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黄磊 文/图:湖北日报记者 涂亚卓 实习生 周李欢欢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武汉新区赴港招商宣传册上,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话,被抢眼地引入跋语中。
宣传册结束语:我们相信新区作为武汉的一个支点,它将撬起整个华中地区,推动中部崛起的进程。
是什么动力,让一个刚刚起步建设的新城能有如此气魄?
是什么优势,使一个曾经身处城郊的偏远地区可以如此骄傲?
又是什么潜质,能让武汉举几近全市之力将其推到历史的前台?对外,西南地区是武汉的腹地;对内,三镇需要均衡发展。新区规划范围扩展为368平方公里
“将一个城市的发展寄希望于某一区域,除了该区域具备天然优势之外,重要的是其要迎合城市的拓展方向,为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协作、竞争提供支撑。”精于研究城市发展走向的规划师认为,武汉新区受关注是时势所造。
在中国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过渡时期,东西南北间,中部的武汉是“一座桥”。车来车往,“桥”要扎实,武汉也要寻求三镇的均衡发展。区域内,人口过于密集的汉口、功能自成体系的武昌都已趋于饱和,最需要“补课”的是经济久滞不前的汉阳及其周边地区。
早在1998年,新区概念就提上了武汉市长办公会。
当时的提法是:武汉21世纪新区,也称“汉阳新区”,其范围有3个备选方案:一是汉阳及周边368平方公里,二是沌口、四新123平方公里,三是四新30多平方公里。
当时,武汉市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就新区范围进行划定,迟迟难以定夺。有的说,独立开发四新地区,建成一个服务主城的居住地;有的建议,组合四新、沌口,实现“产学研居”一体化……
2001年底,思路渐渐明晰,市规划局在《“新的经济增长带”空间布局规划》中阐述:长江中游地区是目前我国较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密集区,近中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南部和西部。
市规划院规划师汪勰称,中部城市的发展,依靠的是相互间的经济互补。既然是互补,每个城市就得有支撑自己的经济腹地。武汉的腹地,就在正居城市西南的武汉新区。
他认为,空间上,新区土地相对丰富,具有完善、拓展城市功能的条件;地域上,它地处西南,直接对接江汉平原,适宜武汉向周边地区辐射;潜力上,这里资源丰富———沿江、绕湖、环山、依景,交通便捷———京广、京珠、沪蓉、宜黄纵横交错。
里应外合,368平方公里武汉新区就这样被推向前台。
这是一个由长江、汉水、京珠高速公路(外环线)围成的扇形区域,它涵盖整个汉阳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蔡甸区、汉南区的一部分。新区将成为辐射华中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武汉主城区集中体现经济、金融、贸易、科教和信息中心的主要功能,重点强化第三产业,将第二产业逐步向外围地区转移。
由此,武汉新区自然而然进入该市决策层目前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视野。
实际上,近10多年来,新区已经具备了建设大规模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汉阳地区原有的市属国有工业体系,经过改制重组已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以汽车、电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带动新区未来发展的“引擎”。在已经完成的新区总体规划中,“建设成为辐射华中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是新区最主要的发展目标。新区找到了一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切合点,产业按污染轻重分级管理,生态依敏感程度划片保护
从自然禀赋看,武汉新区是幸运的。外围,它有长江、汉江合抱;区内,它“坐拥九山,臂揽十湖”,湖泊面积70多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20%。
人们的惯性思维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天生的一对“冤家”。新区的总体规划“偏向虎山行”,规划并重两个优先:制造业和生态环境。
据介绍,现行规划在武汉市城区外围勾勒有六条生态走廊,希望将外围的生态效益经此通道引入市内。汪勰称,廊道里是严格控制发展的,不允许任何污染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介入。
在听取新区建设领导小组汇报时,市长李宪生多次强调:武汉新区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解决好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新区规划最终提出以湖泊水域和生态绿地相隔离,构筑“建筑集群+绿色廊道”的布局,形成疏密有致的整体空间。
不同的特色功能片区,开发建设的强度各有差别:四新东部临江地区为高层建筑集中发展区,建筑高度约为200米左右;军山备用片,允许少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工业入驻;硃山湖、后官湖、三角湖等湖泊水体及其周边200米范围内,严格控制建设开发活动。“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15年后,再望可容纳百万人居住的江城西南:沿江两岸,交错林立的高楼,通身剔透、直入云霄;环湖四周,碧波荡漾、绿草如茵、水鸟嬉戏;繁华街道,车流如织,路人神情朗朗……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环保得当,展现的不单单是经济指数,追求的是可持续的生态、现代化的功能和最适宜人居的环境。
高标准的开发规划,准确应势的功能定位,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发挥“投入-产出”效应。这就是武汉新区。

荆楚网(湖北日报)今年是武汉新区的“建设年”,18个涉及新区功能与生态环境的重大项目在这一年动建或完工。目前,梅子路、四新大道、琴台大剧院、六湖连通等11个工程已先后动工。在盛夏炎炎烈日中,记者先后探访了几处工地,在紧张有序中感受到新区的建设律动。
场景一43万米的钢管,7000吨的钢筋……北依汉水的月湖之滨,琴台大剧院工地,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钢管支架。
站在乐池上,抬头即是一排排像丛林般的钢筋笼———大剧院已经封顶,观众厅及主舞台的劲性柱正在吊装。向下看,活动舞台地下室也已“封底”,地下结构已部分完工。踱步至前场直观大剧院,曾经勾勒于画册上“琴键飞奔,水袖飞舞”的神韵依稀可感。
