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江作苏、张家厚、蔡华东、韩少林、杨敬文
统筹:李迎涛、胡思勇、巴晓芳、陈建良、陈书华、傅洪波、周立新
压题照:梅涛 版面、题花:陈雯

东风轻卡批量出口到非洲,显示出湖北汽车产业的良好潜质和前景。
[记者解读]面对历史赋予荆楚的机遇

湖北日报记者晓方
夏末秋初,连续几次海风裹挟着太平洋的暴雨,席卷东南华中,长江水涨。
在俞正声和罗清泉同志的陪同下,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江汉交汇的武汉龙王庙查看汛情。昔日江防险段,此刻波澜不惊。大江东去,千帆竞发。胡锦涛勉励湖北的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真正使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鸣飞的变奏
“抓住机遇!”“中部崛起!”中央领导的期望,广大干部群众创业激情,像长江浪潮拍打着大江两岸,激荡在荆楚大地。
机遇,曾经几度青睐湖北。人们忘不了,楚国那只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大鸟,那位仍然在武汉东湖磨山上驾战车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书写了湖北辉煌历史的第一页。
谈起湖北的现代化之路,人们念念不忘一个名字———张之洞。
从1889年坐镇湖广总督,到离鄂进京入参军机,张之洞主政湖北近20年。他办实业,办教育,开展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新政”大业,奠定了湖北近代化的基础。使湖北的工商业和教育居当时国内领先地位,留给了荆楚大地一笔丰厚的物质与精神遗产,至今仍在福泽我们的生活。
荆楚富庶之地,鱼米之乡,赢得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在农业社会里,举国上下刮目相看。
新中国成立,国家又在湖北建立了以武钢、东风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业,使湖北拥有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的建立;一批科研院所的设立,使湖北拥有了在国内仅次于京沪的科技人才队伍,号称科教大省。
工农业、科教的优势,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中上位置,甚至更前。
还有三峡工程的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历史上的难得机遇,多次写就荆楚辉煌,推动湖北起飞。
然而,风水轮流转,近些年,湖北再难以受到机遇的垂青。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所有这些新的机遇同湖北失之交臂。蜂蝶过墙去,春色在邻家。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处两头在外地利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东西夹击之下,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据国家统计局研究,2001年西部地区GDP增幅高达8.5%,高于全国的7.4%。2003年东部增长速度比中部高2.5个百分点,比西部高1.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中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0.9个百分点。蓦然回首,人们惊呼:中部正在塌陷!
纵然拥有区位、工农业、科教、交通等诸多优势,湖北也没有逃脱塌陷的尴尬困境。湖北的优势,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尤其是“九五”以来,湖北的增幅逐年下降,2002年比1996年下降4个百分点。而且,不仅比东部落后,同中部兄弟省相比,也不占优势。
尴尬的地位,塌陷的现实,引起湖北人的警醒,湖北人最早迸发出呼号———“要在中部地区崛起”!
发展的方略
面对中部地区的塌陷,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东部地区的产业也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中央对“三农”的重视,国家对农业的倾斜……
一缕缕新的机遇曙光破空闪现!而在此之前,省委省政府就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湖北崛起的发展方略。
2002年,省委书记俞正声带队赴浙江考察,之后省委、省政府又组织干部到广东学习,并很快形成湖北省与沿海三省比较的研究报告,省委因势利导,在全省组织了一场历时半年遍及全省的“思想大解放”的大讨论。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
此后,省委又以极大的决心和勇气,从“削费减税”、“机构瘦身”到“简政放权”等十几个方面,打破一个个体制障碍。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动作,被专家誉为令人振奋的“湖北新政”。
一个目标在2002年夏天的省八次党代会上确立: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努力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机制体制,敢于直面改革中的矛盾,勇于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必须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既抓龙头企业,也抓中小企业,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
必须把改善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和吸引投资者的关键环节,努力营造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必须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抓好龙头,带动基础,培育湖北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必须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的历史机遇姗姗走来,这一次湖北不会错过!
崛起的轨迹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省委把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逐步将其发展成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武汉与周边8个城市签订了流通协作、资源合作等多份协作文件;进行了若干对话;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行动:“1”:敞开城门对接周边城市,推进现代服务业,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为关键,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8”:发挥各自优势,对接武汉的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融合,构造多个产业链条,加强配套服务,实现地区分工协作,打造武汉的协作与服务基地。
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在加大———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真诚的服务,使得一大批跨国公司、财团、知名企业、外地客商纷至沓来。截至今年7月,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1家落户湖北。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327家,合同外资172.3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28.38亿美元,吸收外资总量居中西部地区之首。港商对我省投资从2003年的29.2亿美元,跃升到今年的50亿美元。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之路。下放省级审批管理权限,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扩权县市试点范围,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从资金、技术、项目、人才、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营造出各县市放手发展的氛围。仙桃、宜都、汉川、赤壁、大冶等市县,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和壮大。
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通过“三个三工程”的实施,下放权力、精简程序、减少收费;改制、重组、兼并;钢铁、汽车、烟草等优势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效益与质量明显提高,以IT业和制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100家民营排头兵企业和100家重点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大多数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劲牌保健酒、福星牌钢丝绳、爱帝牌内衣被评为中国名牌;部分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枝江酒业销量已进入全国白酒前5名,巨宁公司生产规模已居国内第4位……
艰苦卓绝的努力耕耘,开始收获欣喜的果实:
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3%、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22.8%,是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1%,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32.6%,扭转了连续几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
今年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10.8亿元,增长19.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3.2个百分点。1-5月,我省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完成同比增长23.4%。高于全国10.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累计增长53.1%,增幅高于全国19.9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一位。上半年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375元,同比增长23.3%。
荆山的凤凰已经沉寂多年,如今正啸翱鸣飞!
[亮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