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创作议(下)
姜歆远 李光敏(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 430071)
三、解说词的语境重造
(一)解说词是电视节目成为有机整体的“粘合剂”。
编导在策划一期节目时总有一整套的构思,但是,在采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原来构思不同的场景、画面,所以在剪辑的时候,经过剔除,两个画面段落之间,常常出现大跨度时空跳跃。于是不得不“硬接”,使场景画面的转换不流畅、不自然。如何人使两个似乎不大相干的大跨度的画面能平滑地从一个画面过度到另一个画面。使这些画面有机且顺序紧密地连接起来,就只有依靠解说词来充当“粘合剂”了。只有找出两个画面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解说词使其过度得十分自然。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专题节目里边,画面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怎样才能将那些零散的看似毫无关系的素材“串接”起来,使她们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解说词便成为整个节目品质高下的关键。
我们来看一个例证:
[解说词]在摄影业没进入市场化之前,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着,即使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照相馆也不多见,对于老百姓来说,照相仍然是件大事。这张照片上的孩子现在已经34岁了,但是他的父母还清晰地记得给他照这张照片的经历。
[采访画面]照片上孩子的父母:“他一百天的时候就想给他照,但是附近没有照相馆,一周岁的时候,不能不照了,我抱着他走了八里地,来回十六里,到镇上的照相馆照的。”
[解说词]在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也在飞速的发展,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照相机的低廉的价位已经让它完全失去了神秘感,从几十块钱到几万块钱,几乎人人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价位。
[采访画面]中兴商场相机柜台营业员: “1985年,我爸买了一个相机500多块钱,那是一个大件,现在相机太便宜了,谁都能买得起。”
以上引自辽宁电视台专题片《从风干的岁月到流动的回忆:照相的故事》,这部片子按时间顺序讲述了100年间摄影业的发展,时间跨度很大。如果单看对画面,相信谁也不明白画面与画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因为谁也不会看出接受采访的是照片上孩子的父母,谁也不明白对孩子父母的采访与对营业员的采访对整个主题有什么意义,但是,配上解说词,就一切都清清楚楚了。在整个节目过程中,解说词一直都给人一种时间流动的感觉,用诗性的语言讲述了照片的故事,也讲述了摄影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全过程。
(二)正确把握解说词和画面之间的距离是创造高品位电视节目的关键。
一部成功的电视是多种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果,而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配合则显得尤其重要。清末文艺理论家王国维曾对写诗有过如下这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解说词写作也应有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电视画面擅长表现直接信息,不擅长表现间接信息,解说则擅长表现间接信息,表现过去和未来、抽象的数字或内心体验。解说词除文字表达有感情且有一定的文采,把事情说清楚,道理讲明白外,还应有激荡起伏的内在艺术力量,传达出超越画面之上的思想内涵。
这说明,如果只是一味地让解说词贴近画面不让解说词与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就会束缚解说词的创造活力,就不会有对题材更高层次的把握。所谓让解说词与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只是指空间和时间在尺度上的放大,更重要的是把事物内在的神和外在的形、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把握,使解说词体现出对画面的深层次解释。所以,解说词的创作要注意各种手段的辩证处理,尤其是要做到有虚有实:画面如果是虚的,解说应该是实的,画面如果是实的,解说应是虚的;画面展现的如果是整体,则解说应讲述个体,画面如果是个体、解说可以表达整体。总之,通过声画的对立、错位,使其成为有机整体。优秀的解说词意味着文字语言对画面语言新的创造,揭示一种新的意义或联系。
电影《淮海战役》结束时有这样一段旁白: “淮海战役历时65天,以我军歼敌55万的战绩宣告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我军取得了战略要地--中原,使长江门户大开,蒋家王朝的末日不远了。在克里姆林宫,当斯大林听到这一胜利的消息后,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奇迹!一个罕见的奇迹!’40年后,一位美国西点军校的校长来到中国,他要亲自看60万比80万--那个不可思议的胜利。”
这段旁白事实上与解说词的作用一样,它的精彩之处在于:画面是实实在在的我军胜利的战争场面,而文则伸向了我们看不见的画外,引用当时和后来世界政治、军事要人的语言来评价这伟大的胜利,这样就直接的评论要好得多,使观众自然而然地对其胜利的意义有了多角度的宏观认识。
我国古代文人很注重意境,“意这一身之主也”(黄子肃《诗法》),“意犹帅也”(《船山遗书》)。这种意境在魏人荀粲那里更具体化,他提出了“得意忘象”和“意外之象”之说,强调以形象性的譬喻而不是以抽象的概念性的意词,去表达无限深幽的玄理,不要拘泥于表述形象性譬喻的语言文字,而要领悟超于形象性譬喻之外的无限深幽的哲理。如一部反映中国移民在法国生活的电视片,有这样一个镜头,黄昏时分,群鸟鸣叫着飞向树林,解说词却是这样的:
