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界长期存在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零部件,德国人和日本人组装能够让机器达到最佳状态,而中国人组装总是出现问题呢?不少人从制度入手,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希望以此来提高中国人的装机水平。有一段时间,中国工人组装的机械整体的效果大大提高。可是,用不了多久,规章制度仍然存在,但是装机效率却大大下降。原因何在?因为中国的工人缺乏主动意识,当工人们发现所有的组装机械存放在一起,每个人组装的机械难以分辨时,于是悄悄松懈下来。为了减少问题的发生,不得不增加质量检查人员,而这样做在客观上提高了制造成本。
看来,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没有培养国家公民的责任感,那么,倡导节约,仍然难以达到最佳效果。而增加监督的环节,不但难以实现节约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更多的浪费。
>>>周运清:希望身边出现更多“王静”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不知从何时起,古训“俭以养德”被一些人抛到脑后,而大手大脚的浪费在不经意间扩展。当“节约”重新在耳边响起时,一些人反觉“不习惯”;当普通司机王静的节油事迹见诸报端时,有的人不以为然。
实际上,节约绝非是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丰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提节约更有其现实意义。且看在一些经济相当发达的国家,“节约”早成为一种国策。
节约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方面,哪怕是随手关个灯,将它放大到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都将产生可观效益,这正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现存资源的匮乏,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选择节约,不仅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更是选择了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我们身边能出现越来越多的“王静”,如果我们能学习她那种将节约融入到生命,所汇集的力量将不仅是国家走向未来的支撑,也是中华民族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馈赠。
>>>刘洁:“王静效应”具有传播价值

(刘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公汽女司机王静注重节油,引发“王静效应”;对王静节油的报道,也形成了“节油王的新闻传播效应”,并实现了新闻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此次新闻报道的“联动”、“配合”和“并存”都是自发形成的,没有行政强制和媒介刻意炒作。对于王静节油事迹,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四大新闻媒介都有介入。通过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和BBS都有涉及。
除了新闻媒介报道之外,不少司机口口相传,从王静“十二字经验”中受益,这是人际传播;公汽公司系统内部和其他单位(包括交管部门)请王静传经送宝,这是组织传播。
传播形式和途径的融合,基于社会和媒体对“王静节油”这一具体事件背后深层次价值的把握和挖掘。首先,王静作为普通公汽司机具有和社会公众在角色上的接近性;其次,节油无论对公交系统、企业还是拥有私车的个人,都有推广的必要性;再次,王静的经验易记、易学,记者笔下的王静节油法可信、可学、可用,具有推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