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9期>>本页       
 
【实践与思考】打造“看得见广播”的几点思考


(2005-10-10 09:38:28)

宋成卫 应响洲 李高翔(武汉人民广播电台 430015)

时下,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广播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经历了一段坎坷而刚刚复苏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广播界的一道新课题。

广播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广播是一种“只闻其声,不见人和物”的媒体。这使广播在受众中有一种神秘感,但在感性上、直观上、加深受众记忆上,又成为广播的软肋。为了避广播之短,广播人提出了“看得见的广播”的概念,就是要使广播既能“耳闻”,也能“目睹”。为此,广播人进行了不断认识、大量探索和努力实践,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 打造“看得见的广播”,是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广播媒体落实“三贴近”的必然结果

追求受众的注意力是现代传媒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广播媒体发展的目标就是一个谋求收听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广播媒体参与竞争表现为以追求听众耳朵的注意力为目标的各种形式。在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背景下,各级广播电台在竞争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可能会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的认知却趋于统一,那就是:现代的广播节目已不可能再满足于简单的录播直播的节目制作方式,不可能再满足于纯粹的“播音室”广播;要在激烈的现代传媒竞争中赢得立身之地,走出一片新天地,就要想方设法走出直播间,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基层去,通过各种活动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播出,使受众成为广播节目的主体,通过参与节目,使他们充分认识广播、体会广播、感知广播。不少电台针对现代传播方式的演变,针对人们接收信息习惯的转变,针对特定听众的需求,让广播跨越播音室的空间,超越无线电波的限制,创造了由诸多元素构成的“现代广播节目”,使以往广播节目给人们单纯的听觉上的感受转变成为一种全新的、让人们不但能够在听觉上感受,而且在视觉上也能感受得到的立体式的交流和接触,出现了各式各样既能“听”也能“看”,甚至是受众身临其境的广播节目,千方百计地去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打造看得见的广播”,已成为当今广播界的共同追求。近年来,电台的户外直播活动越来越多,形式不断变化,规模也越来越大。在闹市中心、在公园广场、在商业旺地、在社区里弄、在工矿企业、在田间地头、在机关学校,人们经常能看到广播电台举办的各种各样的直播活动,经常能够和那些原来只闻其声的播音员、主持人作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这种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去的面对面活动,是当今广播节目“看得见”的一大特点。它对引领听众的注意力、强化听众对广播媒体的关注,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广大受众重新认识了广播这一传统的大众媒体。

“打造看得见的广播”,既是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广播实践“三贴近”的必然结果。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体现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有效途径,也是新闻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出路。媒体发展到今天,广播节目只在“直播室”下功夫是鲜活不起来的,受众也是不太接受的。只有深入实际、贴近生活、到群众中去做节目,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他才会对广播节目有亲近感,才愿意收听。广播要做到“三贴近”,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开放办节目;广大的采、编、播人员也必须走出办公室、直播间,到生活中去,与广大群众相融合,办“看得见的广播”。

二、“打造看得见的广播”,途径多种,形式多样

大型户外活动及现场直播。近年来,由广播电台主办的活动日趋活跃,主持人纷纷走出直播室,融合到群众当中,以活动为平台,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广播节目。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举办大型户外活动直播是办“看得见的广播”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据悉,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的广播媒体,通过这种形式,已经把广播办出了“形”,使媒体声誉鹊起。

这几年,武汉广播也从现场直播活动中尝到了不少甜头。武汉电台前年开办的《都市田野风》节目,经常把直播室搬到农村,设在田间地头,让农民现场提问,农业专家当场解答,电台现场直播。《都市田野风》每到一地,吸引周围几个村的农民前来参与;现场的农民为自己能走进广播兴奋不已,参与热情高涨;农民听众通过收音机感受现场气氛,就好像自己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他们说,这样的节目可信、实在、管用。今年3月3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和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了《直播中国--走进武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中国之声和武汉电台四套节目同步播出。我们将主直播点设在年轻的武汉·中国光谷,选派16名记者,分8路从黄鹤楼、晴川阁、汉口江滩(龙王庙)、百步亭社区、汉正街、武汉大学樱花园、神龙汽车公司生产线及光谷的生产车间等8个分直播点向主直播点发回现场报道。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交流,多路记者的现场报道,以及广大工人、知识分子、学生、商人、游客、社区居民等积极参与,让全国的听众朋友随着节目一同走进了江城武汉,感受到了一个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所发生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大都市,感受到了一个美丽、和谐、开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武汉。这台长达80分钟的大型直播节目在全国听众中反响强烈。不论是主直播点还是分直播点,参与的市民无不异常兴奋。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主动积极地配合并参与直播活动,同时还在本辖区内积极宣传造势。他们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只是听广播,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广播,而且还亲自走进了广播,成为了广播的主角。

