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名人百姓>>本页       
 
余华那个兄弟(图)


(2005-09-22 10:15:29)

余华语: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我曾经赋予自己左右过去的特权,我的写作就像是不断地拿起电话,然后不断地拨出一个个没有顺序的日期,去倾听电话另一端往事的发言。艺术家是为虚无而创作的,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无知者,他们唯一可以真实感受的是来自精神的力量,就像是来自夜空和死亡的力量。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活得真实

    初见余华,惊叹于他的年轻。我无法把眼前这个目光清澈,笑起来有点腼腆的余华,与在文字间装载了太多沉重沧桑的余华联系在一起。“我是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的,经常有人夸我的作品简洁,其实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不多。还有人说我作品的风格很像美国的海明威,哈哈,我想他认识的英文单词肯定也不多。”语言如此机智、幽默,风趣,充满感染力,余华总让人浮想联翩。难怪每次在大学作讲座,都是笑声掌声连成一片,常会有同学递上这样的纸条:“余华老师您太年轻了,和我们想像的完全不一样”。

接触的时间长了,我慢慢地感觉到,余华之所以年轻,是因为他活得特别真,没有掩饰,没有虚伪,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的想法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好恶清晰分明。他会满怀深情地回忆当年曾在文学道路上提携他的编辑,为了参加编辑的婚礼专程从北京飞来上海;会对只有一面之缘,但却十分欣赏的人赞不绝口……


    平易谦和

第一次听见余华说“不”的时候,我非常惊讶。理由是,一直以来我觉得他是那么好脾气、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怎么会拒绝别人?况且还是拒绝他非常熟悉的朋友约请他写一个“随手拈来”的序。

到内地小城市做签售时,找不到干净饭店吃饭,他会说“没事,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大大方方地走进路边的破旧小饭馆;无论给他安排什么样的地方住宿,他都说:“没问题,能住就好。”如在他居住的城市做签售活动时,他会说:“不用来接我了,我认识路,自己去好了。”每次签名售书时,他都主动地询问读者:“需要我给你写名字吗?”然后耐心地写下某某某惠存,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当有读者提出合影要求,他的回答都是:“当然可以。”立刻站起来,微笑地对着镜头。

等待签名的队伍长得看不到尾,余华就那么一直笑着,一丝不苟地签着,直到结束后看他艰难地伸着腰,才知道其实早已累得不行。这样体贴、谦让的一个人,居然会说“不”?

余华说“不”的时候,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徐徐说出为什么拒绝的理由。简单如他,谁也没有办法不理解。

    寄情文字

余华爱笑,不熟悉的时候,笑得腼腆,熟悉了,笑声朗朗。

睡眠是困扰余华多年的一个大问题,睡不好,哪里有精力去创作,何况还是极耗心力和体力的长篇创作。睡不好,就写不好,写不好,自然也就笑不出来。

新著《兄弟》是去年4月开始动笔的,一度陷入困境,创作的不顺,使余华的睡眠质量更加下降,眼看着就要半途而废了。没想到峰回路转,有一天,余华突然发现,他笔下的人物开始不受控制,自己发出声音来了!“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这让他异常惊喜,十几年前创作长篇最好的状态今日居然又重现了。听到这个“良性循环”的好消息,我依稀感受到了才情喷发的余华,那滚滚热泪的温度。

有记者和我讨论过一个问题:“我读余华的作品都痛苦得不行,余华创作的时候得多痛苦啊?”是啊,据我所知,在《兄弟》的创作过程中,余华的确曾无数次地流泪,每个令人流泪的情节,就是在泪水中诞生。我不知道余华是用什么方法化解痛苦、坚持创作的,但我知道,就为了他翘首期盼了10年的读者兄弟,余华把灵魂和生命安置在他的文字里了。



    特立独行

余华有句名言:“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

余华就是这样一位习惯走羊肠小道的人。就说《兄弟》的封面设计吧,出版社资深美编们提供的候选方案,似乎都不够吻合作品气质,出一个,被余华毙一个。直到《上海一周》报社的艺术总监,兔子吃了窝边草,用两同事的头像,设计出了这个今天为大家所熟悉的“兄弟”封面。“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余华一见钟情,把图片兴奋地发给众多朋友看。还特意光顾《上海一周》报社,和封面上两位“兄弟”合影留念。那两位“兄弟”由此成为2005年度最快蹿红的群众“模特”。

除了用别人的头像做封面外,《兄弟》还有两个“前所未有”,分别是:“后记印在封底上”;“扉页印成大红色”。听到余华这个要求,我简直都有点晕了。“没错!中国的图书里没人把后记印在封底上,我们印了;没人用大红色印扉页,我们印了,你看,多好,多特别。”《兄弟》一个月大卖35万册,与余华对书封整体形象设计的独特、前卫有无关系,不好猜测。但特立独行如余华者,中国作家方阵里恐怕不多。

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曾从事过5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篇小说6卷,随笔集3卷。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其中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奖。


天才归来
■周洁

自《许三观卖血记》之后,整整10年,余华没新长篇问世。这位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有才华、最有成就的”作家,仿佛消失了,余郎真的才尽了吗?

今年盛夏,《兄弟》一出,35万册售罄。如同其老乡刘禹锡、王国维、徐志摩、茅盾等聆听过汹涌的钱塘江潮,而发出铿锵大声音一样,《兄弟》字句间铿锵的质地和乐感,让“余迷”在网上这样说:好书,等10年,不亏。

米兰·昆德拉说自己的作品“一章就是一个旋律,而一节就是拍节段。”他甚至能指出其作品的哪一章是中速,哪一章是快板,哪一章又是柔板。余华的作品里也有这样的气质。当我们看到失去爱子的父母(《蹦蹦跳跳的游戏》),从医院里悲痛地走出来时,眼前和耳边立刻便重现出那对母子俩,做踩脚游戏的快活笑声:“你踩不着,你踩不着……”“我能踩着,我能踩着……”内心不由一阵悸痛;看到许三观(《许三观卖血记》)“喝水”、“见血头”、“吃炒猪肝、喝二两黄酒”,一生中11次卖血的经历,一些碎事,敲打得人心一颤一颤。王安忆因此感叹,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动人之处在于他笔底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比如许三观,卖血养儿育女是常情,可他卖血喂养的,是一个别人的儿子,一个他老婆和别人生的儿子。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

东家流水入西邻,随笔中余华式的幽默、豁达及优雅则更接近于他自身。他擅长于安排天各一方的艺术家隔桌而坐。简洁洗练的福克纳、纤细的川端康成与尖锐的卡夫卡,就像曾经栽培过余华的导师,经过一番引经据典,齐齐被领到读者跟前。如此精心研究小说的技巧、激情和它们创造的现实,让人怀疑,余华是小说家,还是理论家。《许三观卖血记》是为了《活着》,《鲜血梅花》。《黄昏里的男孩》——《我胆小如鼠》,记录下这《现实一种》,《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却能让人《战栗》。《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每一个人的行走,都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印象深刻的,是余华对“活着”的解释: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用余华从前打过的一个比方:作家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无球奔跑,才能赢得一次起脚射门。

(特约撰稿:刘祎呐(上海文艺出版社))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随笔]青藤满架
·
[随笔]生命痕迹
·
[随笔]年过半百
·
带给狗吃
·
成语惹祸
更多
读书札记
·
超人气华语小说:《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图)
·
《兄弟》:离畅销很近 距经典还远
·
谈《水浒传》续书连环画
·
《爱情句号》:反思女性不幸的自身责任
·
《爱情句号》:激情过后是苍凉
·
“走近大师系列丛书”《卡夫卡的钟摆》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