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对于中国而言,它已经触及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2005年8月1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了每桶67美元的关口,创下了23年来的最高纪录。
作为全球第三大进口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石油对于中国而言,它已经触及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财经》杂志近日邀请了三位业内专家,就中国能源问题尤其是石油问题,分享各自的见解。他们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晓晞。
不仅仅是供应的问题
最近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成立,对于中国的长期能源战略而言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应该如何来看重新组建能源部的呼吁?
曹晓晞:目前还不好估计。但在国家高层的关注下,肯定将更有利于一些问题的解决和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但是否重新成立能源部,条件还不成熟。因为目前规范企业运行的机制还不成熟,政府部门也还没有真正学会如何遵循政企分开的原则。
陈清泰:能源除有供应、消费问题,其结构问题对未来的环境和发展影响会非常之大。目前中国的一次性能源需求中,煤炭占了将近70%的比重,这在全世界的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未来能源结构到底如何,应该有一个战略性的机构来统筹考虑。
石油安全老路不通
如何看待中国石油消费的增长对于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是,正是由于中国需求的增长,导致了高油价时代的到来。
周大地:目前国际油价很高,应该是市场失效的结果。市场在什么条件下失效?一个是垄断,一个是非市场干预。比如中东,过去分析它有每天几百万桶甚至曾经有1000万桶以上的剩余生产能力,现在只有150万到200万桶了。实际上,剩余能力很多是受政治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影响的。
几位专家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问题有什么建议?
周大地:现在谈到所谓安全,首先是经济安全,也就是不要让油价波动对经济造成太大的影响,其次才是战争情况下的安全。石油战略储备只有在军事力量极强的情况下才能对战争有用。
陈清泰:对中国石油公司们来说,最为现实的优势就是中国有巨大的进口量,可以此为杠杆在上游方面分享一部分利益,以市场换资源。中国现在是一个很大的石油市场,与卖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石油政治,应该采用双赢策略。
走向有限开放
根据加入WTO的协议,在去年12月11日,中国已经对外资开放了成品油零售市场,明年12月11日还将进一步开放成品油批发业务。这对中国的石油安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周大地:中国人往往认为“全部自己包办”就是最安全的,实际上不是。允许外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石油产品,就在上下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害关系。这对中国是有利的。
今年以来,国务院也出台了规定,鼓励包括石油行业在内的战略性行业对内开放,特别是对非公有资本开放。如何看待这一开放的前景?
周大地:提高中国石油产量和石油产品的质量,使终端消费者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开放的目的。陕北油田放给民间来做,其结果是把产量从每年十几万吨提高到了每年700万吨,这是个好事。
曹晓晞:从道理上讲,从上游到下游,民营企业都可以进来。但是从国际上来看,石油行业的寡头垄断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
目前的成品油价格社会上非常关注,普通消费者抱怨很多,认为上涨幅度过大。但两大石油公司自己也觉得委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曹晓晞:从今年上半年形势看,由于国内汽柴油价格与进口原油价格倒挂,中国的两大石油石化集团不仅炼油业务出现了亏损,加上零售业务以后也整体上是亏损的,能盈利的就是油田和化工业务了。
政府调整成品油定价多年来一直非常谨慎。惟恐油价提高一点,对下游的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会造成过大的影响,这种慎重的态度一直保持到现在。结果中国成了世界上油价最低的国家之一。
国内成品油的定价自2003年SARS风波之后实际上就与国际价格脱钩了,好像是进入了一种“非常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到现在还没有结束。这恐怕是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的一种倒退。
周大地:燃油税要尽早出台,这个我赞成。政策性的调整应该在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现在为了怕通货膨胀就压住几个能管住的价格,这个做法恐怕是有问题的。
(本文转自《财经》。经授权,本报享有《财经》杂志湖北地区独家转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