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9期>>本页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华文报刊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2005-10-10 09:37:25)

汪苏华(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510405)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与全世界进步力量大联合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大团结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大动员的胜利。在长达8年的艰苦奋战中,既有血与火的军事战场,又有笔与纸的文化战场。在第二个战场上,华文报刊的抗日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在全国人民爱国救亡的强大呼声中,抗日救亡的报刊遍布全国各地和国外华侨集居区,总数多达1000余种。这些抗日救亡报刊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发行量一般超过万份,有的超过15万份。

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现与广泛发展,是这一时期我国新闻界发生新变化的主要特点。为叙述的方便,下面拟分阶段择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报刊论述之。

腥风血雨战上海

抗日救亡运动初期,上海的救亡报刊有100多种,如《生活》周刊、《立报》、《新生》等,还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出版的《国难新闻》,学生救国联合会出版的《学生导报》,文化界救国会出版的《救亡情报》等。这些报刊的数量、质量等,均为全国之首。此时的上海成为全国抗日救亡宣传的中心。

在上海及全国救亡报刊中,最有影响的是《生活》周刊和《立报》。

《生活》周刊于1925年10月11日创刊,邹韬奋接办后实行改革,深受读者欢迎。“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呼吁抗日救亡,成为以新闻评述为主的周刊。

从1932年7月到1933年10月,《生活》连续发表随国联调查团赴东北调查的著名新闻记者戈公振的通讯,赞扬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生活》周刊为号召大家起来抗日救国,还编印了《生活困难惨象画报》,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战士的捐款运动。1931年经《生活》收转支援东北马占山抗战的捐款达12万元。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生活》周刊发表了邹韬奋的《痛苦全市同胞》和《几个紧急建议》。文章指出:“我们要想救国保族,必须下决心不怕牺牲”;“此时应全国一致对外,……只知共赴国难,不知其他。”《生活》周刊在淞沪战争期间,每期都刊载该刊记者写的《上海血战抗日记》,增印《上海血战抗日画报》,同时还办了生活周刊社伤兵医院,为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征募军需用品和慰问品。这样,《生活》周刊一跃成为著名的抗日救亡刊物,销售量从开始的2800多份增加到15万多份,成为当时全国最畅销的刊物之一。

当时全国最畅销的报刊还有《立报》。《立报》1935年9月20日创刊,其原则是“立场坚定,态度公正”,“对外争取国家独立,驱逐敌寇;对内督促政治民主,严惩贪污。”《立报》创刊之日发表宣言,提出“报纸大众化”的口号,要求文字通俗,售价低廉,每份四开一张只收一分钱;还提出“少抽一支烟,多看一份报”的口号,同时宣布“永远不涨价,终年不休刊。”

《立报》采用“大报小型化”的办报方式,篇幅浓缩,内容精要;在言论上力主抗日,争取民主;在编采上竞争消息,广用照片;在文字上简明通俗,一看就懂。这种以广大劳苦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报纸,深受群众的欢迎。当时有人称《立报》是立着看的,等车、乘车时都可以买一份《立报》看。

在淞沪抗战时,《立报》还大胆起用年龄只有十六七岁的新闻专科学校初级职业班的毕业生,利用青年人敏捷好动的特点,放手让他们去前线采访,速度之快,消息之多,令上海各大报刮目相看。《立报》每天发表抗日言论,并及时报道战况,因而每天报纸一上市,立即被抢购一空。《立报》每天发行量超过20万份,打破我国自有日报以来的最高发行记录。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外国租界当局宣布“中立”。当地中国驻军同日军激战3个月后西撤,上海除租界外均被日军占领。当时人们习惯把此时的上海租界称为“孤岛”。

上海虽然沦陷,但新闻界的爱国志士毅然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以新的形式同敌伪展开殊死的斗争。他们利用租界内外国人办的中文报纸不受日军检查的特殊条件,创办了一批托名洋商的抗日报纸。这种报纸被称为“洋旗报”,主要有《每日译报》、《文汇报》、《国际夜报》、《导报》、《通报》、《大英夜报》、《循环报》等。

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对爱国志士的抗日言行恨之入骨,采取恫吓、武装袭击、暗杀等手段,对他们进行疯狂迫害。报人蔡钓徒、张似旭、程振璋、朱惺公、金华亭等均先后被暗杀。

“孤岛”上的爱国报人,在血腥恐怖中,以笔为武器,同敌伪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用生命和鲜血在“孤岛”上浇灌起一片希望的绿洲。

《全民抗战》在武汉

1937年11月13日上海沦陷,一些报刊纷纷内迁。其中,邹韬奋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办的《抗战》迁到武汉,并在1938年7月7日抗战一周年之际,与李公朴在武汉创办的《全民》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

该刊在《全民抗战的使命》中表明其任务是“巩固全国团结,提高民族意识,灌输抗战知识,传达、解释政府的国策,剖析国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际之情势”;“使政府经常听到人民的声音,民间的疾苦,动员的状况,行政的优劣,使政府在领导抗战,实施庶政上得到一种参考”。

此时的“战时首都”武汉,已陷入了日寇步步逼近的围攻之中。《全国抗战》在“全国动员!”“抗战到底!”的口号下,坚决、沉着地投入了保卫武汉的战斗,开辟了“三日来的保卫武汉运动”、“三日时事解说”专栏,出了“保卫大武汉特刊”。

《全民抗战》满腔热情地报道抗日群众运动。当武汉发起三十万封慰问信运动时,她即发表《参加写慰问信的竞赛!》文章;当武汉发动为军队和难民征募五百万件棉衣运动时,她即向群众叙说“天气渐渐寒冷,前方将士感到衣单履冷的痛苦”;还不断报道一些团体、组织的工作经验和成绩。

《全民抗战》对国民政府调集百万军队,修筑工事,抵抗侵略军,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评价;对英勇抗战的国民党官兵,表示了崇高的敬意,赞扬他们是“震动寰宇的民族战士”,他们的抗战事迹“真可以动天地,泣鬼神!”