“夜幕降临了,鸟群在飞向自己的家,可旅法华人的家在哪里呢?他们疲惫的心灵还在漂泊……”形象性的譬喻,让观众去回味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大大加强了解说词的表现力度。
一个有关毕业典礼的专题节目中有校长给毕业声授予学位证书的镜头,雄壮的音乐声中,解说词是这样的:“他们像即将出征的战士,从元帅那里接过武器。庄严,肃穆,喜悦,激动。这是一个告别的典礼,又是一个出征的仪式……”在这里,没有直接说学生从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这是画面已经表达了的内容。而解说词的作用是挖掘画面之外的意义,那就是“这是一个告别的典礼,又是一个出征的仪式”。同时,巧妙地用“士兵从元帅那里接过武器”来比喻学子从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既形象贴切,又给观众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渲染了一种十分宏大而庄严的场面。
(三)正确处理解说词与同期声的关系是解说词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谓同期声,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与新闻内容相关的画面空间共时存在的声音,也就是说声音和画面发生于同一时间。正因为这个同一时间,可以消除因为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的时空差距引起的失实因素,至少在受众的心理上容易得到认同。央视等单位投拍的《邓小平》来说,播出后打动观众的最简洁的一句话,恰恰就是邓小平带着乡音的同期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样的一种表白是任何文字再精彩的文学传记所无法取代的。电视传记的新闻性还在片中的被采访者身上得到体现。
解说词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在电视语言中,它只是一们镶嵌的艺术,它的作用在于“点睛”,如果别人说比你说好,或者别人说得比你好,就用同期声;他的感受,他的经验,他的体会,你说得再好,没有他本人生动自然真切。
如果他半天说不清楚的, 比如过程原因经过等等,你帮他说,就用解说词。帮他说,帮他简单地说。 解说词在这时候的作用就是解释揭示串联和语境重造,所谓语境重造就是让观众能很快明白他是在什么环境心情下说这番话的。许多编辑用同期声的时候, 喜欢让那个人把话说完 。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每个人说话,总有升调和降调。一个人的一个话题快结束的时候,说话的语调往往进入降调,容易显得拖沓,影响片子的节奏。而编辑因为担心他的话不说完就不完整,所以往往将同期声一字不漏地用完。 其实,他在降调区域的话你可以用解说词帮他说,这正好使得同期声与解说词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四、解说词的韵味
一部成功的电视是多种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果,而首要因素是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配合。好的解说词不但要有文才,也一定会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我们称之为解说词创作的四度空间:
第一度空间--伴随。
电视解说词应该是对画面的有效解说。所以电视解说词不像报纸上的文章那样连贯、流畅、完整,而是一段段未必连贯,未必完整,甚至可以是牛头不对马嘴的文字。但是由于各段解说词是伴随着相应得画面的,所以在看完之后,却能给人以统一完整的印象。
第二度空间--引导。
电视作为视听艺术的综合体,画面语言、文字语言、音响语言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解说词则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其他语言元素的走向和风格,包括对镜头的运动方式,不同景别的运用加以组合,加以引导,成为推动全片主体运行的重要因素。虽然观众通过画面,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形态、方位,人物的相貌,言谈举止等具象,然而,画面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指向模糊、不明确,容易使人的理解或领悟产生歧义的弱点,这时候解说词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也就是说,画面给观众的是真实感和启发力,而解说词则具有概括力和明确的指向性,其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第三度空间--想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他所谓的“神”,按他的解释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好的解说词可以造就一部好的电视片,它贵在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第四度空间--回味。
电视解说词切不可太多、太满。我国古典美学就很讲究“言外之意”“文外之音”“虚实相生”等等,都是对意境的追求。电视画面已给观众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可感形象,解说词必须点到即止,留有余地。只有充分具备了空白点,解说词才能使其创造的境界千回百转。从而给观众留下思索和回味的自由天地,激活观众的想象和再创造,使之获得深沉而广泛的启迪。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这就是说见诸笔端的虽只有八分之一,观众却强烈地感受到背后八分之七的力量。
(编辑:肖曜)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