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8期>>本页       
 
【业务研讨】讣闻报道探索


(2005-10-10 10:17:35)

--以《怀念》专栏为例

熊爱玲 曾振求 王孝武(楚天都市报 武汉 430077)

“在讣闻报道里,你可以发现一个人一生中的光荣、成就、平凡与失败,而报纸的其他报道只不过是一天一天地记录着这一切。”①

每当我们读到这段令人振奋的文字,就会对“讣闻报道”充满向往,也深深慨叹新闻报道题材的丰富——在国外,讣闻报道是许多报纸的家常菜,也是令广大读者有着非同寻常兴趣的一个报道领域。

讣闻报道在西方媒体的繁荣,让我们常常自问,作为一份市民报,楚天都市报能不能尝试做一些讣闻报道,以拓展我们的报道领域,丰富新闻品种?

怀着尝试与探索的热情和激情,我们先后于2003年、2004年的清明时节,在楚天都市报社会新闻版推出《怀念》专栏。我们试图通过诚意和善意,让读者逐渐接受这一国内新闻报道的新品种。我们通过努力与摸索,初步在读者心中播下“讴歌生命”的种子。今年3月下旬,《怀念》正式成为《楚天都市报》的固定新闻专栏,以平均每周刊发一至两期的密度,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报道规模和报道风格,也使我们的探索迈出了阶段性的一步。

一、软化身段--冲破观念的藩篱

一个人的逝去,在国人看来,是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件十分忌讳的事。这也是我国媒体一直没有专门的讣闻栏目或版面的一个根本原因。

随着楚天都市报《怀念》专栏的推出,围绕它的议论也一直不绝于耳。“人都死了,还报道什么”、“翻开报纸就看到死人的报道,多不好”、“亲人逝去,本来就悲伤,看到报道,心里更难受”、“这种题材的报道太软,缺乏硬度”……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和评价,这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也是我们对《怀念》的推出一直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的原因。

《怀念》所走的路是艰辛的,谨慎的。然而,我们的信心从来不曾动摇,因为,我们相信,讣闻报道“记录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②报道记述的是一个生命和生命中最具特色的闪光点。它是讴歌生命的乐章,是弘扬人性的载体,是对一位逝者最好的纪念。因此,我们说,讣闻报道本身和我们并不冲突,只不过是一些观念束缚了我们。

这就要求我们冲破藩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3年的探索中,多管齐下,多种手法并举,引导读者逐渐改变对讣闻报道的固有的看法。

1.软着陆。“讣闻”,在读者的心里,是一个尚待接受的概念。那么,如何让读者能更容易接受它?我们选择了软着陆。我们把讣闻专栏定名《怀念》,就体现了软着陆。怀念,包含着对逝者的温情缅怀,体现着一种对“社会人”的人文关怀。这比起西方媒体直接了当的“Death”(去世,死亡)的提法,更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看到这个栏目,我就有一种倾诉的欲望。它让我的悲情就像遇到一股暖流,慢慢突破自闭的痛苦,升华、挥发成一排排饱蘸思念的文字。”一位名叫刘华卿的读者的来信,印证了我们的“软着陆”在冲破观念藩篱上所表现出来的效果。

2.巧引导。前两年清明时节试探性地推出《怀念》专栏,我们都会选择在开栏、结束及局部小高潮的时候,配发言论,引导读者树立尊重生命、讴歌生命的意识,使他们形成“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怀念的”的观念,摒弃对死亡的忌讳,建立对人性和生命的尊重。利用言论引导读者,是冲破观念的藩篱的重要“武器”。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怀念》转为常设栏目时,提出了“讲述逝者的故事”这样一个宗旨化的口号,目的也在于让读者每阅读一次怀念的报道,就能感受一次情感的撞击,接受一次观念上的引导。

3.近距离。要引导甚至改变读者的观念,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无疑是个有效途径。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打造“怀念”主打稿的同时,配发“怀念心语”。这个附设栏目是为读者提供的一块园地,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寄托对亲友的哀思;通过与读者的互动,拉近《怀念》与读者的心灵距离。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怀念》产生认同感。

二、他山之石--借鉴成功的经验

楚天都市报率先尝试,开设讣闻报道专栏,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而西方媒体的讣闻报道,由于运作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是采访方式。

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在别人还活着时就预先准备好他们的死亡报道,是犯忌讳的。然而,在国外,很多著名的讣闻记者每年都要轮番同年迈的政治家和知名人士进行交谈采访,贮备大量详实的个人资料,一旦其辞世便立即报道。按照这种方法,《纽约时报》的讣闻报道库通常存储着近2000知名人士的讣闻稿件,为做好报道作了充分准备。

这种预先采访方式,值得我们在做名人的讣闻报道时借鉴,但考虑到本土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与名人进行多少实际的接触。我们所能采取的方式是:在获悉这位名人身染重病时,提前收集好有关资料,以免临报道时手足无措。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进行这方面的努力还不多,因为目前的讣闻报道所选取的人物都是普通人,都是在普通人去世后才进行采访报道的。在进行这类报道时,我们为迅速打开局面,取得死者的亲友的理解和配合,往往在登门采访时,会送上一束鲜花或一份温馨实用的礼品。这样做,避免了一些尴尬和冷遇。

其次是写作方式。

西方的讣闻报道体裁多样,不拘一格,读后给人一种久久回味、欲罢不能之感。楚天都市报的《怀念》专栏,从一开始就追求写作形式的多样化。《总以为他去上班了》、《她把归宿选在了实验室》等用的是叙述体,《为了爱,苦一生》、《临终前,她有话托给都市报》等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讲述体,《八旬老人的最后一次横渡》、《青春永不老,含笑在九峰》采用的是截取片断的特写体……这些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

