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8期>>本页       
 
【铲除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成因与治理对策


(2005-10-10 09:40:32)

包东喜(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 430071)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也出现在我们的不同媒体上。这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当前,新闻界正通过“三项学习教育“这股东风,决心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向虚假新闻重拳出击,坚决遏制这一“新闻公害“的蔓延。
    
     一、当前常见虚假报道的表现形式

    归纳近年来发现和查处的一些案例,虚假新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用春秋笔法写报道。这种假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但报道的基本事实没有发生。

     二是凭空编造,玩文字游戏骗受众。这类假新闻对新闻界信誉伤害极大,群众反映也最强烈。

     三是文题不符,南辕北辙吸眼球。是一种误导读者的行为,也是一种造假行为。

    四是夸大其辞,以一当十大造假。现在个别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观点,以为只要新闻的主要事实是存在的,具体情节上有点出入问题不大。其实局部会影响整体,细节失实很容易让人质疑整个报道的真实性。

    五是违反常识,以讹传讹误导舆论。这类报道一般也都有消息来源或者可依据的 现成材料,但是由于报道者自己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不强,报道出来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
    
     二、虚假新闻报道危害与诊断

     虚假新闻报道在伤及新闻的基本价值与信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基本前提,更是作为一个特殊领域的存在基础。没有真实性作为基础,新闻业就难以存续。

       虚假新闻报道更是在伤及新闻工作的物质基础与崇高声誉。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是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义务。依据这个基本准则,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单个事实,而且要做到总体的、本质的真实。要真实,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客观、公正,就是用事实说话,自觉考虑新闻的社会影响,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有立场,就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而不是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真实、客观、公正、有立场,是同准确、鲜明、生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舆论影响能力,或者说对舆论的干预能力,就是执政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因为,执政能力的核心,是对人民个体与集体意愿的把握能力,或者说,是对人心的凝聚能力。在现代社会,这样的努力一般地都要通过新闻媒介来协助完成。

     在中国,人民群众对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的认知,实质上已成为执政基础;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信任,实际上与对党和政府的信赖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否保证最大限度地真实、客观、公正、有立场,事实上与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争取人民最大限度支持联系在一起。

     虚假报道的出笼与传播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采访不深入,把关走过场。一些采访者缺乏扎实的工作力度,没有严肃的思想深度,又没有深入采访的态度,因此,在工作起点上就为虚假报道留下隐患。作风虚浮,编辑把关又常常不大胆质疑或者为了避免影响内部同事关系,对采访稿件不加甄别,轻易放过。

    2.追求离奇,制造轰动。一些虚假报道与新闻媒体的主观因素有关,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炒作出当天的报纸卖点,对一些抱有怀疑的报道侥幸出笼,对一些案件报道或者情色新闻,合理想象,虚构情节,制造对白,最终导致虚假报道产生。

     3.明知有“硬伤”,模糊“巧”处理。少数编辑记者明知报道有问题,却利用编辑权力,对一些有“硬伤”的新闻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合格”产品通过层层把关,蒙混过关。结果导致新闻报道出现不实,从而引起读者和被报道者反感,造成极坏影响。

     4.知识更新滞后,缺乏鉴别能力。有些记者不注意学习,不注意更新知识,尤其在经济、科技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跟不上形势发展,对于某些方面的虚假新闻,没有能力及时、准确地鉴别。如《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地球生命只剩50年》等假新闻,就是因为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现代科技知识,在假新闻面前成了“睁眼瞎”。

     5.管理有漏洞,造假有“市场”。调查表明,虚假新闻报道出笼,问题最终出现在管理机制上,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如对一些境外媒体的报道核实,没有相应规定;对一些舆论监督报道没有严格审稿程序;对某些事实性错误或者常识性错误,放松监管等,由此,导致新闻报道失实,引起不应有的新闻报道纠纷甚至新闻官司。

     因此,决不能够把虚假新闻报道仅仅当作技术性问题,或是个别人与个别传媒的信誉问题。
    
     三、对策:以制度与法律抑制虚假新闻

     抑制和杜绝虚假报道,可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我们要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从主观上、思想上,构筑防止虚假报道的思想防线,做到新闻防假打假,警钟长鸣。通过严格执行制度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将虚假不实新闻从我们党的新闻媒体中赶出去。

     其次,在各个新闻媒体内部,建立多层次防控管理制度。从署名打假开始,实行编辑记者实名发稿。这方面,湖北日报采取了很好的对策。建立内部打假专班,对虚假报道进行严肃处理。记者和编辑出于某种利益驱动,进行主观造假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是由于新闻单位管理和规范的漏洞所造成的。因此,严格稿件审核制度是治假之本。

     第三,事后审读,举一反三。对于出现虚假报道的媒体,新闻管理部门要进行必要的处罚,相关责任人要离岗学习。同类媒体 要举一反三, 加强督促检查。前车之鉴,不蹈覆辙。必须建立对暗访性报道进行核实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对转载稿件、对外部稿件的核实制度。

     第四,设立举报电话,实行道歉制度。杜绝虚假新闻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客观地说,新闻媒体对别的行业的造假行为,监督多、批评多;但面对自身造假,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很弱,这对造假行为是一种变相的放任,不利于形成“造假可耻、造假必受制裁”的氛围。因此,各个新闻媒体要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虚假新闻的监督、举报和投诉,形成公开道歉制度。凡出现虚假失实报道,要用同等版面时段、同等篇幅予以更正和道歉。这既表明新闻界对虚假新闻的态度,也是对受众负责,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负责。

     第五,加强学习,将新闻打假与队伍建设结合。加强责任意识、把关意识、生命意识,加强学习,把新闻打假与队伍建设结合,统一考核,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措施。严禁编造和歪曲新闻事实;严禁仅依据热线电话编写新闻报道;严禁带着偏见进行采访报道;严禁片面报道矛盾纠纷中的一方;严禁随意发表匿名报道。新闻单位要严格执行惩处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对编造虚假不实新闻的记者要给予调离岗位直至开除公职处分;对造成虚假新闻得以发表的直接责任者和连带责任者也要视情况给予处分。

     我们必须举新闻界之力,以坚决的态度、有效的措施,向虚假新闻宣战,最终以制度与法律抑制虚假新闻的发生。这样做,惠及当前,影响深远。
     (编辑:吴三敏)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