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原创精选>>读书札记>>本页       
 
《兄弟》:离畅销很近 距经典还远


(2005-08-24 12:56:14)

  余华回来了,带着他的《兄弟》,带着“余华粉丝”们对他的期待,从十年的沉静中回来了。时隔十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依然是不衰的长销作品,它们像两座高山,不断地提醒读者,余华是中国当代不可取代的一个作家。同时,它们又像两块大石,始终压在余华和读者的心中,余华想超越它们,而读者也期待着余华的超越。

  当上海文艺出版社对外发布余华即将出版十年磨一剑的新作《兄弟》时,媒体开始行动。书未出,各类余华的采访便已见诸报纸。而许多余华的铁杆粉丝,在上周《兄弟》甫一上市时便迫不及待地去购买新书。据上海文艺出版社方面透露的消息,首印20万册的《兄弟》销售看好,现在已经加印5万册。记者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得知,8月9日一天《兄弟》在该书店码堆销售,截至15日,西单图书大厦共销售《兄弟》182本。书店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销售数量对于纯文学作品来说,已经相当不错。

  然而,急切翻开《兄弟》的读者们,从中读出了那份期待十年之后的满足吗?一位在第一时间读完《兄弟》的读者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余华的作品,我可能连第一章都不看完,便会放弃。”《兄弟》是否真的有那么差?甚至让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都没有?

  《兄弟》肯定算得上是一部好读的作品,只不过读者对它期待太高。起伏的故事情节,命运坎坷的人物,混乱的时代背景,加之余华一贯的残酷,《兄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部无法阅读的作品。有读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概括自己读到《兄弟》时的感受:“小流氓李光头一开篇便吸引了我,让我在阅读中有一种很强烈的‘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文’的感觉。在荒诞的时代中,我却能从小说中读到那些温情,这些都让我一口气便把《兄弟》读完了。”就像这位读者所说,《兄弟》具备了一本“好读”小说的各种因素,它的“好读”,很有可能让它成为今年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

  《兄弟》是余华的作品,正因为它是余华的作品,我们便不能仅仅以“好读”这个标准来要求它。无论是读者还是评论家都希望这部作者沉淀了十年之后的作品,能够带给他们比《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更多的惊喜。但是,在读者和评论家的眼中,《兄弟》却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和超越。“我有点失望。”有读者和评论家说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一句话。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便表示,《兄弟》是一部“强度叙述”的小说,他希望在小说中体现更多的细节。然而这种“强度叙述”在《兄弟》中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读者和评论家都反映,《兄弟》的文字不够简练,显得有些啰嗦。“在书中,作者大量使用了排比句,但这些排比让人觉得好像是在码字和炫技,余华的表达能力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位读者在谈到《兄弟》时说。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论家用很简短的语言概括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喜欢这个作品,太啰嗦了。”除了语言,《兄弟》中的人物塑造则成为被诟病的另一个方面。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在对《兄弟》的评论中认为余华像刻“红字”一样,为人物贴上了标签,武断地蔑视了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可能性和人的选择性。用一位读者更为简单的话来概括:“人物形象好像早就被余华设定好了,然后他按照这个设定好的形象,再去安排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定局。”于是,我们看到了小说中的小流氓“李光头”,像太阳一样带给家人快乐和温情的“宋凡平”,隐忍而又苦难的“李兰”……他们都像一些木偶,只不过在《兄弟》这场戏中被安排着适时上演,他们的人物形象简单,简单得有些空洞。此外,每个阅读者都还能提出很多的批评,比如“余华自己抄袭自己”,比如“过分地煽情”。

  《兄弟》从它将要诞生那一天开始便注定了要被关注,被赞扬或者被批评。当它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后,从各方的反应来看,《兄弟》距离畅销很近,离经典可能还很远。

(新京报记者甘丹 图书资讯网)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民俗城市
·
曹家林社区举办迎接建市55周年书画展览
·
你写我写大家写 鹤峰土生土长出作家群
·
图文:龟山发现一明朝墓碑
·
卓刀泉工地挖出千年古墓 南北朝时期距今1500年
·
在抗日烽火中呐喊——一代诗人、作家在湖北
更多
博文生活
·
一男孩出版30万字小说 写不好应试作文
·
吃低保“闭门”创作 汉口一画师画“万里长江”
·
法科学家惊人观点:千年前人类基因被外星人修改
·
12岁男孩登顶非洲最高峰
·
“风筝船”要横渡大西洋 身长仅4米航程3500英里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