广播与其它媒体互动。这是新时期广播扬长避短、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是跨媒体的宣传推介方式的确立。除了继续加强在电台进行广播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的宣传推介之外,跨媒体宣传推介广播节目和电台节目主持人的方式目前在广播界蔚然成风:通过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广告、因特网等媒体,就电台的节目以及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向外界、向公众作宣传。我们经常能从上述这些媒体中看到采访和介绍有关电台的节目、电台的主持人,其目的之一就是使看不见的广播节目变得能看见,以全方位、高频率的展现来吸引听众。俗话说的“先声夺人”在现代的广播节目里成了“先势夺人”。这是当今广播节目“看得见”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广播电台锁定听众注意力、培育收听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广播节目的“看得见”,有时是借助报纸、电视媒体的互动来实现的。办广播,要做善假于物的高手,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武汉电台今年开办的《行风连线》节目,就很好地做到了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的多媒体互动,是“打造看得见广播”的一个成功范例。这个节目由市人民政府纠风办和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联办,《长江日报》和武汉电视台协办,市政府的48个委办局的一把手轮流走进电台直播室,与听众直接交流,接受听众的咨询和投诉。在每一期节目前,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都会发出上播单位名称、时间、热线电话等内容的节目预告。在每一期节目中,电台在直播的同时,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在现场录像和同步采访,网络同步转播。随后,电视台在相应的栏目中播出,《长江日报》整理后在相应的版面刊发。节目开办两个多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广播应该以一种合作的精神,与其它媒体、部门和企业合作,实现联盟,充分有效地利用彼此的信息资源、节目资源、广告资源、人力资源等,扬长避短,借他人之力,扬广播之名。天津交通广播与天津《每日新报》合作,在《每日新报》上推出《交通台在线》和《路况信息》两个栏目,将交通广播的声讯报道转化成文字,呈现给受众,这种“读”广播的形式既弥补了广播转瞬即逝的不足,又使受众多了一个了解广播的渠道。北京交通广播与北京市交通局、百姓杂志联合推出《百姓TXAI》杂志,免费发给出租车,让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都来阅读。陕西交通频率与长安航空公司推出“机上广播杂志”,创全国广播之先河。这些都是广播人为“打造看得见的广播”进行的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广播与互联网联姻。近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已广泛被传统媒体所重视和利用,甚至融合。在信息时代,真正把地球变为一个村庄的是网络。网络的出现为广播成为“看得见的广播”插上了翅膀。广播与互联网联姻,就轻而易举地把所有地方广播升级为“国际广播”,而网络的海量存储功能,使过去稍纵即逝的广播节目变为受众鼠标轻点之下随意欣赏的菜单。现在许多电台不仅实现了网上同步播出,而且还开办电台自己的网页,重点介绍电台的节目和主持人。人们不仅可以在网上听到广播节目,而且还可以看到广播节目,甚至可以和主持人交流聊天。互联网的出现,为广播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网络短信的诞生,又为活跃广播节目增添了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新元素。在听众参与节目的互动性方面,短信的优势是传统的热线电话所无法比拟的。参与热线电话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一个节目对短信的容量在理论上是无穷的。同时,众多的短信参与,活跃了节目,增强了主持人在宏观上对听众动态的准确把握。《直播中国--走进武汉》节目,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共收到全国各地听众的短信1500多条,创中央台《直播中国》历次节目短信量之最。广播节目的短信参与,不但活跃了节目,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而且使广播节目内容增强了可视性、立体感。

户外广告造势。户外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形式,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我国车辆的急剧增加,汽车时代的日益临近,户外广告对广播的自身宣传日益重要。多年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尤其是交通电台纷纷在主要公路或市区主干道上设立带有频率标志的广告牌;利用各种载体,如公交车及车站、灯箱、街道路牌广告增强公众对广播电台的认知度。重庆交通广播开播之日,即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一个“有声交通信息服务网”,在城区公交汽车站台上安装了有声广播灯箱,让候车者既能听电台的节目,也能看电台的形象,为广播在户外树立了媒体新形象。

三、“打造看得见的广播”,要有较高素质的管理者和一支高素质的采编播队伍

要“打造看得见的广播”,首先对广播媒体的管理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过去那种传统的“闭门办节目,软磨硬拽拉广告”的广播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媒体发展和竞争的需要。现代媒体的管理者应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媒体经营者。这就要求我们的广播管理者要率先更新观念,以现代经营理念去经营广播。

其次,对全体采编播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前在直播室做节目,主持人偏重于自我空间的想象,很少能感到听众的反应。大型户外活动及现场直播,需要超凡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深厚的业务功底、面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等等。大型的户外活动及现场直播,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媒体可以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反之,则会带来想象不到的负面效应。但这不能成为广播媒体因噎废食的理由。事实证明,在“打造看得见的广播”的进程中,通过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不断全面提升了广播从业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使媒体自身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徐蟾桂)#13#10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