《全民抗战》对抗战中存在的问题,则及时地予以指出并提出批评。

她批评国民党内存在的悲观主义和失败主义,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战,已粉碎了日本“三月灭亡中国”的美梦。现在 ,敌我都到了“很艰难时期”。但是,“敌人的艰难比我们更大”,已到了“焦头烂额难以补救的地步”。我们的艰难则“易于克服”,只要团结抗战,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悲观主义、失败主义是软弱、屈服的表现,而屈服就是准备做奴隶。“我们不愿做奴隶,不愿以此侮辱我们的祖宗先民,不愿以此残害后世子孙,唯一的途径只有巩固团结,坚持抗战”。

她批判国民党顽固分子的所谓“民众运动有流弊,不如不办”的论调,指出:群众运动的缺点,不在本身,而主要在政府。“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不愿为国家尽力?去拼几个鬼子?”“武汉一百二十万人民至少有五十万是可以动员起来的。再加上整个战区的农民武装和动员,那就不要说敌人现有的兵力,绝对不能占领我们的武汉,即使敌人再加上几倍兵力,我们武汉也将变成敌人的坟墓”。那些要取消民众运动的人,无非是要“民众冷静地站在抗战之外,抗战成为孤军的奋战,而最后的胜利将成为空话。”

为动员全民抗战,她还大力宣传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思想。有的文章还明确指出,即使武汉沦陷,还可以利用鄂中、洞庭湖、洪湖一带的有利地形,组织游击队,开展武汉周围的游击战,“给予敌人重大打击”。

《全民抗战》在保卫武汉的三个多月中,出版了四十多期。她战斗在民族抗日的洪流里和思想战线的最前线,和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战斗,成了团结抗战的号角,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其销售量达三十万份,发行地区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

抗日呐喊汇香港

香港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祥地。1841年5月1日,香港出版了第一家英文报纸--《香港公报》,1937年,《中外新报》正式成为香港第一份日报。在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香港的报纸处在非常时期。

“九一八”事件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战,香港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各种港报纷纷派遣记者赴内地采访,战事新闻、内地新闻在港报大量刊出。“七七事变”后,香港报业发展很快,有30多家报纸同时发行。

30年代中期,一些重要的内地报刊纷纷迁港出版或由报人到港再行创刊。主要有《生活日报》、《大众生活》、《立报》、“星报”、“中国晚报”,《星岛日报》、《大公报》等。一时之间,香港成为抗日宣传的集中地。

1941年5月17日,《大众生活》正式在香港出版新一号,在其复刊词中宣布自己的办报方针是:对于进步的、有利于民族前途的一切设施,“愿尽其鼓吹宣传之力”,但对于退步的,有害于民族前途现象,“我们也不能默尔无言”。《大众生活》的主要栏目有社论、论文、读者来信等。其社论均经编委会讨论后,由邹韬奋亲自执笔;其论文多是关于国际国内与抗战有关的专题研究,作者都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对于读者来信,邹韬奋经常亲自回复。《大众生活》起到了团结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共同抗战的巨大舆论作用,深受群众欢迎,每期发行数高达十万份。

1938年4月,《立报》在香港重新出版后,不但保持了其原有的风格,而且还增加了介绍陕北、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文章,全面报道中国的抗日运动。

《大公报》香港版在1938年8月13日创刊,用以纪念上海抗战一周年。该报一创刊,就报道了香港民众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的活动。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大公报》予以无情揭露,并刊出不少文章予以痛斥,如“国府明令严缉汪兆铭”,“一幕丑剧”,“日阀赶制中的汪逆政权”等,产生很大影响。

1941年9月18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在港创刊。该报坚持自己“抗战、团结、民主”的办报宗旨,在抗日反投降的大前提下,团结合作,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抗战期间,汇集香港的华文报刊,组成阵阵抗日呐喊,有力地打击了敌伪的进攻,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海外赤子爱国情

在抗日战争时期,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热切地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各地华文报刊相继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华侨社会由抵制日货发展到出钱出力支援抗战。在抗战热潮中,华文报刊有了迅速的发展,发行量步步上升。一些报社纷纷罗致人才,加强采编力量;有的报社更新技术装备,改进内容和形式。如新加坡1939年出版的《南洋年鉴》有250万字;1940年《星洲日报》编印的《星洲十年》有1300余页,内容丰富,极具参考价值。这些都是海外华文报刊史上的创举。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日军所到之处,侨报被查封,财产被没收,一些华侨报人遭到迫害。但是,华侨报人并没有屈服,他们转入地下,与敌人继续斗争。

在抗日战争中,这些来自五大洲的海外侨胞的抗日呐喊,汇成了时代最强音,成为打击敌人,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编辑:徐蟾桂)#13#10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