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钧
有些话题在民间关注度不咋的,但业界却常常颇为热闹。
最近一个多礼拜有片“热闹”,是拜时下热爱四处演讲的龙永图先生所赐。身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的他,先是在北大发出“再为外国人打20年工”的豪言,后又跑到广州,在一个汽车“高层论坛”上疾呼:中国,不必有自己的汽车自主品牌。
“叫别克也好,叫尼桑也好,叫丰田也好,只要是中国本土生产的,我认为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胜利”,这是龙先生的高论。
龙先生曾来武汉讲演过,笔者有幸聆听过一回。怀着崇敬的心情想想,龙先生描绘的前景似乎很美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老百姓开着世界名牌轿车,车子都在咱中国工厂里装配,老板们有银子赚,工人兄弟有饭碗,多好!
但转头一想,万一哪天前来合资的洋大人们心照不宣地说,我们的汽车不卖10万了,改为100万元一台,咱咋办?咱老百姓的看家本领“持匕逮狗”,一定能让他们屈服吗?
产原油的也不止一两个国家,但人家就能“扎得紧”,屡屡限产提价。
你说我“小人之心度洋人之腹”了,估计温州生产打火机的老板会不同意。温州产的打火机卖到欧洲,每个2欧元;欧洲厂商再贴上自己的商标转个手,卖价20欧元。
也就是说,咱挖出祖宗留下的原本紧缺的资源,付出高昂的环保代价,打工者还时不时为不能按时拿到工钱闹点意见,辛辛苦苦下来,赚钱速度还不如洋人们体面地坐在家里的十分之一!
经济全球化,大家分工不同。说起来是那么回事,但咱就不明白,咱的分工为什么总是干赚钱少的活呢?
笔者曾在不同的场合就“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请教过两位洋人。一位是东风铁龙总经理德博来,一位是标致铁龙集团总裁佛尔兹。两位观点异曲同工:中国汽车工业崛起,品牌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有无自主品牌,除了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起码的独立与尊严外,更是会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连外国友人都不讳言的道理,作为当年中国加入WTO谈判主帅的龙永图,竟能生出如此天真烂漫的想法。
就在5天以前,首届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选结果揭晓,海尔洗衣机、海尔冰箱和华为交换机3种国货,从国内170万个品牌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但面对170万和3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数字,想着龙先生的高论,总觉得堵得慌。
邻居韩国的汽车工业当年和我们差不多,但现在人家也能拿着“现代”品牌来大把地赚中国人的钱了。
真想送给龙先生咱武汉人常说的一句叹语:我信了你的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