简单地报“事”、报“物”,到注重写“人”、传“神”,经济报道的人文精神日益彰显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媒体在经济报道中比较偏重对“事”和“物”的报道,如“某企业建成投产”,“某企业实现利税超历史最好水平”,“某企业生产出一种新产品”,“某地引进新设备”,等等,而对经济活动中“人”的报道比较忽视,一般以“干部职工”复数形式出现居多,缺乏对经济活动主体--人的具体命运、生存活动状态的描述或反映,更谈不上生动、深刻地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了。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省一些有志于创新的新闻工作者的关注。他们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最基层,将目光聚焦在普通劳动者身上,并从他们的工作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推出了一批彰显人文精神的经济报道。

     湖北日报的通讯《青藏没让女人走开》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

     青藏铁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修建1000多公里长的铁路,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从事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10万建设者要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

     如何报道这个伟大的建设工程?湖北日报的记者没有按惯例去写工程的宏大场面,更没有按老套去写一个个的施工环节或过程,而是选取了一批普通而又特殊的工程建设者作为报道主体,那就是中铁十一局的一个女工班。

     而且,作者们撇开传统的写人物通讯的思维定式,对女工班的主要工作内容--开天车,只简单几笔带过,而将大量的笔墨用来写她们的高原反应,写她们对夫妻生活的向往与克制,写她们对孩子的思念及愧疚……总之,作者将目光放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她们在艰苦条件下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反映出她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现她们淳朴而高尚的情怀,真可谓独具匠心!因而,这篇报道发表后受到多方好评也就是自然的了。

     楚天金报的《下岗女工打工十年为诚信》,则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经济人物。一个小型企业的厂长胡天富,因生意伙伴拖欠货款,导致企业破产,生意伙伴欠他10余万元,他自己也欠工人和亲友10余万元。这种事情在当前经济生活中并不鲜见,然而,可贵的是这位厂长说:“别人欠我的钱还不了,我欠别人的钱一定要还!”一句承诺,使他和爱人一起打工10年,终于将原企业欠工人的三四万元工资基本还清。和胡天富的诚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欠他钱的三个债务人均举家搬迁,难觅踪影。

     在当前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背景下,胡天富这位诚信的下岗厂长带给我们多少震撼、多少感动!

     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告诉我们,经济报道可以避免简单枯燥,可以做得有声有色,只是需要我们拓展视野,注意开掘,需要我们贴近生活,对经济活动中的人增加一些应有的关怀……
     (编辑:徐蟾桂)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房产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汽车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