第三是语言风格。

也许是观念的原因,在西方,人们乐观地看待死亡,所以西方的讣闻报道并无多少悲天悯人的味道。正是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使得读讣闻报道像看故事一样。故事有的诙谐,有的离奇,有的催人泪下,有的令人忍俊不禁。讣闻报道,让读者在一次次阅读中,完成一次次与逝者心灵的对话。

在《怀念》推出之初,我们就在不断尝试语言风格的变换。从顽皮、早逝的少年英雄,到笑着离开的老艺术家;从令人扼腕的青年才俊,到安详逝去的革命军人,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语言风格,叙写一个个性格各异的生命。

三、讴歌生命--确定报道原则

《怀念》虽是一个探索性的栏目,但从试验之初,我们就坚持高起点着笔,近乎苛刻地追求报道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确定了《怀念》专栏所应秉承的几个基本原则。

1.尊重亲属意愿。对于死者亲属不愿报道的,再好的素材也要放弃。我们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则故事:今年3月,一对夫妇为被车祸撞死的儿子“康儿”申请了一座纪念馆。这对悲恸欲绝的夫妇,在此后两个多月里,天天上网怀念儿子,给他留言。更感人的是,一位网友以“康儿”为名,不间断地回复夫妻俩的每一则留言,以慰藉他们失落的心灵……面对这么好的一则怀念素材,记者激动不已,赶紧辗转与这对夫妻取得联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对伤心的夫妻已不再愿公开谈及儿子,也不愿去搞清楚网上这个神秘的“康儿”到底是谁。出于尊重逝者家属不愿重提伤心事的意愿,我们忍痛割爱,放弃了这则报道。

2.保护当事人隐私。对于要写的逝者,其身前事或者因为时间久远,或者是逝者亲友单方面的叙述,无从查证,或者报道出来可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甚至是伤害,对于这类素材,我们也会慎重处理。今年6月份我们做过一篇报道,是一位刚刚去世的退休幼儿教师,一生献身幼教事业的故事。在采访中,逝者的老伴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反复向记者强调她曾与领导之间的一场矛盾。但这位领导已经过世,事情无法核实,且重提此事,有可能伤及他人,再考虑到此事与逝者的主要事迹关系并不大,记者就回避了这个隐私性的问题。

3.人物要有特点。在一座城市,每天都有不少人死去。读者可能最关注哪类死者呢?这些死者的哪些故事最值得怀念呢?这些,是我们选取报道对象和报道角度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怀念》进入相对成熟期后,我们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先后选取并报道的,有“千余村民忍痛相送”的村支书,有“英年早逝的工程师”,有“笑别人生的老保管”,有一生献身幼教事业的退休教师。这些,都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

4.报道要讲时效。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怀念》也是新闻,因此必须讲求时效。我们致力于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刚刚逝去的人。5月4日,黄陂区蔡榨镇六旬老妪罗玉仙儿子詹泳松突遭雷击身亡,对于这个突发意外死亡,我们迅速做出反应,派记者赴当地采访,刊发了《我劝天公息雷霆,震怒莫对苦命人》;6月11日,我们在报纸广告栏中看到一则讣告:名医田孝坤因膀胱癌于6月10日去世,我们迅速赶去采访,第二天就推出了报道。对于那些有故事和有特点的报道对象和报道素材,如果时效性太差,我们一样会忍痛割爱。一般来说,我们要求所选取的报道对象必须是在一个月内去世的。

5.采访力求客观。《怀念》不能只是听一个人讲述,而是要尽量采访到更多的当事人。像其他的新闻报道一样,《怀念》也需要反复查证、核实。一方面,我们要听取“怀念”主体讲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查证他(她)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这样,记者的采访就是一个个求证的过程,见报的稿件就能从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地报道一个人,从而避免了只听一个人讲述而可能出现的不完整性和不准确性。

6.内容要有深度。坚持思想性,力戒平铺直叙地记流水账,严格质量控制,这些也是《怀念》专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一个“怀念”人物,都应有一定的代表性,都应昭示一定的社会主题。对于可做可不做的题材,我们坚持不做;对于思想性有缺陷的人物或题材,我们也坚决弃用。

7.行文要有情感。《怀念》是对生命的讴歌,因此,进行这样的报道时,我们应当饱蘸感情去感受这个人物,去还原这个人物。几乎每一篇报道,记者都是用心在写,用情在写,因而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爷爷啊,怎么舍得您远去》、《璀璨人生,定格在手术台上》、《生命中,最后一个儿童节》……都是一篇篇催人泪下的报道。

8.写作要讲技巧。在写作上,我们杜绝了单一的讲述体,而是采用新闻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写作手法,使报道更具严肃性和公信力,甚至在用词上,我们也进行了精心打磨。为了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让逝者家属容易接受,我们的所有报道都回避了“死亡”二字,而代之以“去世”、“逝去”、“走了”等等表述方式 。

《怀念》专栏,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怀念去世亲人的园地,也营造了一个讴歌生命、弘扬人性、培养人文关怀的氛围。

我们的努力逐渐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我们所要做的,是更倾心力,进一步锤打这个新生的栏目。

注释:

①【美】美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

②【美】卡罗尔·里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姚文慧,《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新华出版社

(编辑:徐蟾桂)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