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记者姚启慧

这篇小学课文让无数人对红井有了深刻的印象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从小学课本中的一篇叫《吃水不忘打井人》中,第一次对瑞金有了印象,也对那口红井有了一种情感。
沙洲坝原来是个干旱地方,百姓饮用水困难。因为偏信风水先生说此地打井会坏了龙脉,不准打井,百姓只好挑肮脏的池塘水饮用。因而,外乡人也就有“有女莫嫁沙洲坝,无食无着无水洗手帕”之说。
1933年4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来此办公住宿。听说了沙洲坝缺水,毛泽东亲自选择井址,带领机关同志们一起挥锄挖井,三天内挖出一口直径0.85米、深6米的水井。涓涓泉水滋了润百姓心田,党的路线方针更加深入民心。

如今的红井成为传承革命传统的载体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几次把井填掉,群众几次把井挖开。几填几挖,激怒了反动派,便下了一道挖井禁令:“谁挖井,谁杀头!”1950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将这口井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尊称为“红井”,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14个大字。后来又将木牌改为石碑,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14个大字涂上赤金。
“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喝上一口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今天,水井成文物,故地变遗址,然而,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和传统依旧却代代相传,一批批海外游客纷纷前来抚今追昔,遥思当年盛景,红井也就成为传承革命传统的载体。
烈日下,红井旁,游人围井舀水品尝。采访团记者们抢着舀上清冽井水,喝上一口,纷纷表示感觉的确不一样,真的甘甜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