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民俗城市>>本页       
 
在抗日烽火中呐喊——一代诗人、作家在湖北


(2005-08-17 07:24:16)

章绍嗣

在血与火的抗战岁月里,在“保卫大武汉”的怒吼中,饱经沧桑的三楚大地,不仅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喋血沙场的战士和英雄,也孕育和培养了一代驰骋文坛的诗人和作家。

臧克家:是诗人,也是战士

1938年3月,臧克家从河南潢川来到武汉。他拜访郭沫若同志,了解文艺界的情况;到汉口青年会参加邓颖超大姐的演讲会,听她分析抗战的形势;和老舍在酒店聚首,为“文协”的筹备分忧解难;参加文艺界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座谈会,活跃于文苑诗坛。他兴奋地说:“抗战的号声一响,我疯狂了,一肚子淤积得到了倾倒,一腔子热情无遮拦地流泻,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

这年4月1日,他在武昌写成81行诗《武汉,我重见到你》:

武汉,抖一抖身子站起来!……放开你的喉咙,唤起救亡的热情,起来,给祖国再造一个新生!

臧克家已不只是一位诗人,更是一名辗转于前线后方的抗日战士。抗战的前四年,江城是他戎马倥偬生活的一个“中继站”。徐州会战前后,他赴台儿庄,在30军27师作战地采访,在前线一间小屋昏黄的烛光下,写下了报告文学《津浦线血战记》。初稿完成的翌晨,他就搭乘火车赶回武汉,在生活书店组织编发,绘制地图,安排出版。不过一个月时间,印刷精美的《津浦线血战记》送到了抗战前线。“把我们意外捡来的生命,再投到枪林弹雨中”,为了更好地为战地服务,更广地开展民众宣传,臧克家发起组织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团。参加这支队伍的是邹荻帆、田涛、田一文、伍禾等14位颇有名气的诗人,臧克家担任团长。这个团体被亲切地称为“14个”。在臧克家的率领下,这支队伍驰骋在大别山区,他们敲响锣鼓,喊卖梨膏糖招徕观众;他们出刊墙报,刷写标语,教唱救亡歌曲,编演《新小放牛》等抗战戏剧,将抗日救亡的爱国精神传播到各地。

1938年6月,臧克家的诗集《从军行》由汉口生活书店出版,这是三楚人民抗日斗争史的写实。此外,还有《伟大的空军》、《从军去》等大批诗作散见于武汉的十余种报刊。对于这个时期,臧克家骄傲地一言以蔽之:“高唱战歌赴疆场”。

艾青:高擎火炬向太阳

1937年冬天,正在杭州蕙兰中学执教的艾青,从西子湖畔来到扬子江边。他与田间、高兰等诗人一起,激情地写下他们创作生涯中最光辉的诗行。

在创刊刚刚五天的汉口版《新华日报》上,刊登了艾青的《我们要战斗:直到我们自由了》,诗作一扫昔日忧郁的情绪,以充满自信的调子为民族解放斗争歌唱,这是他在武汉发表的最早的一首诗歌。

抗战中的武汉,一方面抗日怒潮汹涌澎湃;另一方面顽固分子投机卖国。诗人“在战争中看见了阴影,看见了危机”,感到危难中的祖国如同冰封雪裹的大地。1937年12月28日冬夜,北风呼啸。艾青寄居的斗室灯色昏黄,他摊开稿纸写道: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东方既白,艾青终于完成了著名的抒情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此后,艾青又发表《人皮》、《补衣妇》、《乞丐》等描绘人民遭受苦难的诗篇。1938年4月,艾青在武汉又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这是继《太阳》后的又一力作。不少热血青年在诗歌的鼓舞下,踏上疆场,奔赴延安。

艾青也从吹芦笛的诗人,成为抗战诗坛上“领唱的歌手”。

姚雪垠:在武汉文坛投下了一枚“炸弹”

1938年春天,来到武汉的姚雪垠和于黑丁、田涛、碧野等人一起,从事抗战的群众工作和文学活动。

凭着对乡村生活的熟悉,姚雪垠写出了评论界赞誉纷起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在由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发表。作品以通俗的语言、艺术的细节,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农民觉醒的过程。茅盾在文章中说这篇作品“是目前抗战文艺的优秀作品”,这个在抗战烽火中成长的农民英雄,是“肩负着这个时代的何脱拉斯型的人民的雄姿”。郭沫若也高兴地指出:“新作家姚雪垠的出现和他的《差半车麦秸》,是值得我们提起的。”这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性的小说,很快被译为英、俄等文字介绍到国外。成为投放在文坛的一枚“炸弹”,在抗战文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年4月,武汉的《自由中国》又发表了姚雪垠描写中国空军战士驾驶残机与日舰相撞,以自己的牺牲换取战斗胜利的小说《白龙港》。作品弥漫着刚劲悲壮的氛围,高扬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个月后,汉口上海杂志公司又出版了他的报告文学集《战地书简》。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姚雪垠以惊人的勤奋和杰出的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也与武汉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田间:战鼓,在这儿擂响

霜叶染红了山岭,炮声震撼着大地,1937年初秋,年仅21岁的田间,作为文坛上一个“战斗的小伙伴”,从上海来到武汉。

沉浸在全民抗战兴奋中的武汉是一座诗城,诗浪在诗人田间的胸中涌动。他推开旅舍的木窗,感到“从这小小的窗外我望见了一座辽阔的战场”。

1937年12月14日深夜,听着窗外长江起伏的涛声,想着风雨纵横的祖国,田间“一气呵成,一句未改”写成了抗战长篇抒情诗《给战斗者》。

诗人发出激情的号召:“举起我们被火烤的,被暴风雨淋的,被鞭子抽打的劳动者的双手,斗争吧!”在我们面前只有一种选择:“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这首诗成为田间抗战诗歌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他诗歌创作中一个突起的高峰。诗人自己把这首诗称为“奋然的盟誓和生命的诺言”。“诗的出路,就是为生活而战斗”。在武汉,田间勤奋地挥动着手中的笔,相继写了《中国春天在号召着全人类》、《战斗的抒情诗》、《晚会》、《儿童节》等,并出版诗集《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抗战中的创作“是他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他说:“武昌,武昌呵,你是我生活中的又一个起点。”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世事原本无完美
·
[学人剪影]一面之缘——记启功先生
·
旋转的向日葵
·
[记者手记]擦亮江汉路这张“金字招牌”
·
我永远都是人民子弟兵(图)
更多
读书札记
·
《爱情句号》:反思女性不幸的自身责任
·
《爱情句号》:激情过后是苍凉
·
“走近大师系列丛书”《卡夫卡的钟摆》
·
一个人的家园——读《岁月与性情》
·
最美懵懂少年时(图)
·
为什么要读《德川家康传》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