琴台大剧院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会场,总建筑面积66954平方米,可容纳1800名观众,总投资15.7亿元。2004年5月10日,大剧院动建,武汉借此启动了月湖文化艺术区的建设。
作为全省建设规模最大的文化设施项目,琴台大剧院今年底将进入内装饰和设备安装,明年9月有望竣工。
场景二室外气温几近40℃,司机又一次调低了车内空调的温度。绕过几条小道,桑塔纳开上一座小桥(补地段)。“说是桥,其实是闸口———琴断口闸。”随行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元月,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在此动工。这个闸口是六湖引江入湖的源头,刚刚修复加固完工。”手扶桥栏,汉江欢跃奔腾。另一端,汉水将由闸口引入琴断口小河,借它流进六湖汇入长江。
车沿着小河走向蜿蜒行进,沿岸一棵棵叫不上名的林木相贴相拥、绿阴浓郁。小河清亮静谧,烈日在此也温柔许多。小心地摇下车窗,一股清凉亲上面颊。就这样大约走了4公里有余,我们看到中环线连上了国道,身后的河边野趣令人流连。“六湖连通”工程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项目“水专项”的重要内容,投资约5.43亿元。今年底将完成一期工程,实现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南太子湖连通。
目前,琴断口小河周边景观设计正在深化。市长李宪生多次强调:“这里要保持原始生态,无须人为铺装。”
场景三出了琴断口小河,走了近半小时,才艰难地拐进四新地区。围着荷塘、菜地走过一道道田埂,与一辆辆装着石料、黄土的重载卡车擦身而过,我们终于被一片数百亩的大型工地———梅子路和四新大道交叉的施工现场震撼了。
梅子路和四新大道均为新区“五纵五横”路网骨架的主轴。梅子路起于琴台路、止于汉洪高速,四新大道东起拦江路、西至318国道。目前,梅子路范围的南段、北段和中段道路周边开始全面拆迁,南太子湖大桥、墨水湖大桥施工如火如荼,四新大道软基处理接近尾声,开始填筑路基土方。
顺着梅子路一线,我们来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大道的延伸处,规划中的芳草路准备搭架动工;大道另一侧,南太子湖大桥已建成好几座桥墩,进入移动模架施工。
功能定位:以实现三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为总体原则,将武汉新区建设成为辐射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中心、文化旅游区和现代商居新城。
规划布局:“三+四+五”的生态城市格局。即三大特色功能组团、四湖连通水系生态网络、五纵五横道路骨架。重点发展组团沌口组团———规划面积94平方公里,形成汽车工业为主体,医药生物、通信电子、精细化工等多种产业多点支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将沌口建设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增长带和动力源。四新组团———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属新建区。规划以梅子路、四新大道为轴,建设以行政管理中心、企业总部基地、国际会议中心、博览中心等重要公区服务设施,形成辐射华中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同时,结合生态水系,开发建设现代化居住新区。汉江组团———规划面积59平方公里,主要对汉阳城区用地进行整合。重点突出其风景旅游特色,以两江沿岸开发带动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滨江地区景观的形成。
新区项目纵览

2005年,武汉新区将有18个大型基础设施、公益性功能性建筑,以及房地产开发等重大项目陆续启动。
它们分别是:梅子路工程、四新大道工程、琴台大剧院、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月湖水环境治理工程、月湖文化艺术景观绿化和市政设施配套建设、莲花湖环境治及综合开发、长江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长江一桥至杨泗港)、汉江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江汉一桥至月湖桥)、滨江大道一期工程、三环路白沙洲大桥北线高架及道路改造工程、四新中心区路网、四新地区地下管网综合建设、四新地区场平工程(一期)、汉阳大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汉阳旧城风貌区建设、鹦鹉洲片综合开发、长江防洪模型建设。
目前,上述项目中有11项已经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武汉新区沌口、四新、汉江三大组团将初步凸现其产业、文化、旅游、商居、生产性服务的功能特色。
各地新区一览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人口107万。1994年新区建设启动,十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09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977.1亿元,年均递增20.8%,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200亿元,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天津市。
●北京通州新城区位于北京东南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规划面积912.34平方公里,60万人口。2004年建设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把通州建成一个以北运河、温榆河标志性景观带和都市经济为依托,以水、绿色和现代城市景观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水城市。目前38个项目正在招商,投资总额达350亿元。
●上海浦东新区横穿黄浦江东面,面积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万。1990年开发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35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60亿元增至2002年1251亿元。如今,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重庆北部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西接嘉陵江,东依长江寸滩港区,面积136.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5万人。2001年建设启动,投资450亿元用于交通、能源等骨干工程建设。其远景目标到2010年“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