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9期>>本页       
 
【业务研讨】做调研型记者


(2005-10-10 09:38:24)

谢昆仑(湖北人民广播电台430022)

有人曾这样评价记者:记者是时代的歌手,那时代主旋律中的一个个浮沉的音符,那汹涌浪潮中一朵朵闪光的浪花,就是记者呕心沥血地去追逐、去捕捉和再现的目标。

时代的主旋律回荡在静悄悄的农户的房檐下,回荡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回荡在五光十色的市场里,回荡在书声琅琅的校园中,回荡在激烈角逐的运动场上……甚至回荡在家庭主妇的菜篮子里。记者要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去倾听、去捕捉、去感受,采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稿件。

记者要写出“三贴近”的新闻稿件,就要真正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记者只有多同群众商量,虚心向他们求教,才会使自己的眼睛渐渐明亮,增强识别新事物的能力。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离开了群众的活动,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我们有些记者习惯于眼睛向上看,向会议记录看,向文件、简报看,靠这些“现成饭”写新闻,而不愿到基层去调查研究。我们说,有关部门召开的会议和领导机关发的简报,可以为记者提供一些情况,有时还会从中发现新闻线索,对记者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不能忽视深入基层,扎根到群众之中。不到实际之中去,不到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就不了解情况,就不了解群众的需要,也就写不出好新闻。王充《论衡·别道篇》曰:“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记者采访就如涉水观物,越深入所得东西越不相同。

2004年,记者在潜江市采访,听到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取消了生育指标,取消了计划生育证(准生证)的信息。乍一听,觉得这与正常的计划生育工作不一样。于是,决定到计划生育部门探个究竟。原来,1998年潜江市被列为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试点县市,计划生育工作由政府指令向政府指导、服务转变。育龄群众只要符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可以自由决定生育时间和生育子女的个数,并且倡导避孕方法多样化,群众有知情权、获得权、选择权。了解情况后,我们还深入到潜江三个乡镇、七八个村采访几十名群众。群众普遍感到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比过去有“人情味”。就在采访的过程中,听说联合国人口基金一名官员正在潜江考察项目执行情况,我们又顺利地采访了前来考察的官员。他对潜江市实施计划生育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取得了比较珍贵的音响资料。采访结束后,我们觉得这个题材不错,可以作为外宣稿件,便与编辑“中国之窗”的樊连启同志联系。我们再度到潜江采访,共同完成了《计划生育,知情选择在潜江》一稿,在国际台“中国之窗”播出,被评为2004年“中国人口好新闻”一等奖。这个事例说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会取得好的新闻材料的。

当然,记者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结交的是各阶层的人,采写的是新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面上了解情况,发现新闻线索,“走马观花”是完全必要的,但正因为记者接触的人多,跑的范围广,不能只求“新”,“浮”在表面上。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下马观花”。湖北电台推出的《记者的农情日记》,要求记者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反映农民的呼声和要求。稿件现场感强,活灵活现,人物访谈情真意切,真正体现了“三贴近”。《记者的农情日记》2004年被湖北省委宣传部评为“宣传创新奖”。

记者也时常碰到这样的情况,部门反映的情况和基层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假如记者仅仅从部门反映的情况写成稿件,就会造成新闻失实。

基层是记者采写新闻的源泉。尤其是青年记者更应该到基层去挖掘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正如有的人所说:“记者好像是一个勘探者,他要挖掘、钻探事实真相这个矿藏”,“只要有可能,记者就应该坚持挖到底”。

(编辑:徐蟾桂)#13#10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