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江作苏 雷刚 杨敬文
统筹:姜月波 胡思勇 陈书华
组版编辑:陈雯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武汉唯冠科技有限公司显示器生产线。本报记者王威摄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本报记者王威摄
[记者解读]忧思与希望的激荡——如何将我省优势产业的链条延长

湖北日报记者梁晓莹
回首“十五”,我省的优势产业走过了坎坷艰辛的发展之路。扣环成链,将链条铸强,直至越串越长,忧思与希望总在产业链延伸之路不停地激荡。
一个扣住两头的环
钢,对于湖北,远非强度高、自重轻这样的简单概念。我们爱钢,甚至将钢之情,熔铸为一座红钢城。
然而,一次关于钢的考问,却在去年给我们上了一课。
钢材产自武钢,用在武汉,加工却远在杭州,辗转2000余公里。民生银行大厦工程这项钢结构建筑“大单”,湖北企业没能拿下。原因就是,开发商找来找去,在湖北没找到几家成气候的钢结构企业,而远在萧山的强势企业却有很多。
有原料供应,有市场需求,缺的正是中间一个将这两头扣起的环节———加工。
沉重的背景下,永和安等一批钢结构加工企业从无到有悄然兴起。目前,虽然省内轻钢结构加工企业已有15家,年加工能力仅有15万吨,但这个产业群已将一条新的产业链悄然舞起。产业链挥动着资本的力量。1亿元的钢板原材料,到建成钢结构建筑,中间的运输、设计、加工、安装以及配套的塑钢、玻璃等,可产生4亿元的产值。而本地企业的每吨钢材运输成本至少比江浙企业低5%。
纺织产业、水泥产业都有着与钢产业惊人类似的尴尬。
纱多,布多,服装也不少。然而,我们却缺少架在纺织和服装之间的那座桥———印染业以及包括预缩、磨毛、轧光等一整套环节的后整理。中间环节的缺位,使得我们的纺织企业只能将坯布运至沿海加工,而服装企业则需出大价钱从外地进高档面料。
去年,武汉市政府已把纺织服装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重点做好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产业群工作。下一步,将依托汉正街等中心市场,建立与品牌时装相适应的中高档面辅料市场,引进各种高档毛纺、羊绒、皮革等面料品种,完善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
但是,还有多少产业链等着补齐?
重组,让链条更强壮
湖北的优势产业一直存在“山多峰小”的状况,产业链脆弱。“十五”期间,围绕着汽车、钢铁、石化、烟草、信息产业、建材、纺织、食品等八大行业和100家重点大企业,一系列大手笔的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次第展开。这一切,正是为了壮实产业链的筋骨。
东风本田扩产项目开工建设稳步推进。明年初竣工投产后,将年产增至12万辆,还将增加新的涂装车间、冲压工序、树脂成型工序以及研发中心等;
武钢生产能力过千万吨,高附加值硅钢、冷轧薄板发展势头迅猛,在全国优势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武汉石化、荆门石化通过改造,炼油能力以及质量、节能降耗水平迅速提高,销售收入均过百亿;
华新水泥布局在全省展开,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二位;
数据显示,100家重点企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撑地位进一步突出,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1%、66.4%和54.4%。
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中,武钢、鄂钢重组和武烟重组显得格外耀目。
今年1月,武钢和省国资委签订与鄂钢联合重组协议。其后,武钢采取措施改善鄂钢生产经营条件,大力调整结构,改善经营,降低成本,消化增支减利因素,重组效应凸现:鄂钢上半年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430倍!
武钢的改革也在阔步前行。本月5日,武钢炉窑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部分国有净资产,被成功转让给外来投资者。业内人士认为,炉窑公司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与管理层联合收购的方式,不仅可为改制企业引进新的资金、资源和机制,还可增强改制企业的发展后劲。
再看烟草业:湖北曾拥有18家卷烟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但除了武烟,其他烟厂个头都太小。由于产业资源分散,武烟在行业中的综合排名被挤出10名之外。
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重组鄂烟,一场大手术就此展开———自2003年开始,大悟、郧阳、咸宁等烟厂相继关停;同时,武烟重组三峡、红安、广水烟厂。去年11月,武烟、襄烟签订联合重组协议,武烟与清江烟厂的联合重组也将在年内完成。通过多年不懈推进,全省18家烟厂即将整合为武烟集团一家,武烟的生产规模将达年产220多万箱,计划产量进入全国行业前列。
摈弃“跛脚”的产业链
2001年,“中国光谷”在东湖开发区成立。光纤光缆、激光设备等投资类产品势不可当。
但自2002年以来,光纤光缆价格行情急剧下跌。光谷也饱受重创。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依然保持快速发展,消费类增幅高达26.6%,电脑、手机等正是老百姓口中的“关键词”。
专家指出,光谷的产业结构却过分侧重于投资类光电子。没有全系列的最终消费产品,这样的产业链太短,只能叫“跛脚”的产业链。
光谷毕竟是一个勇于赶追的群体。凭借其科研力量强、厂商集中的优势,消费光电子从2003年开始逐渐成为后起之秀。
2003年元月,新光电公司在光谷成立,旨在以发展光存储产业为核心,打造光谷消费光电子产业链。
六大外资手机品牌之一的NEC进驻光谷,台湾的多普达手机随之而至。发光二极管LED,汉产光盘,汽车电子产品……这些光谷自己开发的消费类产品准确把握定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摈弃“跛脚”的产业链给光谷带来新生,也为我省优势产业链条的延长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优势产业是动态的,一定要有互补的产业链来进行支撑。
任何产业都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钢铁、汽车、水泥等无疑是湖北优势产业,但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力马上会大打折扣。2002年汽车工业新增利润占到全省工业新增利润的71.4%,但2003年汽车产业呈现全行业低谷状态,对我省工业的拉动作用也大大减弱。因此,理想的状态是,形成一组互补的产业链群,为全省经济多置几个支撑点。
产业集群:构筑强势产业链
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教授去年到温州考察时,惊奇地发现,温州著名休闲服品牌“拜丽得”,在温州本地只有一个配送仓库,根本见不到机器轰鸣的场景。原来,这个品牌的研发中心在上海,而生产基地则设在广东著名的休闲服之乡———拥有6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的沙溪镇。该厂老板介绍说,他们在沙溪订了40多个基地。
拜丽得公司正是一个典型的“虚拟工厂”。虚拟,并不虚幻,它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产业集群之中。专家指出,有后劲的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发展成新兴的优势产业链。
仙桃彭场的无纺布、汉川马口的纺织产业、英山的茶产业、应城的精细化工……我省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生力量。
成功的产业集群,并非同种产品的扎堆,而是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辅助产业服务业在空间上大量集聚,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构建产业集群,就是权筑优势产业链的雏形,是优势产业的新生力量。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内公认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该区入库税收近6亿元,其中汽车产业入库税收就达3.2亿元,整车销售强有力带动了汽车零部件产销的增长。汽车零部件企业第一季度入库税收3487万元,其中拂吉亚全兴汽车坐椅公司入库税收1090万元,东风伟世通公司606万元,东风裕隆452万元。
如果说未来的经济将向总部经济靠近,未来的工厂形态将向虚拟工厂看齐,那么,与之配套的物流、商贸产业也将不断跟进。可以想象,未来我省的产业链,将成为一组一、二、三产业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大产业集群。
[亮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